诵读经典,快乐童年
2019-11-08陶雯静
陶雯静
【摘要】经典文化一直扎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被传承。教师应在教学中致力于引导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让学生明白要珍惜“年少”的宝贵,并带着他们去细细品味“文化”的积淀,让中国宝贵的经典文化去充实学生们的快乐童年。
【关键词】经典文化 古诗词教学
学生从还在妈妈肚中开始,父母就会为我们吟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上至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下至无忧无虑的幼儿园小朋友,说起背古诗,谁都能来上几首。经典文化一直扎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被传承。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经典文化作品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不断地传诵,慢慢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是我国民族文化之精髓。我国的经典文化作品,内容丰富,意义深远,语言凝练。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但最根本的,中国还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经典文化作品甚多,例如:音韵和谐,言简意深的《三字经》《弟子规》等,叙事、容传、授道、明理,在诵读中,学生能慢慢感受、体悟到生命的意义,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谛,处世的原则等,慢慢懂得了什么叫仁爱、孝道、礼仪、诚信、奉献、报国……经典凝练的传统文化,汇聚了古人的智慧,阐明了千古良训。
今年有幸执教小学一年级语文,成为江苏最早开始研究使用统编版教材的语文老师。一年下来,笔者发现统编版教材中,从一年级开始,经典文化的内容随处可见。如一年级上册《对韵歌》《咏鹅》《江南》《画》等,一年级下册《论语》《三字经》《百家姓》《小池》等,无不彰显着统编版教材对经典文化教学的重视。
二、“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珍惜“年少”的宝贵
有的人觉得,经典传统文化作品距离学生们的生活太遥远,朗读起来过于拗口,生僻字多,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所以不适合低年级学生来阅读。事实上刚好相反,儿童读物可分为三类,基本读懂;读懂一部分;基本读不懂。受限于学识与阅历,传统文学估计就可以归于第三类,基本读不懂的。但现在读不懂,不代表将来不懂,永远不懂。因为读不懂的书——历代经典,才最耐读,最有必要读,可以读一辈子,悟一辈子。古人就有“童子以记诵为能”的说法,因此,紧紧抓住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让他们多背诵一些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就拿背诵经典文化篇目这一方面来说,我们的老祖宗就比我们聪明得多。就拿流传最广的“三、百、千”来说,古时候的学生人人会背,是他们的启蒙篇目。“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弟子规》)这些大人可能都读不通的内容,学生能读懂多少?可是读不懂又何妨?学生却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能够熟读成诵,经过一段时间的慢慢积累,自然会慢慢理解。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背诵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品味“文化”的积淀
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在他们幼小纯净的心灵播撒下中华经典文化的种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坚持诵读,精心指导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极具智慧的经典论述,无一不在强调诵读的重要性。
學生在学习国学经典篇目时,通过自己反复诵读,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每天利用早读课和每周一节的诵读课进行学习,每节语文课课前三分钟复习背诵内容。力求做到课课读,天天读,周周读,月月有检查,年年有评奖。一系列的检查和奖励措施也提高了学生们学习和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情。教师还要有一颗平常心,允许差别的存在,对于一些学困生只要求背诵一些简短的篇目,长篇的读熟就可以。
教师在努力培养孩子养成每日坚持诵读经典文化的好习惯的同时,可固定时间,如每周一节,固定节次,开设一节经典诵读指导课,让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在传统文化名篇中,与大师进行心灵上的对话,慢慢领略经典文化的精髓,师生、生生共同品味读经典名篇的乐趣。
以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对今》为例,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引导学生去感受,对子歌的音韵节奏为主要教学目标开展教学,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活泼、灵动的声律之美,可采取如下教学方式:
方式一:师生读,老师读“古”,学生读“今”,师生配合对读,可以配上节奏明快的节拍。
方式二:生生读。比如,将对子歌依据单字和双声音节来分组,单字如“圆对方”;双声音节如“严寒对酷暑”。可以由女生来读单字对,男生来读双音节对子。也可以一二组读单字对,三四组读双音节对。通过这样的生生对读,让学生从字数和音节上,去感受对子歌的对仗之工整。
方式三:找出对子歌中的韵脚。学生通过朗读,去发现:“方”“杨”“霜”“秋凉”“夕阳”“花香”它们的音节最后都有ɑng,教师相机小结,这就是押的ɑng韵;以此方法,学生去探究发现,“暮”“酷暑”“燕舞”押的是u韵。最后请学生读的时候注意,韵脚需要读得稍重一些,这样读起对子歌来会更动听。通过找韵脚来指导朗读,让学生去感受对子歌不同韵脚相互呼应,极有声律之美。
如果能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多积累这些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经典古诗文,必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2.组织活动,多元评价
一年级下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一开始笔者给他们带来一首由支教老师梁俊携手山区孩子带来的古诗歌曲《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那优美动听的旋律,积极向上的歌词,意境深远的诗意,一下就点燃了学生的兴趣。一遍下来,有的学生居然能哼唱上几句。趁兴致正浓时,笔者给他们推荐了节目《经典咏流传》,每周周末布置家长和学生一起看一期节目,并学一首古诗词,后面的一系列活动水到渠成。
(1)诵读竞赛。我们组织学生以个人、小组为单位,利用班队会课每月举办一次诵读竞赛,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初选出一人参加班级展示,一月一次,展示的学生不重复,一学期下来人人都可以上台来展示一次经典文化诵读。
(2)诗文表演。这一种是诗配乐表演,可以给学生找一段适合学生配乐朗诵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韵律,诵读古诗。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经典咏流传》中的配乐来唱古诗,练好之后进行课堂展示。学生们也可以自由组合,相互合作来进行表演。不管哪种形式,学生们都表演得兴致高昂,激情四射。
(3)多元评价。制作小印章,每天只要在家背过经典文化篇目家长签字后,我就在他书上盖章,学生热情高涨。后来参加诵读竞赛,诗文表扬,评选出“诵读小名士”。在一系列激励措施下,大家都比着背争着背,大大地提高了背诵的速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诵读国学经典是树人之根本。古诗芳香,韵味悠长,浓浓的经典文化必将萦绕在我们的校园里,我们的学生也必将在教师的带领下养成诵读的好习惯。
3.内联外延,家校联动
如果想要学生增强古诗文的阅读积累,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虽然统编版教材在不断增加传统文学的篇目,但是每册书上10首左右的课外古诗词,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小学一线语文教师,要在此课内篇目的基础上,相机拓展,举一反三,内联外延,使学生的积累量得到提升,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教材里,有三首李白的古诗,《赠汪伦》《静夜思》《古朗月行》,由此制定主题“诗仙李白”的诵读课,请学生们回去收集背诵李白的诗歌,再进行展示评奖。如统編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里,出现的古诗两首《池上》和《小池》,都描写了夏季的景色,在经典文学里,有许多描写季节的古诗词,可以制定主题为“四季的诗”。再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8:人之初》选自《三字经》,可以拓展语文回去背一背《三字经》,还可以根据《经典咏流传》里的曲调唱一唱《三字经》呢,让孩子用学会一首歌的时间记住了《三字经》。
然而,想要培养学生读经典爱经典,不仅需要教师的引领,更需要每个家庭的积极配合。为了凝聚更多的家庭参与到诵经典的活动中来,在新学期的家长会上,开展了《与圣人同行,与经典相伴》的报告,让家长们不仅了解到了学习传承经典文化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重大。在每学期的期末,根据学生展示交流的情况,推荐优秀家庭参加校级书香家庭评选,除了颁发证书之外,还请获奖的优秀家长在班级做交流推广,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腹有诗书气自华”,让经典走进童年,经典文化中积极的人生理念和高尚的道德精神,必将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们在读经典中,完善自身修养、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必将会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