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2019-11-06陈建辉
陈建辉
【摘 要】目的:探讨头部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能力和价值。方法:对27例患者行头颅CTA检查,并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头部CT血管成像(CTA)诊断动脉瘤11例,发现动脉瘤12个,大小3mm-18.5mm。结论:头部CT血管成像(CTA)能很好的显示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CT血管成像(CTA);颅内动脉瘤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0-0164-01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也是最常见的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原因,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的患者约占脑部出血全部疾病死亡的20%左右,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1]。以往多依靠DSA检查明确诊断,但DSA属有创检查,费用昂贵。而新一代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即CTA,能直觀的显示颅内动脉以及颅内动脉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等情况,对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复查以及观察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我科进行头部11CT血管成像(CTA)检查病人27例资料,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43-85岁,平均58.5岁。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等。
1.2 CT检查方法及评价 使用东软精睿64排128层螺旋CT机,管电压120KV,管电流500MA,螺距为1.0,层厚为0.625mm,准直宽度128x0.625。所有病例CT平扫定位,扫描从颈3椎体到颅顶水平。使用双针筒高压注射器,采用造影跟踪技术,以颈3椎体为感性趣区,选用碘海醇80ml,然后注射生理盐水40ml,注射速度为4.5ml/Min。数据采集后传至工作站,进行 MPR(多平面重建) 、CPR(曲面重建)、 MIP(最大密度投影)及VR(容积再现)、VA(血管分析)等图像后处理。
2 结果
检查患者27例,其中11例患者检查出动脉瘤12个,最大直径约18.5mm,最小直径约3mm,其中发生于前交通动脉4个,颈内动脉眼段2个,大脑中动脉2个,后交通动脉2个,颈内动脉前交通段1个,海绵窦段1个,其余16例未见动脉瘤表现。
3 讨论
3.1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基底动脉等部位,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并可导致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水肿和脑积水等是的发生,致残、致死率高,因此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3.2头部CTA与DSA比较 目前DSA仍然被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2],但DSA检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比如有创、引起血管痉挛以及风险较高等缺点。而CTA具有以下优势[3]:①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扫描快,②不增加出血和脑血管痉挛风险,可作为危急症首选检查,③可显示颅底骨质结构,瘤壁有无钙化、有无血栓及大小等,④可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等并发症情况,⑤术后复查的首选检查方法,尤其适合病情危重不能进行DSA检查的病人。CTA是一种有效的诊断动脉瘤的方法,符合率高,本组11例动脉瘤患者,其中9例进行手术或DSA确诊,其中2例未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头部CTA可准确判定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瘤体、颈等情况,赵佳[4]等统计分析17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HA)CTA和DSA的检查结果:表明CTA在动脉瘤诊断符合率、动脉瘤体及瘤体宽度的检测结果等方面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3采用合理的扫描技术及后处理技术 扫描时间过早动脉显影不充分,过晚静脉过度显影,影响动脉观察,因此需要采用造影跟踪技术,找到最佳的触发阈值进行扫描。本组病例通过MPR、CRP、MIP及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可疑清楚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及各段分支情况,观察Willis环,尤其是如前交通、后交通动脉等动脉瘤好发部位是否存在动脉瘤。采取三维重建、任意角度旋转能克服了多支血管相互重叠缺点,准确的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瘤体、颈等情况,通过带骨VR与周围颅骨结构的关系判定瘤体朝向,显示动脉瘤朝向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临床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可靠依据,降低手术风险。对于毗邻颅底的小动脉瘤,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具有明显优势[5]。颈内动脉岩段、海绵窦段、床突段等处采用MCP重建显示。此外,陈运奎等[6]前瞻分析3D-CTA检查高危颅内动脉瘤出血的应用价值及筛选敏感性指标,结果表明3D-CTA检查高危颅内动脉瘤出血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总之,新一代多层螺旋尤其是64排128层问世以来,CTA以无创、快捷、特异性及敏感性高,能准确的显示动脉瘤部位、形状、大小、朝向等优点,能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CTA是一种有效的诊断动脉瘤的方法,它已取代DSA成为颅内动脉瘤首选诊断方法,具有很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曾秋华,洪早云,喻立军.减影CTA联合常规CT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4):26—28.
[2] 张永忠,周建承.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12,13(3):81-82.
[3] 朱建,王勇,曹平,等.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7):932—934.
[4] 赵佳,李金矿,袁东,等.头颅CTA在SHA病因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3):103—104.
[5] 刘钢,李长英,钱勇,等.数字减影CT脑血管成像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学杂志,2016,32(7):1098-1101.
[6] 陈运奎,符惠宏,王录兵,等.三维CTA检查预测高危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30(3):36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