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治疗对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的安全性与效果分析

2017-02-23申建利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急性期

申建利

【摘要】 目的:探析急性期顱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疗法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临床选择2014年7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手术疗法,n=50)和观察组(介入术疗法,n=50),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局部神经缺失、精神改变、脑血管痉挛、死亡等并发症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术疗法,可促进患者病情迅速康复,临床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急性期; 介入术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00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2-0017-02

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是指蛛网膜下腔自发性出血至血管内介入治疗时间低于72 h;有关数据显示,在患者出血后24 h内就诊死亡率为25%左右,而超过72 h则患者死亡率大大上升[1]。因此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致残致死率极高的病症,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发展,各种生物材料也不断改进,临床用于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方法越来越多,如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法、早晚期介入法、显微外科手术、手术夹闭法。在过去一般认为显微手术夹闭是颅内动脉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以发病72 h以内治疗效果最佳。但如今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量研究表明,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介入术疗法,可促进患者病情迅速康复,临床效果确切[2]。探析急性期颅内动脉瘤进行血管介入术疗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十分重要,故临床选择2014年7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予以介入疗法,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选择2014年7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36~73岁,平均(52.4±2.5)岁。纳入标准:符合脑动脉瘤的诊断标准[3];结合临床症状并经颅脑CT、MRA、生化等检查确诊。排除标准:(1)年龄超过75岁的患者;(2)发病时间超过3 d的患者;(3)存在较大的出血灶,需要进行急诊手术清除的患者;(4)功能性占位病变引起相关神经症状的患者等。瘤体大小15 cm×17 cm×10 cm;根据Hunt-Hess分级,Ⅰ级30例,Ⅱ级15例,Ⅲ级20例,Ⅳ级3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瘤体大小、合并疾病、病变部位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进行介入疗法,术前患者予以常规消毒,取仰卧位,全麻,穿刺部位充分暴露;由股动脉入路,6F动脉鞘穿刺置入,予以脑血管造影,载瘤动脉、动脉瘤的性状、大小充分掌握,进行双侧椎动脉及颈内动脉造影,将替换导丝和造影管拔出,将导引导管插入至颈内动脉C2水平部位,选择塑形微导管带微导丝经导引管内进入颈内动脉,缓慢送微导丝至动脉瘤腔中外1/3部位,微导管顺行微导丝进入动脉瘤腔相同部位,微导丝撤出;选择柔软性3D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填入动脉瘤腔,填入后经过造影检查载瘤动脉通畅情况和填塞情况,按照造影情况对动脉瘤腔进行最大限度填塞。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疗法,术后3~4 d复查观察瘤夹有无夹闭动脉瘤,并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患者有无并发症发生。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无手术并发症,术后查颅CT、MRA及血生化指标未发现明显异常;有效:症状有好转,术后复查相关指标轻微异常;好转:一项手术并发,症状有好转,术后复查相关指标异常;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4]。本文以有效、显效归纳为临床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系统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评估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为66.0%,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为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后两组的并发症情况评估比较

观察组术后发生局部神经缺失、精神改变、脑血管痉挛、死亡等并发症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动脉瘤形成的病因概括有以下几种:先天性因素;动脉硬化;感染;创伤等[5],脑动脉瘤破裂风险为10%~20%左右,死亡率可达50%左右,目前临床上对于颅内欧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及分析等相关研究都较为详细,认为消除可能的出血因素是治疗的最终目的。大量研究及文献[6]显示,在急性期内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手术是最佳时间,虽然急性期后治疗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再出血率明显高于急性期患者。研究指出,脑动脉瘤破裂后3 d内进行手术,可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但由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使得急性期内实施手术治疗十分困难,如何提高急性期内手术成功率成为重点。

一般认为,显微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出现,对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在不适合采用显微手术时采用介入治疗。但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有学者提出采用栓塞治疗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随后大部分学者投入研究发现,介入治疗也可以很好地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本研究探析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介入疗法,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要高(P<0.05)。结果提示,相对于显微手术来说,介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时具有更好效果,虽然显微手术可完全暴露颅内动脉瘤,但实施手术仍然有难度。而介入治疗仅通过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进行栓塞,也可达到满意疗效。在Kimura等[7]的研究中还发现,介入治疗在治疗后循环动脉瘤时效果显著优于显微手术治疗,本文结果与之相符。临床上手术治疗不仅关注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也是临床上主要观察的指标之一,因此本文还对两种手术方法的安全性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发生局部神经缺失、精神改变、脑血管痉挛、死亡等并发症情况显著对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许晶廷等[8]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血管内介入疗法具有高度微创、创伤小,相对安全,逐渐成为无法耐受开颅手术、高龄、颅内多发瘤、开颅手术难度较大者的首选手术方式。本研究表明,对颅内动脉瘤急性期患者进行血管介入疗法,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情况,临床效果确切,可靠安全。综上所述,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术疗法,可促进患者病情迅速康复,临床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何承彪,马建荣,姜维喜,等.手术与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7(3):75-76.

[2]纪德峰,纪芳,徐增良.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2015,7(19):89-90.

[3]梁永平,王君,李宝民,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合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1):21-24.

[4]侯本明.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5,19(20):195-196.

[5]马春晓,步星耀,周伟,等.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与成本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27(7):177-185.

[6]杨强,郭放.40例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89(3):30-31.

[7] Kimura H,Akutsu N,Shiomi R et al.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aused by ruptured intracranial fusiform aneurysm associated with microscopic polyangiitis[J].Neurologia Medico-chirurgica,2012,52(7):495-498.

[8]许晶廷,程洋,田园园.显微外科夹闭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5,32(21):114-115.

(收稿日期:2016-09-16)

猜你喜欢

颅内动脉瘤急性期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急诊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干预化护理方式分析
CT定量测量老年COPD急性期患者支气管壁厚度的价值
CT联合MRI对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臭氧治疗对急性期脑梗塞血清谷氨酸浓度的影响研究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护理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