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10-24杨路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聚协同创新

杨路

摘 要:目前苏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对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分析苏北五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和现状,发现城市地区间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苏北要针对问题采取措施,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地区间协同发展,保持特色产业集群协调发展,并建设产业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人才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进而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聚;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4-0032-03

苏北即江苏北部地区,由徐州、盐城、连云港、淮安、宿迁5个市组成,地域面积5.2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8.79%,年末常住人口3 021.08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4.64%。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为了振兴本国经济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开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历了整个“十二五”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已覆盖了我国三大产业,这是一个集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为一体,具备极强的引领作用和支撑能力的新领域。上至国家,下到地方,各层面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燎原之势。在大背景下,后发优势明显的苏北地区也在大力发展自己的新兴产业,但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地区间同构竞争激烈、产业配套能力低、创新能力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影响苏北新兴产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苏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要紧抓国家战略机遇,紧密结合自身区位经济优势培育建设一批先进产业集群,打造国内外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为苏北振兴发展保驾护航。

一、苏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

苏北地区在全省的经济地位一直处于较弱的状态,第一产业相对发达,第二、第三产业均比较落后,经济总量和人均GDP远远落后与苏南地区。2017年苏北五市GDP之和为203万亿元,約占全省经济总量23.6%,略高于苏中地区(1.75万亿元),仅为苏南地区(5.02万亿元)的40.4%。2017年苏北五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69万元,落后于苏中地区(10.66万元),仅为苏南地区(15.02万元)的44.54%。在创新资源方面,江苏是全国闻名的教育大省,苏北地区也有着较为充沛的科教资源,现有普高院校30余所,拥有两院院士42人,“千人计划”已引进人才300余名。区域创新能力较为薄弱,高新技术企业近1 800家,只占全省的15%左右,专利授权量也仅占全省17%。2017年整个江苏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2.7%左右,苏南地区是全国创新资源丰富、创新型城市密集、创新活力强劲的先行区,苏北地区与之相比就显得比较落后。在企业影响力上,苏北地区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2018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评比中,江苏共有86家企业上榜,苏北仅徐州有3家入选。

二、苏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重点发展,苏北五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步形成了主导产业明确、重点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整体创新能力也有所提高。但是,苏北目前存在着地方间协同发展不足、产业集聚程度不够、创新基础较弱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产业发展侧重点明显,但协同发展不足

苏北五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均已选择确定了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徐州市目前在已有一定基础的产业中选择了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三大产业重点发展,将有成长潜力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三大产业作为集中培育的对象,稳步构建“3+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盐城市把技术研发作为核心,重点推进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实现“四有三聚”要求。此外,大数据产业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盐城战略性新兴产业,盐城也已成为苏北地区数字产业新高地。连云港市以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产业为重点,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通过重点工程建设打造产业发展基础,继续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一批一流的产业创新园区,扶持一批具有龙头作用和品牌效应的重点企业,为推动连云港市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淮安市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六大产业,构建包括市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核和分别向南北辐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区的“一核两区”空间布局。宿迁市发展“双新一特”产业体系,由于现有的资源有限,只能重点发展智能家电、绿色建材、功能材料、智能电网四大新兴产业上,配合有基础优势的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电装备、家居制造四大特色产业,形成“4+4”的产业定位。

从苏北五市自身角度来看,他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目标明确、特点鲜明,但从协同发展角度来看,却有着较为明显的资源分散、产业同构和产能过剩等问题。比如,苏北五市均将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徐淮连盐四市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也确定为发展重点,徐连盐三市在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上也有着同一个发展方向,海洋产业属于连云港和盐城市共同确定的重点(如下表所示)。从这样的选择来看,苏北五市几乎相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很容易使自身陷入将来的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困境。

(二)产业集聚态势形成,但配套能力较低

经历了市场选择和各地政府的推进,苏北五市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态势逐步形成。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初始形成时具有随机性,但产业集聚效应是产业形成之后发展壮大的主要推动力。

徐州市近年来全力培育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三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积极打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三个省内知名的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领域,徐州汇聚了中能硅业、协鑫硅材料、艾德太阳能等十几家龙头型制造业企业,建成了徐州经开区和沛县两大生产基地,硅材料、晶硅铸锭、切片产能稳居全球首位,紧接着江苏鑫华首期年产5 000吨电子级多晶硅、同鑫光电840万片蓝宝石衬底等项目的投产,配合完成了“一核两基地”新能源产业优势集聚载体的打造,目标直指世界领先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华为淮海大数据中心、微软徐州企业创新中心、软通动力创新平台等IT、ICT产业项目也是风生水起,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积蓄后劲。

盐城的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等主导产业在2018年产业集聚不断升级。全市在载体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推动开发园区向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绿色集约发展的现代产业园区转型。新签约产业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43个、现代服务业项目40个,分别占项目总数的43.4%和40.4%。三大主导产业项目42个,占项目总数的57.6%,其中,汽车产业项目11个、新能源产业项目21个、电子信息产业项目10个。新能源领域已集聚了中华锐风电、金风科技等领军企业,节能环保领域则集聚了国内烟气治理和水处理前五强企业,节能灯管、环保滤料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则超过了1/5。

连云港市把新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家,在恒瑞、康缘、豪森、天晴等骨干药企的带动下,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2017年总产值突破600亿元。连云港医药产业形成以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为中心,周边县域医药产业板块为补充的产业集聚格局。连云港市正将其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分别向着清洁能源、高性能纤维方向聚集。

淮安市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敏实集团、实联长宜、骏盛新能源等一批企业先后落户,淮安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不断提速,已成长为淮安“4+2”产业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新兴产业之一,目前淮安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64家,2017年共完成开票销售147.9亿元。

宿迁市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特点,通过内培外引,逐步形成了新兴产业集中区域。新能源领域中多家生物质发电企业大都集中在市省级开发区内,太阳能光伏产业主要集中泗阳开发区和宿豫开发区。新材料领域的集中规模也很明显,宿豫区井头镇成为了聚酯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宿迁高新区集聚了中玻电子玻璃等20余家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企业,目前是省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沭阳县、市经济开发区、湖滨新城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在全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苏北五市均能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但在集聚区内企业间的配套协作关系却存在问题。例如,淮安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就存在着产业配套能力较低,缺少完整的延伸产业链,相关配套企业数不够等问题;连云港的新医药产业也面临着医药产业链条单一的问题,领军的骨干药企均属于医药制药产业领域企业,又是以药物生产为主,全市及周边地区关于制药机械、仓储物流、药用包装材料等相关产业的企业配套短缺,而在医疗器械、临床医学等医学板块中连云港所拥有的企业数就更少了。此外,苏北五市之间同一产业的互动联动较弱,产业链条延展性不够,协作配套效率低,规模经济效应弱,在资源集聚和要素整合上体现不出各地产业集聚的整体优势。产业互补不足、协作水平不高影响了苏北五市发展潜力的积累和规模效益的提升,不利于五市的产业结构优化。

(三)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但科技基础较为薄弱

近年来,徐州市取得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等共达37项,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项目14个。省内率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已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53家。培育建成4 000余家市级研发平台、近两百家科技平台以及36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国矿业大学被列为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创新载体建设初见成效。

连云港市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在重点发展的医药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目前已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而连云港市已建成的新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中国药科大学(连云港)研究院、“千人计划”(连云港)新医药产业研究院为医药产业进一步提升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智力支撑。

盐城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现已建成集新能源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研发、试验、检测、孵化、中试和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公共平台,已吸引东南大学盐城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江苏省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李尔新能源汽车技术支持中心、SGS检测中心和盐城师范学院动力电源研究中心等机构入驻。骨干企业创新能力带动明显,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科行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入选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名单。

淮安市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科技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17年,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9%,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246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1%,省级示范智能车间数量苏北第一。淮安是苏北第一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全市完成专利申请量达15 101件,同比增长25.06%,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幅分别为全省第一和第二。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建有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省重点实验室5个,位居苏北前列。成立苏北首家工业研究院,建成国家级盐化工产品质检中心。创建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5个,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62个;累计建成市级以上“两站三中心”达670家。启动实施“淮上英才”计划、“海聚千人·智汇淮安”等活动,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8名、“省双创计划”人才63名,累计引进两院院士22名。

宿迁市也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彩塑包装、秀强玻璃、精科智能电器等企业现已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在环保新材料、光伏玻璃、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上实现了产学研合作和联合攻关。

苏北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模式比较封闭、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虽然有部分骨干企业创新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带动作用有限。作为后发地区,苏北与苏南相比,知名高校或重点科研院所数量较少,而本地科技创新资源匮乏,加之一些制度、平台等因素依然制约着科技成果的转化,近年来虽有所改善,但科技基础總体上还是比较薄弱的。苏北五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不高,某些领域仍然存在着核心技术受他人把控的情况,不能将一些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新兴产业的监管方式过于落后,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仍不完善,还不适应苏北五市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的要求。

三、苏北地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

(一)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地区间协同发展

1.苏北五市要把握现有优势,取长补短,打造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立足五市重点产业领域构建产业链,构建城市间共建产业园区的合作机制。支持以两到三个城市开展的产业合作平台发展,完善合作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发挥苏北产业合作平台的开发运营、产业引育、品牌影响等优势。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改革。化解光伏、风电、机器人等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产能,运用市场化手段清理“僵尸企业”;协助技术落后企业清理库存产品,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质量和效益;降低新兴企业经营成本;综合运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等综合手段,积极推动新兴企业去杠杆,降低经营风险;切实加大技术研发和重大技术攻关、鼓励企业研发,查漏补缺,增强发展能力。

2.苏北地区应当控制研发投入和产业集聚力度,要加强区域内各政府间交流合作和政策互补。各市应该准确定位,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不能盲目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形成不良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城市间的相邻区域,例如盐淮两地可以打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在盐淮地区形成较完整的供应链,相邻区域彼此协同发展,降低产业集聚带来的虹吸作用;再如连云港和盐城两个沿海城市,可以有效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海洋产业。

(二)依托现有优势,保持特色产业集群协调发展

1.苏北地区应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依托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改革实验区,点面结合,在苏北五市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明显的地区加快形成若干个具有全国影响力、引领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产业集聚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群,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和发展效率。

2.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集群。如依托江苏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新传感网等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打造一批全球影响力、具有苏北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推动苏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产品档次,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苏北要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放大地区优势,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走各具特色又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的道路,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例如,同处苏北内陆的徐、宿、淮地区,要利用好交通、生态、要素优势,摒弃跟随发展模式,树立“同台竞技”的自觉意识,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快生产要素集聚。沿海的连、盐等地,则要利用好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要逐步推进苏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实(下转61页)(上接34页)现苏北联动发展。要发挥苏北腹带广阔的优势,抓住“一带一路”“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东陇海地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五大国家战略,以及“振兴苏北”、省新一轮铁路建设、“振兴老工业基地”“苏北计划”“苏北中心城市建设”“徐州都市圈”“东陇海产业带”“南北挂钩合作”“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九大省级战略统筹起来,努力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三)建设产业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人才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苏北五市首先要加快建设产业创新体系,抓住省里的相关政策倾斜,将自主创新与转型升级相结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引领和技术支撑。企业要在财政和科技政策支持下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力争成为以高技术为支撑的龙头企业,进而带动其他中小企业竞相发展。

1.要构建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体制。苏北各地政府部门应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人才需求情况,制定高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并提供长效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和创新人才工程,进一步凝聚创新性人才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中去,将科研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充分联系起来,将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有机结合,积极突破现有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本投入质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要坚持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联合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协同互动形成创新的整体合力。具体实施可以以财税项目为引导,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多方主体开展技术协同创新,组织各项推介洽谈活动,建立“产学研”联合体。通过此类协同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联合攻关,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综述与评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2]  周志刚.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及意义——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J].中国商论,2017,(19).

[3]  于丽洁,郑宇梅,许文静.低碳经济下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9).

[4]  杨枝茂.科技創新促进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5).

[5]  杨倩,李春艳.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11).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聚协同创新
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宿迁模式”探析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FDI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的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