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中国近代史研究“说理”性研究

2019-10-21王耕

锦绣·上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说理

摘 要:近代中国处于大变革时代,思潮激荡,随着局势的急剧变化,思潮更迭转换,某种政见可能合情但不一定合理,需要按理据情冷静客观分析,否则难免片面性。中国传统史学叙事的说礼性在近代受到挑战,历史研究的说理性需求不断上升,借助跨学科的理论,可增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说理效果,是史学研究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说理;史学研究;中国近代史

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不少问题出现众说纷纭的歧义见解,促进学术的繁荣与研究的深入,众多的歧义见解中,有的说的合情,有的说的合理。人们的言谈举止只有合乎情理才能令人信服,历史研究同样应合乎情理。情是客观的现实,理是义理,人民利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往往易出现某种片面性,使得其行动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评判历史是非时,应做合理分析,是研究近代历史人物思想必须注意的问题。

近些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繁荣发展,与研究取向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本为在研习前人理论基础上,有感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说理问题,浅谈中国近代史的理性研究,为史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从说礼到说理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的学科,历史与历史学有共同明显的演进特征,中国史学近百年来实现了由传统向近现代的转变,其主旨趋向说理。礼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概念,《左转》言:夫礼,天经地义,《论语》曰:齐之以礼,礼学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解释发展礼学中,中国古代有理学的生成发展[1]。

在政治层面,理与礼有许多交叉之处,礼学注重规定性,理学是解释礼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宋明理学究就天理本质是一种礼学,程朱理学旨在论证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传统语汇中的理有多种含义,包含缘由之意,《韩非子》言:理者,长短大小,轻重黑白之谓理。《送薛存义序》道:势不同而理同。

理使人们自然想到道理,古代道和理分别而言,钱穆先生曾对此有精细的解读,中国古代哲学史有相应的剖析,二字组合是事物背后接近纯粹关系的机理。进一步讲,礼主要用于人文意义层面,附着较多的情感,信仰色彩,理偏重于科学意义层面,为事物发展的缘由。减少附着人文意义与个人情感色彩,揭示出事物自然原则。

鸦片战争前,清朝官方对待严重的鸦片走私问题有不同的政见,许乃济主张让鸦片照药材纳税进口,不禁民间种植罂粟,许乃济认为如此足以杜漏裕国,弛禁主张为避难就易的补救办法,清政府根绝烟患势所不能,弛禁论具有現实性。当时的主张得到两广总督邓廷桢,粤海关监督文祥的赞成。说明弛禁有合情的一面,凭借普遍腐败的官府难以禁绝的客观现实,但弛禁鸦片是向恶势力迁就的办法,鸦片祸国殃民,为弛禁论者深知,不能任其泛滥,弛禁论不合理显而易见。

严禁是更严厉的禁烟,黄爵滋主张认为对吸食鸦片者采取论斩的禁令,严禁鸦片吸食可保全民命,严禁论者忧国忧民,主张合理,但当时的客观现实,情与严厉禁烟不适应,道光皇帝决心禁烟,十九年批准刑部草拟的《严禁鸦片烟条例》,严禁鸦片成为清政府的最高决策。查禁鸦片,造成涉外问题,引起列强武装干涉。禁烟斗争失败,是严厉禁烟合理不合情造成的悲剧。史学界充分肯定林则徐禁烟的爱国精神,因林则徐的斗争是合理的,但忽视了禁烟斗争的悲剧结局,忽视了禁烟的不合情方面。

二、中国历史叙事的说礼传统

中国传统史学主旨主要功能是说礼,自《史记》开始,说礼本旨一致。如《国史要义》中:史官掌管全国相传之政书,一中心主干为史法是礼也。

传统史学所说的礼包括教,情等内容,政为历史执政者的合法性,情为所谓的人性,往往附着于名教之上,是历代正史,及杂史书写的旨趣。传统史学在近代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所谓新史学仍以政治史为主体,注重对是非的评价,梁启超提出治史党以民统,礼由传统的君礼变为近代的民礼。梁氏言:近世史与前者史家有异,前者史家记述人间有权力者兴亡隆替,近世史家说明其事实之关系,近史家探察人间全体运动进步。

梁启超主张治史采用跨学科方法,使得史学礼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其《新史学》指出:历史者,吾辈食今日文明之福,继续此文明,孳殖此文明,史家尽此义务求得比此前进化之公理,史乎责任至重[2]。

梁启超看重历史研究为后史发展提供相应咨询,有古代史学通鉴的性质。梁启超等人主张史学说礼功能转向受近代社会环境的激发,随着民族主义兴起,史学叙事强调民族性,梁启超设想借史学著述助爱国思想。“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国民之明镜”认为“今日欧洲民族主义发达,史学功居其半”。

随着革命文化兴起,史学成为解释阶级斗争的注脚,史学的资政功能得到继续发挥,让国人知晓近代中国屈辱受难的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史学研究的主要目标。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后,展开不同形式的民主斗争,康有为等人争取皇帝的赞同,孙中山等人采取武装推翻清政府。两种形式实质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前者强调取英德等国的变法,后者力主学习法国等国的革命,两种做法都具有合理性。

立宪与革命两种斗争手段几乎同时开始,前者以1896年公车上书为开端,从1895年到1898年,维新变法在国内政界很有影响,革命斗争显得受冷落,如果当时立宪成功,孙中山等人继续发动武装革命则不合情。但立宪失败,以光绪帝被囚禁,康梁被通缉为结局,血淋淋的残酷现实惊醒了不流血变革的梦想,促成了革命潮流的高涨。

由于革命浪潮的冲击,清政府要不要进行政治变革的问题作出让步,在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表示得到康梁等人的欢呼,清政府的立宪表示被动应付,很难挽回失去的人心。逆流行舟似的不合情势,如不顾时间特点,潮流顺逆,仅注意立宪的合理性,忽视其不合情,是不能令人膺服的。

三、中国近代史研究说理需求

传统史学不乏说理的案例,如清代以文字训诂为内容的朴学等,即为实证。传统史学中的说理成分不占主流,近代史学研究有具有一定说理性的分支,但史学研究重礼的格局未发生改变,近代史学的说理需求更大。其主要原因是历史内涵不断扩大,历史议题逐渐多元,专门史学的发展。

社会演进是生活不断丰富的过程,物质形态与技术手段,及生活方式变得更加繁杂,社会整合,文化生活需要记载研究的内容不断增加。物质形态层面对历史前进的推动力增大,不加以研究难以对历史进行全面评价。

传统史学叙事与历史研究偏重于义理层面,近代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史学议题多元化特征愈加明显,不可避免的碎片化背后凸显对纯学理的关照。

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产生诸如农业史,工艺史、材料史、服饰史,化学史物理学史等专业性强的学科门类。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地方有很多,如马克思所言,资产阶级诞生后创造了比过去各代相加更多的生产力,自然力的政府,化学在工农业中的应用,铁路,整块大陆的开垦,魔法似的突然涌现出大量人口。过去时代未曾料到有如此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扩大了社会生活的内涵,极大的影响政治文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技术支配作用日益明显,技术的控制性不断增强。史学研究给予技术更多的空间,如近代中国坚船利炮,皆为工业革命后新技术的产物,从师夷长技到现代化,到信息化折射出技术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不断上升。

技术改变历史体现在微观方面,新工艺等逐渐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改变民众的思想,如中标等紧密计时手段,使得社会的精确动员成为可能。新材料广泛使用,使民众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基础设施的改善,伴随自来水,电话,火车的推广应用,及造纸技术的改进,为公共空间的拓展,及民众交往范围的扩大提供了极大便利。公司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政券制度,招标制度等软技术使得民众的观念与行为方式发生改变,软硬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无论软硬技术应成为历史研究的主体,历史研究首先应高清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的历史演进[3]。

历史非单纯科技史、机器史,制度史,思想文化,民族问题等自然占据重要位置,但议题与史学说理功能不对立,传统革命史,文化史论述偏重说礼原因是研究者感性多于理性,对此进行适当调整会提升政治史研究的说理性。

四、提高近代史研究说理性的可能

提升史学的研究说理性增大,原因首先是学科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理论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史学研究主旨渐向科学化演进,为历史著述说理性提升铺垫基础。近代科技与科学思想对历史研究的影响体现在鼓励人们对历史的演变做出科学的揭示,历史与科学关系不断密切。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其他学派不断探索历史科学的内涵,兰克学派,计量史学派做出相应的努力。近年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史学及史学研究碎片化现象,与受科学性支配路向转换有关。

其次,研究方法改进,历史相关的经济学、社会治理、政治文化、组织理论等相关学科,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梁启超倡导新史学指出,地理、考古、宗教、生理等学科,与史学有直接间接的关系。

传统史学叙事重礼根本原因是研究内容重人文,视角有助于提高史学研究的科学类型,即梁启超所说的其他学科的公理。

借鉴跨学科了提升史学研究说理性中,中国近代史学领域有很多成功案例,如制度變迁学说中的路径依赖了,使人们对中国近代的保守派言行产生同情理解,使后人对近代租借理解更客观,黄宗智教授关于长三角小农经济内卷化的论述,是借鉴经济学边界效应学说,杜赞奇提出权力的文化网络理论,将经济学、政治学的理论运用到历史案例研究。强制变迁理论被运用于对近代上海金融业变迁的研究。社会史、医疗卫生史研究有明显的科学化趋向[4]。

五、加强历史研究说理性方面的探索

目前学界探索历史研究科学化路径取得诸多成果,本文就历史研究中对加强说理性进行的初步探索进行阐述。如关于晚清洋务民用企业采用官督商办制度,以往学者多侧重评价制度的政治效用,借鉴结构主义理论,将行为主体与方式划分,发现其中多重动态博弈造成制度明显的跷跷板效应。官商之间难以形成静态的平衡,因其制度困境原因。一项制度内部只要存在两个以上的主体,只能动态保持平衡,理想的处境是双方组成跷跷板振动幅度小,跷跷板系统中有大起大落,影响制度总统效用。

在一个组织中不止两个行为主体,可以细分为多个跷跷板,形成立体的跷跷板系统,可能是现代企业博弈论的形象表述。

又如,厘金制度被普遍视为阻碍中国工商业发展的恶税,但直至1931年最终以裁厘改统方式实行废除,为何人所公知的秕政久存不废,政府的无力监管?其原因复杂,学界归咎于晚清与北洋政府内政不良,通过考察晚清厘卡对抗政令的细节,发现厘卡养活了一大批人,他们强烈捍卫秕政,造成厘金制度对中国商业长期捆绑。任何制度都附着强大的制度食利者阶层。

再如戊戌变法时期政争,考察国家求变与个人应变的互动关系,提炼社会运动中关键人物角色配置与利益谋划运动内部结构的影响。领袖是在大时局中个人与大众互动的结果,领袖人物不仅是弄潮人,界定个体与公共精英的关系,其中有许多机理性内容。

辛亥革命思潮借用社会传播学的理念,提出从革命意识到革命思潮的动态演进模型,比较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说明为何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军事动员未能推翻清政府。从政治录用的角度观察兴中会时期孙中山领袖角色。

近代人物对西学的思想差异研究中,提出国人对新知接受的论述框架,研究近代中国官利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进行对话,提出经济理性与政治理性关系的思考。在研究中有意识寻找新的非人文议题,关注中国近代速度,色彩,关于速度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组织多次研讨。历史研究的主体与客体离不开人,在研究中的情感因素不可避免,提倡说理意在使历史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分清历史与现实边界,增加历史学的案例功能,增加史学研究的科学化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建朗.中国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J].近代史研究,2019(04):4-19+160.

[2]李剑.历史观念与中国近代史——以蒋廷黻、陈恭禄、徐中约的近代史编著为例[J].汉字文化,2019(12):141-143.

[3]牛大勇.中国近代史前沿的评价标准[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01):64-67+143.

[4]李玉.关于加强中国近代史研究“说理”性的几点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18(06):144-149.

作者简介:

王耕,男,1987.04。北京市西城区,汉族。北京教育学院,初级职称,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历史学。

猜你喜欢

说理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
寻找刑事裁判文书缺失的“21克”
试析审判裁量权的操作原则
检察法律文书说理现状分析
论法院判决书的说理
我国民商事裁判文书中的证据分析
南海外交战:“说理”“论法”并重
答案并非思考的终点
切实增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说理”能力
公开固然重要,说理更显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