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的方法探究
2019-10-21苏鹏
苏鹏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的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及第二、第三课堂拓展等方面对课程思政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的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教育;融合;改革;理念
课程思政是近几年来新提出的一个教育新理念。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现阶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新时代的人才标准应当是综合型的人才,不应仅仅限于知识丰富、专业技术水平高等方面,排在首位的更重要的是人品,这就是教育中“育人”的重要性。
对高职教育来说,下连接着高中教育,上连接着高等教育,这个阶段是学生非常重要的思想转变阶段,他们的年龄正处于18岁左右,思想也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因为结束了以往相对较为单一的高中学习生涯,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但是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还处于迷茫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接触了越来越多的人和事,他们会有更多层面的思考。因此这个阶段,迫切需要老师在思想上对他们进行引领和教育。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以下是对课程思政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的一些方法的浅显探究:
一、课程目标的转变
高职院校的课程目标早期都是以讲授专业知识为目标,后来发展为传授专业技能及素质培养,直到现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将课程目标又拓展为将“育人”理念融合进职业教育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结合所讲授的课程及学生所在的专业特点对知识点及技能要求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总结归纳,与此同时还可以和思政课程的老师进行沟通,讨论。
二、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教学改革一直在行进的过程中从未止步。从单一的知识讲授法到任务教学、案例教学、上机实训等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层出不穷,方法的改进是为了让学生们的课堂体验更生动,课程思政的融入会让课堂显得更“人性化”。
三、丰富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
第一课堂是授课的主渠道,第二课堂起着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作用,第三课堂是网络教育的主要阵地。三个课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其中大学生社团活动就是主要的第二课堂之一,社团能够培养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网络资源也成为了学生们学习的主要渠道,它的展现方式更生动更便捷更有吸引力。高职的第一课堂已经不仅限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知识引领,专业导向以及职业定位的拓展,因此,学生们迫切地需要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四、凝聚社会之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知识技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进入企业实习是学生们走入社会的开始,不少高职院校都实现了订单班,还有专业人才输送,校外实训基地等等途径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实现就业。因此,凝聚社会之力就是要使学校和社会发挥育人合力,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优势,挖掘社会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育人的综合效应。通过“企业进校园,学生入企业”双向渠道让社会之力成为课程思政的最佳助力。
唐朝韩愈在《师说》中就曾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可见教书育人中育人的重要性有多大。当然,作为高职教师,始终应当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之路还有待慢慢摸索,这种教育理念毕将延续下去,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搜狐.2017-03-20
[2]金浏河,高哲.对"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辨[J].现代职业教育,2017(18).
[3]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 中国社会科学网
[4]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