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答案并非思考的终点

2015-09-10单信

新课程·上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说理评价过程

单信

摘 要:小小的说理题最近挺热门,试图明晰说理题因何而生,对现阶段的说理题又有哪些思考?说理题存在于命题中,折射出怎样的目标定位和价值导向,而一线教师又该如何在反思中成长,于变化中提升,所以应关注学生思维过程,以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助力。

关键词:说理;过程;评价

数学命题,总有六员大将:计算、选择、填空、操作、应用、附加。近年来却多了一个“说理题”。它往往躲在填空里,既要得到最终答案,又要写出思考过程或理由,不同的解题思路会得到不同的分数评价。记得在一次命题制卷中,我忽略了这个小兵,没有命制说理题,反馈回来修改意见中明确指出,务必加入一道说理题。正是这次的务必,再次触动了我,反思说理热的价值在哪里?

一、对说理题诞生的思考

说理题因何而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三维目标不断落地与扎根,学习评价也从结果性评价走向过程性评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说理题渐渐登上舞台。因为它不仅关注了答案,更关注得到答案的思维过程。

近来比较常见的是估算融合的说理题。一方面缘于苏教版教材强调估算意识的培养与渗透,提倡先估后算,发展数感,另一方面因为算法多样,通过不同方法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数学学科是理性与逻辑的代表,说理活动本身就存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只不过从书本走进了命题,从口头落实到笔头,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显性化。

从设计的初衷来看,说理题的热门是命题调研的一件幸事。虽然它的分值不高,但有效地传递了一个信号,不仅日常教学,连阶段调研也愈发关注知识与技能背后的过程与方法,它的存在提醒一线教师,答案并非思考的终点,关注一题多解和一题优解,需要教者进一步明晰数学学习对孩子生命成长的意义。

二、对说理题现状的思考

思考一:试卷命题中需不需要说理题

笔者就这一问题询问了许多一线教师,得到了一致肯定。

原因1:日常说理往往存在于课堂的交流中,流于口头,随着年级的增高,会逐渐成为部分优秀学生的话语霸权,而数学思维需要提升的孩子在交流中往往是弱势群体,效果不佳。

原因2:有部分说理也会落到笔头,但缺乏了思考的感悟,说理也浮于形式,甚至有些孩子机械背诵理由,导致许多无厘头的现象出现,比如情境已变,理由照搬的滑稽现象。

原因3:应该给思路点赞,数学学习归根到底是思维品质的比拼,答案并非思考的终点,得到答案的过程才是数学之美绽放的画卷。

原因4:逆向思考,如果不需要,那应用题首先应该改成填空题,事实上一线老师一直以来很重视应用题的思路分和结果分,每每都会为精彩的思路点赞,让老师也分享学生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笔者对命题中出现说理题持赞成态度。

思考二:如此评价的说理题合理吗?

例:三年级6个班去看电影,每个班级48人,300个座位够不够?

够□ 不够□,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

评分标准:①结果正确得1分。

②估算且过程正确,再得1分;计算,且过程正确,再得0.5分。

计算48×6=288(人),288<300,够。或300÷6=50(人),50>48,够。

估算48×6≈300(人),把48估成50是估大了,够。或48×6<300,够。

反思一:这道题的评分标准合理吗?

这道说理题的分值总共2分,1分为“结果分”,1分为“方法分”,按照评分标准,要先拿全分,必须采用较为高级的估算方法,而仔细想想,如果采用除法计算,也不比估算复杂,为什么不能拿全分?

解决方案:与命题老师沟通后调整评分标准,不按估、算方法做简单区分,而是按照解决问题的简便程度和过程的完整度给分。

反思二:评分标准一定要分结果分和方法分吗?

很多人这样回答我:因为数学更关注方法呀,他虽然做对了,但方法不好,不能全分。他做错了,但方法正确,计算问题,还能拿一半的分,很合理呀。

对此我持保留意见:

从命题的角度看。说理题不应包含在100分的分值内,应像附加题一样单列,成为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直接评价指标。分数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量化评价,反思设置这2种分值的初衷,就会发现:“结果分”是结果性评价,由结果的对错决定,而“方法分”是过程性评价,其本质是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的数学思维水平决定。某种程度上来说,“方法分”的权重应该大于“结果分”,这也是原先的附加题每题10分的初衷。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单列能级水平,以等第来评价思维水平。

结果对,方法对得A,结果错,方法对得B(或结果对,方法),结果方法都错得C。

还可以按照方法的优劣、严密程度,把思维水平进一步细分为A+(简洁明了)、A(方法严谨)、A-(表述不够严谨)、B+、B、B-……

从学生的立场来看,现有的这种评分标准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根据现有的评分标准,学生在选择方法的同时,就承担相应的代价,不选择高级方法,就已经失去了“方法分”。而孩子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是不是一定要在100分内分出胜负,这对数学思维水平较弱的孩子可能是一种打击,好在分值较小,由此也呼应上文所述的——说理题可以尝试单列能级水平。

三、剖析说理题后对一线教师实践操作的思考

数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说理题也在进一步关注学生思维。说理题未必完美,评分标准也可再议,但人类对于理性美的追求永不止步。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能够深刻认识数学之于人生的意义,不应仅仅关注一题多解、优解和基本操作经验,更应关注题目所承载的数学思想方法,日常实践中可以要求孩子留下必须的思考过程,学会规范地表达,以理的态度学习数学,养成说理的习惯,不断提炼思维水平。答案只是题目的终点,方法才是学习的灵魂。

参考文献:

赵凯.对教学改革中某些热现象的思考[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猜你喜欢

说理评价过程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检察法律文书说理现状分析
论法院判决书的说理
我国民商事裁判文书中的证据分析
南海外交战:“说理”“论法”并重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