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脑肿瘤切除术后氧代谢的影响
2019-10-18王德勇石祥飞
王德勇 石祥飞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50例脑肿瘤患者,全部采取脑肿瘤切除术治疗方法。以信封法随机将这些患者分入对照组(25例)、研究组(25例)。具体资料为:研究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43~77岁,平均(60.13±12.31)岁;垂体瘤6例,脑膜瘤12例,胶质瘤3例,听神经瘤4例。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44~76岁,平均(60.21±12.24)岁;垂体瘤9例,脑膜瘤11例,胶质瘤3例,听神经瘤2例。比较两组脑肿瘤患者性别比例、平均年龄、肿瘤种类等基线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可比。
1.2 方法
为两组患者术前常规进食,给予心电监护,在桡动脉与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进行监测。所有患者均接受全麻操作,以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进行麻醉前诱导与麻醉维持,术中间断静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面罩给氧并进行机械通气[1-5]。
对照组采取常规输液治疗:输液量包括补充性扩容量(5 mL/kg)、生理需要量、继续损失量、累计丢失量以及第三间隙丢失量,除继续损失量外其余均使用琥珀酰明胶注射液进行补充,其中补充性扩容量的补充时间为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其他则为术中补充,而继续损失量使用6%羟乙基淀130/0.4进行等量补充。
研究组采取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麻醉诱导前半小时采取与对照组相同的方法补充“补充性扩容量”,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将琥珀酰明胶注射液均速注入患者体内,此即为背景输液量,速率为5 mL/(kg·h),直至术毕。扩容治疗使用6%羟乙基淀130/0.4,在15分钟内输注完。基于胸腔内血容积指数(正常范围为800~1 000 mL/m2)这一导向目标进行液体治疗,若低于此标准则为患者采取一次扩容治疗,若高于此标准则为其使用0.1 mg/kg的呋塞米。进行液体管理期间,若仍需使用呋塞米,应间隔2小时以上。
此外,治疗期间两组均应保持50~100次/分钟的窦性心律、60~100 mmHg的平均动脉压、30%左右的红细胞压积、不低于90 g/L的血红蛋白浓度以及34~36℃的鼻咽温度。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血氧饱和度(SaO2)、血氧含量(CaO2)、脑氧摄取率(GERO2)、乳酸含量(aLac)等氧代谢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 h以及24 h的NIHSS评分、术后住院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收录的脑肿瘤患者的数据均以统计学检验软件SPSS 21.0进行对比与计算。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视为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氧代谢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术前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脑氧摄取率及乳酸含量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脑氧摄取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乳酸含量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康复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NIHSS评分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 h的NIHSS评分以及术后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水肿、颅内高压是脑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经常伴有的问题。颅内高压、脑水肿会对脑组织神经功能造成损害,使患者出现致残或死亡等不良预后,若要使患者术后更好地恢复神经功能,避免患者致残或死亡,则应以稳定血流动力学及脑灌注压为直接治疗目的,这意味着患者需要接受恰当的液体治疗[6]。脑肿瘤切除术的术后治疗原则应该是维持脑氧供需平衡,同时预防脑水肿出现[7-9]。针对上述治疗目的,本文中对照组采取了常规输液治疗,研究组则采取了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虽然常规输液治疗也针对了“补充性扩容量”、“生理需要量”、“继续损失量”、“累计丢失量”以及“第三间隙丢失量”等目标进行补液治疗,但是其缺乏针对个体化的精确治疗[10];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基于“保障组织器官的关注并维持有效的循环血容量”这一目标,基于连续、精确、实时的监测手段给予患者指导性输液,故可以更有效地维持循环血容量、保证脑灌注,减少乳酸生成,保证脑氧供需平衡,显著改善患者术后氧代谢。以研究组为例,其基于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平均动脉压为基础,设立了维持800~1 000 mL/m2胸腔内血容积指数的目标,纠正了因术前禁食禁水、脱水治疗、内分泌紊乱等原因而导致术后低容量状态,使得患者的脑氧供需维持平衡,从而避免了脑组织的后续损伤[11-13]。见结果,采取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研究组其术后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脑氧摄取率均高于对照组,乳酸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正是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脑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氧代谢状况积极影响的直接体现。研究组患者术后24 h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术前术后氧代谢指标的对比()
表1 术前术后氧代谢指标的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对比
综上所述,脑水肿与颅内高压导致的灌注不足、血流动力学异常、脑组织缺氧缺血是导致脑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出现致残、死亡等严重结果的主要原因,对此临床可以为患者采取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其可以针对个体进行更加精确的导向性治疗,其比常规输液治疗更加科学合理,临床可以通过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来改善脑肿瘤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氧代谢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