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秀珍菇规模化高产栽培技术
2019-10-08杨爱玲
杨爱玲
(罗源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福建福州350600)
秀珍菇是商品名称,因其子实体形态袖珍纤美而得名。秀珍菇于1998年由我国台湾引入大陆试种成功,产品投入市场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福建罗源县于2001年开始大面积规模化栽培秀珍菇,每年栽培规模均在9000万袋以上,年产值达4亿元左右,成为罗源县农业支柱产业。笔者通过对罗源县秀珍菇栽培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实地调查,结合自己生产实践,总结出适合罗源县秀珍菇栽培的关键技术。
1 栽培季节安排
罗源的秀珍菇栽培分为夏季和冬季,夏季菇的菌包生产基本安排在1月上旬-4下旬,此时气温较低,料包发满菌丝50~60 d,后熟时间25~30 d,一般6月上旬-6月中旬开袋出菇,出菇时间80~90 d;冬季菇的菌包生产安排在10月下旬-11月下旬,这时气温较适宜,发菌时间30~35 d,后熟时间大约20 d,一般12月下旬-次年1月上旬开袋出菇,到次年4月左右结束。
罗源县在十几年的秀珍菇栽培实践中,不断对自然变异的菌株进行筛选、分离,筛选出中温偏低型菌株和中温偏高型菌株,分别用于满足夏季菇和冬季菇的生产用种需要。
2 栽培设施
2.1 场地选择
要求地面平整,地势较高,水源充足,无污染,排水良好,交通便利,周围环境清洁。
2.2 菇房搭建
通常采用竹木结构大棚,大棚长20~22 m,东西走向,宽12 m。地面用三合土夯实或水泥地,地面自中线顺南北方向向两边倾斜,坡度1°左右,利于排水;棚内南北和东西走向的中间通道宽1.8 m,通道最好是水泥地面;棚顶南北向呈“八”字形,边高2.5 m,近走道处高4 m,屋顶上八字口处开口距离1 m,其上距离50 cm搭盖开口直径2 m的人字形弓顶,棚顶至地面覆盖0.08 mm(8丝)塑料薄膜,上面再覆盖油毛毡或2 cm厚密织草帘;所有透气孔和门窗必须安装25目的防虫网,夏季在棚外围覆盖遮光率90%的遮阳网;在大棚内部通道的两侧,根据每批次出菇菌包量所占生产数量,分别搭建边高2.2 m,中高2.7 m,宽5 m的室内拱棚,覆盖薄膜形成各个相对独立的小区;栽培架与通道垂直排列,间隔0.8 m;底层支撑杆距地面20 cm,向上间隔60 cm设固定支撑横杆,否则菌包堆叠太高易倒塌;每座菇房容量约6万~7万袋,太小则棚内环境不易控制,太大则管理不便。集约化规模生产的菇房按此规格并排搭建。现在大部分改建成标准化钢架大棚,肩高不低于3.5 m,顶高不低于5 m。立柱圆管为规格不少于114 mm×2.5 mm热浸镀锌钢管或外径不少于90 mm×90 mm方型水泥柱,柱距不超过6 m。三角屋架上弦梁为规格不小于40 mm×40 mm×3 mm角钢,下弦梁为规格不小于50 mm×50 mm×4 mm角钢[3]。檩条为规格不小于100 mm×1.2 mm角钢。屋面覆盖隔热屋面板或保温膜加遮阳网。四周采用一膜一网覆盖,屋顶安装喷水设施,以供降温之用。以上组装配件中的焊接件全部采用先焊接并经防腐处理,现场组装采用螺栓紧固。
2.3 冷库建设
秀珍菇需要低温刺激才能出菇,需要搭建高温冷库(最低温度0℃),冷库的容积必须与每批次所需要低温刺激的菌包数量相匹配。例如:栽培规模15万袋的菇场,按转潮时间15 d计算,每天工作量为1万袋,配套的冷库占地面积约40 m2。目前,罗源县均改为移动打冷,控制温度在4~8℃,连续打冷12~20 h即可。一般一台15匹制冷机一次可以完成8000~10 000袋菌包打冷任务。
3 菌株(种)选择
秀珍菇虽属于中温型的菌类,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12~30℃,但可根据出菇温度高低分为中温偏高菌株如台秀57和中温偏低菌株如金秀1号。夏季栽培出菇的宜选用中温偏高菌株,冬季栽培出菇的宜选用中温偏低菌株。要避免因栽培菌株温型选择不当而造成不出菇,少出菇。菌种应适龄,菌丝粗壮、洁白,无染菌污染,有杂色斑块、干枯收缩、吐黄水等现象的菌种不能使用[2]。
试管母种要求菌丝粗壮、脉络分明、洁白、无污染。原种培养基质用杂木屑和棉籽壳。栽培种最好是麦粒菌种,其优点是麦粒营养丰富全面,转接料包后萌发、定殖快,菌包污染率低,尤其适用于春季栽培秀珍菇,以菌丝长满袋后5~7 d应用为适宜。
4 菌包制作与培养
4.1 栽培料配方
常用配方:棉籽壳30%,粗木屑22%,细木屑30%,麸皮15%,石灰1.5%,轻质碳酸钙1.5%。培养料含水量60%~62%。
4.2 原料预处理
秀珍菇菌丝对木质纤维的分解利用的能力较弱,所使用的木质原料最好先做软化分解处理。处理的方法是:拌料装袋前2~3个月将粗木屑置于水泥场地上浇透水,每间隔7 d翻堆浇水,使木质纤维膨胀软化并在堆内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下初步被分解;棉籽壳和细木屑提前3 d用1%石灰水淋透,每隔一天翻堆一次备用。经软化处理原料接种后具有菌丝萌发好、吃料快、污染率低,菌包开袋后不易感染杂菌,生物学效率高等优点。
4.3 料包灭菌
4.3.1 料包进厢
将装好培养基的料袋装入周转筐中,每筐装12袋,集摆于铁架上,每架分五层摆放,共摆放50筐,然后推入灭菌厢内。关闭两端厢门,用棉纱袋塞填厢门底缝隙。
4.3.2 送气排冷
适量开启顶阀及两侧排气阀、门端侧的进气阀和锅炉房内送气阀,让高压蒸汽沿进气管喷射口喷出,厢内冷气由排气阀排出。
4.3.3 灭菌时间
厢内温度上升至100℃,历时4 h,使料袋中心料温达到100℃。此时调节送气阀并计时,使厢内温度保持100℃,并持续13~14 h。
4.3.4 排除余气
灭菌达标后关闭锅炉房送气阀和厢端进气阀,调节灭菌厢两侧排气阀。待排气阀排出的气雾消失时,稍开两端厢门,排除厢内余气。
4.3.5 出厢冷却
灭菌达标后用铁钩拉出铁架,推进冷却室。铁架之间应留30~50 cm间隙,以利散热。
4.4 菌包培养
经过严格的接种空间消毒和无菌操作接种,即可立即将菌包搬到菇棚发菌培养。通常利用栽培大棚的水泥通道发菌。在进袋10 d要将发菌场所打扫干净,采用无公害农药喷雾杀虫,通风换气后在通道上铺撒薄层石灰粉,杀灭潜存的病原菌和虫卵。春季栽培,环境气温较低,菌种萌发慢、走菌慢,为了提高菌包周围小环境的温度,菌包应进行墙式堆叠,叠高8~10层,墙间距10 cm,中间留50 cm走道,外覆盖塑料薄膜,利于保温,每天中午时通风透气30 min,每间隔10 d翻包并挑拣出被污染的菌包。定时测量堆间气温,预防袋温过高,气温高于30℃,应加强通风降温至25℃。秋季栽培,接种后若气温高于30℃,为防止发生高温“烧菌”,应疏袋散热,菌包立式呈“川”字形排放,每行间距3 cm;也可墙式2~3层堆叠,墙间距10 cm,不再覆盖薄膜,夜间通风降温,每间隔5 d翻包检查杂菌;若气温较适宜,可以将菌包直接上架排包发菌。
4.5 打冷刺激出菇
秀珍菇属变温结实型的菌类,在夏季出菇通常需要10~18℃的温差刺激,才能扭结出菇。冬季出菇,利用自然温差即可,不需要打冷刺激。为了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夏季就需要冷刺激,诱导原基的形成。打冷刺激出菇有以下两种方法。
4.5.1 冷库刺激
在菇棚内或旁边,专门建造冷库。按照栽培量来定,一次性容纳一万个菌袋的冷库,占地面积约40 m2,并配备一台10 kW的制冷机和2台100DD的风机。秀珍菇菌包培养80 d左右,有三分之二菌包内原基突起时,将菌包搬进冷库低温刺激,温度4~8℃持续12~20 h,然后再搬回到菇棚内上架出菇。
4.5.2 移动打冷
秀珍菇每潮出菇,必须把培养架上的菌袋装入周转筐搬进冷库进行低温刺激后,再运回原地排架出菇,整个生产周期出菇7~8潮,都须如此操作,不但人工成本高(0.4元∕袋),操作不方便,且常因多次移动易发生病虫害。罗源县菇农采用自制15匹移动制冷机,每次可以打冷8000~10000袋。菌丝培养80 d左右,有三分之二菌包内原基突起时,只要将移动制冷机推进菇棚,喷淋菌袋,并盖膜封闭,开机降温,温度4~8℃保持12~20 h,然后停机自然回温。移动制冷机可以继续移动其他菇房内工作,省去了菌包来回搬动工序,实现了省工又方便、效果好的目的。
5 出菇管理
第一潮菇的出菇管理(第一潮菇养分积累最集中,其产量也是所有潮次中最高的)。菌包搬入栽培房后,应将菌包沿着颈圈把塑料袋割掉后开袋,并刮去老化的菌种。此时菇房应该勤喷水,在喷水的同时给予适当通风,室内相对湿度要在90%左右,温度保持在25℃左右,并每天给予一定的散射光,这样连续3~5 d后,料面上原基开始分化,并形成大量菇蕾。此时,应延长通风(或全天通风)和光照时间,但相对湿度一定要保持在85%~90%,此阶段菇蕾分化很快,待菇柄长3~4 cm,菌盖直径2 cm即菌盖渐平展时,可用细眼喷雾器勤喷雾,雾点可直接喷在菇体上,约一天后即可采菇。
采菇后,除去料面上的老根和一些没有分化的原基,可直接刮至新鲜的培养料,刮完后不可直接向料面喷水,如果菇房中出菇不太整齐,则须将刚采完的菌包转移,以便其他菌包进行出菇管理。一潮菇全部采完后,最好当天全部刮净(刮去表面老根和枯死的幼菇及菇蕾,这些地方最容易被双翅目昆虫的为害而烂包),此时菇房的相对湿度维持在70%~80%,这样使培养料表面干燥一些,可防止霉菌的大量发生以及部分虫卵的孵化。为防空气太干燥,每天可用喷雾器稍喷细雾,在此条件下养菌7~10 d,进入第2潮菇的出菇管理。
第2潮菇出菇前2菌包须浸水处理,浸水前用刀刮去菌包表面稍干的培养料,这样处理有两个目的:一方面可除去表面可能携带的虫卵和病斑,另一方面使菌包在短时期内吸足水,一般浸水一天,菌包吸水30~50 g,这就为下一潮菇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浸水后菌包放入4℃的冷库中低温刺激12~20 h,这期间可以清洁菇房。菌包从冷库中搬入菇房后,要保持大棚相对湿度85%~90%,菇房的光照强度100~300 lx,待再次出现菇蕾后管理与第一潮相同。第三潮、第四潮以及第五潮等的管理同第二潮(关键技术是养菌和浸水的处理)。第六、第七潮出菇管理,可将菌包尾部刮开部分,以出最后一批菇,其他出菇管理同前几潮。
6 病虫害防治
6.1 主要虫害
子实体生长阶段虫害主要有蛞蝓、蜗牛、蚤蝇、菇蚊、白蚂蚁、螨类,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制定具体防治措施。
6.1.1 菇蚊
人工捕捉幼虫和蛹,集中杀灭。发生虫害时,将菇采完后,可喷洒500~1000倍敌百虫液杀虫,也可用布条醮药剂,挂在出菇房内驱虫;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也可以应用粘虫板诱杀。
6.1.2 蚤蝇
黑光灯诱杀。将20 W灯管横向装在菇架顶层上方60 cm处,在灯管正下方35 cm处放一个收集盆(盘),内盛适量的0.1%的敌敌畏药液,可诱杀多种蝇、蚊类害虫;也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6.1.3 白蚁
将灭蚁膏涂抹在蚁路上,杀灭白蚁或采用白蚁药诱杀。
6.1.4 螨类
一旦发现螨,可用25%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洗衣粉)40倍液喷雾,连续喷洒2~3次,效果较好。
6.1.5 蛞蝓
用毒饵诱杀或用3%密达颗粒剂防治。
6.1.6 蜗牛
用3%密达颗粒剂防治,也可用砒酸钙与切碎的菜叶,制成毒饵分点放在菇床周围诱杀。
6.2 主要病害
秀珍菇菌丝培养阶段,常见的杂菌有绿色木霉、青霉、毛霉和链孢霉等,发现后应及时处理。
6.2.1 绿色木霉
经常发生在秀珍菇菌种和栽培袋的培养基内,也侵染子实体。生产上要注意清除培养室内外病菌孳生源,净化环境,杜绝污染源;培养基灭菌必须彻底,接种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菌包要防止高温,定期翻堆检查。出菇阶段防止喷水过量,注意菇房通风换气。如在菌种培养基上发现绿色木霉时,这些菌种应立即淘汰。如在菌包料面发现绿霉菌,可用5%石炭酸混合液,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溶液等药剂注射于发病部位;污染面较大的则采取套袋,重新进行灭菌接种。出菇期发现绿色木霉,提前采收,避免污染面扩大。
6.2.2 毛霉
广泛存在于土壤、空气、粪便及堆肥上,只要温度、湿度适宜,就可萌发出菌丝。严格控制菇床培养料表面不留积水;在气温高时喷水后一定要充分通风换气;及时防治菇蚊、菇蝇等病源携带者。
6.2.3 青霉病
安排好秀珍菇栽培季节,防止极端温度对秀珍菇菌丝体的伤害,引发病菌侵染;发现病菇、弱幼菇及时清除,集中处理,以免病菌扩散、蔓延,危害健康子实体,并在菇棚周围喷洒25%多菌灵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
6.2.4 链孢霉
做好菌种和发菌场所的清洁卫生,一旦发现个别菌包长出链孢霉,立即用薄膜袋套上,放入灶膛内烧毁。发菌室菇房使用之前,可用链孢克星兑水200倍喷洒,然后密闭10 h左右方可使用。在菌丝生长期间,每隔4 d喷洒一次链孢克星200倍液,可有效控制链孢霉菌的发生。菌包感染链孢霉初期,用小刀划开袋,用链孢克星100倍药液涂抹或喷洒发病处,再用胶带封口,5 h左右即可见橘红的链孢霉开始变色干枯死亡。感染特别严重的菌包,应带离菇棚深埋或烧毁,切不可随地乱扔,以防侵染其他菌包[3]。
6.2.5 黏菌
子实体生长阶段,主要杂菌是黏菌,发现后应及时将染有黏菌的栽培袋进行处理,同时加强对菇房(棚)的通风或喷洒1∶600倍氯酸钙(漂白粉)溶液,可抑制病原菌蔓延。
图1 秀珍菇出菇场景
7 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经验总结,罗源县的秀珍菇产业发展模式有所创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7.1 菌种供应上出现问题
罗源县从引进秀珍菇以来,一直使用的都是台秀57品种,多年使用同一品种,该品种已有退化迹象。一些菌种厂家为降低成本,采用快速生长方式培育菌种,生产出的菌种质量不高,品质较差,导致出菇少,甚至不出菇,致使许多菇农的经济遭受损失。
7.2 科技兴菌水平低
食用菌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科技研究为先导,实现研究与应用协同发展。罗源县虽成立了县食用菌研究所,但是研究所内科研人员少,经费缺乏,在技术创新和菌种选育方面经验不足,水平偏低,在温度调控、湿度调节,低温刺激等技术方面推广应用水平低。
7.3 生产成本逐年上升
7.3.1 原辅材料成本上升
栽培秀珍菇用的各种原辅材料,如木屑、麸皮、棉籽壳、石膏、薄膜袋、消毒剂等,近几年价格大幅度上升,影响了秀珍菇产业的发展。2008年木屑的价格为 140 元∕m3,2016年上升到了 230 元∕m3;麸皮2008 年 为 900 元∕t,2016 年 上 升 到 1600 元∕t;石 膏2008 年为 350 元∕t,2016 年上升到 650 元∕t;薄膜袋2008年 10 000元∕t,2016年上升到12 900元∕t;消毒剂2008年20元∕kg,2016年上升到32元∕kg。以秀珍菇菌包为例,2008年生产1万袋,需要投入成本为9000元左右,而2016生产同样数量菌包投入成本上升到14 000元左右。
7.3.2 人工成本高
秀珍菇生产为劳动密集型。2008年雇工成本中:男劳力日工资50~80元,女劳力日工资30~50元;2016年男劳力日工资160~200元,女劳力日工资120~160元,人工费用大幅提高。
7.3.3 设施成本高
2008年搭建667 m2(亩)竹木菇棚成本大约在2万元左右,2016年上升到5万元左右;搭建钢架菇棚的成本更高,大约在9万元∕667 m2(亩),遮阳网、薄膜、雾化设施的价格较以前也有很大幅度的上升。
7.4 改进建议
一是落实菌材外调战略,保护当地林木资源。二是积极培植发展以刺槐等树木为主的秀珍菇专用速生林。三是进一步调整秀珍菇产业结构,推广循环发展模式,实现由以木屑为原料的生产向以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秸秆作物为原料的转变,走循环生态的发展之路。四是利用科技手段研究秀珍菇节木应用技术,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最终促进罗源实现“背靠青山不烧柴,发展秀珍菇不砍柴”的持续、和谐发展局面。
7.4.1 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与大力支持
秀珍菇产业的发展,是一综合性复合工程,牵涉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科学布局。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需要政府在引导、扶持、招商引资、制定发展规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7.4.2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菇农素质
秀珍菇经过几年的发展,栽培技术已得到广泛的普及,菇农种植水平也有一定提高,但必须按照食用菌标准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秀珍菇技术、食用菌“五新”技术、食用菌废弃物处理技术、食用菌休闲观光等的培训,全方位提高罗源菇农素质。以食用菌标准化技术为基础,培育一批乡村农民技术员、种植能手,为可持续发展夯实人才基础,有效解决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问题。
7.4.3 严格把关,降低消耗
当前秀珍菇生产成本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菌包成品率不高。有些种植户从接种、发菌到菌包上架、脱袋排放,成品率不足85%,致使成本上升15%;另一方面灭菌不合理,导致出菇期病虫侵害不断,造成减产且收益下降。要提高菌包成品率,要把好原料关、装袋灭菌关、接种关、养菌关、采收关,同时提倡应用新机械设备和新配方等,降低秀珍菇生产消耗,获取科学管理的效益。
7.4.4 要提升秀珍菇生产水平和加工档次
一是大力发展优质的品种。近年来,优质秀珍菇的价格和销售逐年递增,积极引进适销对路的品种,采用养菌菇棚和出菇菇棚分开管理方式,生产优质菇。二是发展秀珍菇加工型品种。适度发展加工型秀珍菇,可以提高产品的价值,避免出现同类菇菇多价跌局面。三是小规模发展错季秀珍菇抢占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罗源县错季秀珍菇,人无我有,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