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掖市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探究

2019-10-07邹虎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土地流转对策建议乡村振兴

邹虎

【摘 要】 本文概述了张掖市甘州区推进土地流转的成效,分析了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坚持政策导向,以稳妥政策推进土地流转;强化宣传引导,以实际行动引领土地流转;调整产业结构,以市场导向倒逼土地流转;培育经营主体,以经营主体带动土地流转;健全体制机制,以严格监管保障土地流转。

【关键词】 乡村振兴;土地流转;对策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针对三农工作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内容。近年来,甘州区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了土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一、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成效

张掖市甘州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耕地面积96万亩,农户承包地面积65.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9亩,土地流转有效促进了资源整合,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1、土地流转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是要让农民从自己生存的土地上找到发家致富的途径。2013年以来年均土地流转面积年均保持在20万亩以上,2017年流转土地面积达到23.11万亩,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进程。2017年甘州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92元,比2016年增加974元,增长8.0%,略低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

2、土地流转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2017年甘州区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370个,带动农户31565户,占全区总农户的46.89%,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流转土地合计达到17万亩。土地流转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耕作模式,大力节约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农业抗风险的能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价格渐趋稳定,相当一部分经营主体根据自身发展实际,不断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至2017年,甘州区已建成农业产业化基地75万亩。

3、土地流转释放了农村劳动力潜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价值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值,但传统依靠土地发家致富的途径已经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民外出打工所得明显高于守家种地。同时,农村土地流转后,倒逼农民逐步走向城市,广大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外出从事二三产业,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客观上也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二、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存在的问题

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在取得明显成效的情况下,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部分干部群众积极性不高

部分乡镇村社干不能积极准确宣传土地流转的重大意义,导致部分群众不理解流转的重大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地流转工作。特别是部分群众对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进城务工不便利,只能以地为生,恋地情结较重,不愿转出土地。

2、现有产业制约土地流转

部分中部和边远乡镇,玉米制种产业面积较大,相对效益比较明显,部分群众把种植制种玉米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闲外出打工,农忙在家种地,存在不愿流转土地的情况。加之土地流转价格普遍不高,造成了这部分人不愿意流转土地,难以形成整社、整村土地规模连片流转。同时,受市场波动影响,存在不能及时兑付土地款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3、农民转移就业难度较大

甘州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工业不发达,就业机会较少,农民进城务工难度较大,多数在建筑业打工,服务行业工资普遍不高,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农村劳动力和妇女转移进城就业比较困难,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制约了土地流转的快速推进。

4、流转主体效益不够明显

由于受传统耕作观念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农户为了争取最大的利益,大多选择短期流转的方式,5年以内流转期限的土地占大多数,部分村社土地流转期限仅为一年。由于土地流转周期比较短,导致很大一部分土地承包者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加强土地基础设施建设,虽流转了土地但仍以小块耕种为主,导致土地收益不高,影响了流转主体增加流转面积的积极性。

三、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土地整合,分散的小块土地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瓶颈,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甘州区农业提质增效迫在眉睫的重任。建议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坚持政策导向,以稳妥政策推进土地流转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必须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各项政策。要坚持三权分置原则。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在法律上明确各类权属的性质,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尊崇农民的意愿,坚决抵制强制流转,并按照相关法律要求,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失。要坚持积极稳妥推进原则。中国地大物博,没有统一的方式可以借鉴,土地流转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结合各个区域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稳妥推进。同时要加强市场引导,合理布局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切实保障土地流转后能够得到综合利用和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

2、强化宣传引导,以实际行动引领土地流转

要深入解读中央、省市关于土地流转的相关文件精神,让群众掌握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知识,增强土地流转的自觉性、积极性。针对各级干部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不同职责,分类别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培訓,不断增强依法、依规办事的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要总结典型和成功的经验,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实际利益,在稳妥地推进出租、转包、互换等流转方式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土地入股、托管服务、有偿退出等流转模式,用实际行动引领思想观念的转变。

3、调整产业结构,以市场导向倒逼土地流转

新时代的农民和过去的农民相比思想认识上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远离了政府说什么就做什么的时代,农民做什么更多看中的还是市场需求,所以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要加强区域农业产业布局规划,通過规划来积极引导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可以考虑适当减缩玉米制种面积,增加高原夏菜面积、区域特色优质作物种植面积,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用实际利益引导农民推进土地流转。要加强高标准农田改造,流转土地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激发土地能量,创造出更多价值,要积极申请中央和省市的政策补助,加强高标准农田改造,降低土地经营成本,提升土地经营效益,提高土地流转费用,激发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同时,必须考虑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农民的利益,可以考虑探索建立高标准农田改造后划分部分土地归农民自主经营的制度模式,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失。要结合“一圈七带”示范性工程,大力发展以旅游观光、农事体验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以此来转移和消化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益。

4、培育经营主体,以经营主体带动土地流转

要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在扶持本地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实力雄厚的奶牛养殖及奶制品加工、高原夏菜生产及加工销售等方面企业落户,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土地流转。要以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着力点,大力扶持农民和社会组织以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入股进社,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提升合作社层次,增加农民收益,调动农民群众推进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探索建立促进涉农项目的投资逐步倾斜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制度模式,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对愿意长期(5年以上)流转土地从事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考虑优先安排各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调动流转主体积极性。

5、健全体制机制,以严格监管保障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过程中因市场波动、法律制度、干部作风、诚信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矛盾纠纷多发、易发,必须加强流转过程中的监管服务。要加强土地流转各类法律法规制度的宣传力度,促进农民群众知法用法,用法律保障个人权益。要加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制度落实力度,探索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和流转信息平台,促进土地流转的操作与管理规范运行,切实做到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合同规范、行为规范。要逐步建立区镇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和乡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仲裁调节作用,积极妥善调处各类承包纠纷。

【参考文献】

[1] 王勤.浅论科技类出版社的知识服务[j].传播与版权,2019-03-30.

【作者简介】

邹 虎,中共张掖市甘州区委党校讲师.

猜你喜欢

土地流转对策建议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根据、障碍和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中地方政府职能的构建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