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文化空间视域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2019-10-07蒋交交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摘 要】 本文阐释了第三文化空间与跨文化传播的内涵,论证了第三文化空间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传播的关联,提出了在第三文化空间中优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传播路径:积极建构第三文化空间,寻求多元共识;努力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加强对话交流;合力推动全球网络治理,促进交流互鉴。

【关键词】 第三文化空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

卡斯米和舒特提出第三文化建构理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有意识地识别到他们文化的差异,经过交流双方协商努力适应和融合不同的文化的价值观,重构自己的文化身份,从而发展出第三文化。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跨文化传播学领域的第三文化理论已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在多元文化体系中,异质文化的交流可以产生一个基于两者文化又不同于两者的第三文化。也有学者将第三文化理论运用于现实实践,运用第三文化理论找寻文化的共同点,建构第三文化空间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总之,国内已形成将国外相对成熟的第三文化理论运用于现实生活探究文化交流沟通现实途径的新模式。这为当前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传播如何面对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的差异,跨越文化障碍提供了可借鉴理论成果,从文化向度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对外传播需要探究第三文化空间是怎么产生的?第三文化空间是如何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的?运用第三文化空间如何优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的基本路径?

一、第三文化空间与跨文化传播的内涵

1、第三文化空间跨越文化的异质性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播技术由印刷转为电子媒介特别是网络等新媒体,文化之间的碰撞更加频繁,大的文化空间如民族国家这一最清晰的文化共同体,出现不同层次复杂性和差异性的文化现象;[1]中等文化空间如地域这一基础性文化共同体内出现多种多样的共同体,甚至于第二次全球化开始将城市变为全球网络中的中心节点;[2]小到个人可以依托新媒体技术同时流动在多个文化空间内,个人的文化认同出现多样化和碎片化。

第二次全球化电子媒介传播时代的到来,不仅在于创造了大量、类型多样的共同体,更在于衍生出新的共同体即“电子共同体”,“电子共同体”由研究全球媒体的社会理论家提出,“通过把电子通讯体系扩展到更广大的共同体,绕开行政国家的遗产,复兴参与民主。”[3]电子共同体的出现催生了以往无法想象的各种各样的共同体,“虚拟空间”与“实在空间”交叉并存,在文化领域“虚拟”與“现实”的边界逐渐模糊。现代传播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空间”营造的场景几乎接近于现实,想象与现实的边界难以辨别,这两者融合在多种多样的共同体中。异质文化日益普遍为基于文化共性的第三文化空间的构建提出了时代任务。

2、第三文化空间跨越文化的冲突性

马克思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换言之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4]在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各自不同的“物质关系”产生的利益冲突导致国家间的文化冲突,相应地“物质关系”的强权会导致文化形态的霸权,近代以来,西方曾凭借经济和军事领域的绝对优势掌握着文化形态的绝对操控权,西方的文化形态被视为唯一正确的范本,强迫其他国家遵循。

21世纪的西方发达国家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的严峻挑战,自身实力相对下降,国际社会面临国际秩序重构的新局面。在国际社会,各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各国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化,然而一些国家依然固守冷战时期遗留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国际秩序的重构迎来艰难困境。正如亨廷顿所言,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开始沿着文化线重构,各国围绕文明的领导国家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全球迎来文化地理重构的时代,意识形态和价值准则是划分文化区块的标准,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准则的国家在自身话语体系建构的过程必然引发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文化的冲突日益增强,第三文化空间的构建迫在眉睫。

3、第三文化空间跨越“非此即彼”的文化身份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催生的众多异质文化和文化冲突的增强这两个因素使得跨文化不能仅仅理解为已有文化通过传播的连接与沟通。基于众多异质文化和文化冲突的日益增强,跨文化需要“逐渐独立于民族国家的实践、知识体系、习俗和生活方式”[5]的第三文化空间,这是因为文化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地区之间的文化身份也不是“非此即彼”,文化身份来自某个地区,有自己的历史,但是它们也会像历史性事物一样,不断经历着变化。

第三文化空间有一个产生的过程,文化之间跨文化的对话与沟通,需要传播将两种或者多种不同的文化连接起来,但是传播不是简单地传递文化的一种基本手段。在现代媒体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大众媒介不仅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收集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而且其在不断产生非凡的影响,传播建构文化,在传播实践过程,文化之间产生交叉、冲突和融合的新型文化空间,这个新型文化空间即第三文化空间。第三文化空间不是两者或多种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不同于两种文化的第三种文化,第三文化是基于两种文化而又不同两种文化的第三文化空间。可以说,全球化和新媒体技术下的跨文化,将是有传播连接的,超越两元对立以多元文化为主体的,在原有文化的缝隙和边缘之处产生第三文化空间的文化实践。

二、第三文化空间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传播关联

1、第三文化空间与价值共识的塑造

第三文化空间跨越意识形态和价值准则对立的二维思维空间,以“兼容和合”思想协调异质文化的不可归化。构建第三文化空间的“兼容和合”有利于打破国外长期以来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主打意识形态色彩传播的刻板印象,那么第三文化空间的“兼容和合”是如何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传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实现中国化,必须要与中国的这片气候和土壤相适应。马克思强调的“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开放性[6]、创新性和包容性的理论特色;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多元化的文化观点与主张能在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下凝聚得益于“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内在的包容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得以不断开拓新境界。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含的“兼容和合”思想有利于在跨文化传播中打造第三文化空间。基于第三文化空间“兼容和合”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各国普遍认同的价值共识,在价值准则影响思维方式和行为活动的指导下,各国之间即使在意识形态异化的情况下为寻求各自发展利益的最大化,也会在协商中认同共有的价值共识,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传播成为可能。

2、第三文化空间与对话交流的加强

第三文化空间改变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传统的对外宣传方式,搭建的跨国第三文化空间国际交流平台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传播中更多关注的是以对话为基础的交流与沟通。构建第三文化空间“对话交流”的现实基础在于全球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既共通又互异,共通之处在于世界文明的共生理论,第三文化空间基于世界文明的共通之处能够激发情感共鸣,增强理论共识,加强对话交流。过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重在采用宣传的方式让各国听到中国的声音,在宣传过程中很容易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在对外传播的过程只有自身理论的自我言说,在宣传的开始就预见到宣传的结束。这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方式不仅使我们自身的理论大打折扣,而且极易引起国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反感及其对中国争夺话语霸权的误解。文化认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的旨趣所在,运用第三文化空间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传播,有利于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借助文化基因打通各国之间文化共鸣,减少各国之间由于文化背景和差异带来的距离感和疏远感。斯图亚特·霍尔曾指出:差异是意义的根本,意义也只有在与“他者”的对话中才能生成,“他者”是根本性的。[7]基于与“他者”的交流对话,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传播能够降低文化冲突,并在一定程度上建构分享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意义。

3、第三文化空间与身份认知的拓宽

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媒体区隔划分的传播方式,呈现出彼此渗透、互为生成的新局面。在虚拟空间,各国之间的交流打破了疆界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各国之间文化的共享、互动和创新。但与此同时,空间的开放性并没有加强异质文化彼此的认同感,传播参与者在虚拟空间的传播行为趋向于选择在信仰、民族、个性等方面接近的人群,双方的差异性会阻碍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产生的文化冲突在虚拟空间会比现实空间更方便的途径进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放大和增强了文化间的冲突和偏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传播在网络空间依托全民传播日益成为优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的最优选择,网络空间的文化冲突迫切需要第三方文化空间的存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传播在网络空间构建第三文化空间,有利于形成全球共同的文化身份,在网络空间构建互惠互利的文化关系。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网络第三文化空间的构建,有利于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网络的互联互通,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相互借鉴,利用网络空间这一新领域分享并拓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全球领域的身份认知。

三、在第三文化空间中优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传播路径

1、积极建构第三文化空间,寻求多元共识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传播是跨多元文化的传播实践,在传播实践中基于多元共识构建第三文化空间,获得文化认同,这不仅需要利益的浅层认同,更需要价值理念的深层认同。因此,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构建第三文化空间不僅需要承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更需要在契合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需求的基础上,达到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的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为构建第三文化空间寻求共同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当前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问题等方面的挑战和危机为构建第三文化空间寻求共同利益提供了现实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和合”的当代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各国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的背景提出第三文化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兼容并蓄的价值理念超越意识形态和价值准则的对立,从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出发,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找寻多元共识,提升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认可度和理解度;“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人类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从全局出发,彰显大国情怀,增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和吸引力,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传播需要充分利用第三文化空间,将中国真正的声音传播出去,阐明中国坚定的政治立场,对国际舆论起到正确的引导。

2、努力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加强对话交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传播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和谐的跨文化传播表现为人类的各种文化都通过对话而获得思想的新资源,进而开始某种文化的生成过程”。[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形成话语优势和话语霸权,而是在尊重差异,平等相待的基础上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开放和包容的对话交流中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认同。运用第三文化空间构建国际交流平台,在国际间的交流活动中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辐射力。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背景下,中国积极构建“一带一路”等合作共赢平台,“一带一路”跨文化对话交流平台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和利益诉求,跨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开辟了除主客双方价值理念和利益诉求对立的第三方文化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带一路”遵循合作共赢理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致力于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一带一路”突出的价值理念和利益诉求,符合多元文化的普遍共识,契合多种利益的共同诉求,这正是基于第三文化空间跨文化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这种在交流对话中不断增强各国互惠互利互信的第三文化空间,建构共有价值理念增强世界共同繁荣,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的世界意义。

3、合力推动全球网络治理,促进交流互鉴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的新领域,在新领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更加丰富,相应地文化的碰撞和冲突更加复杂,费瑟斯通描述这个新领域,“这种从人格、性别、个人化与认同到集体认同的思路的转变,放弃了义务、责任、苦行、统一和目的等概念,而它们是福柯、韦伯、齐美尔描述的审美生活秩序的核心”。[9]全球网络空间的无序化需要各国积极协商,促进其有序发展。运用第三文化空间理论推动全球网络治理,在网络空间发现双方的共同点,寻找双方协商和交流的第三缓冲地带,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网络这一新领域跨文化传播的有序进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从各个国家的共同点出发,搭建网络交流平台,这是合作共赢价值理念在网络这一新型领域的创新体现。“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这旨在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是各个国家共同的发展诉求;“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这旨在保障各个国家的网络安全,是各个国家共同的安全追求;“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这旨在促进对话协商,是各个国家共同的治理诉求。合力推动全球网络治理,以共同的价值理念为基础,以共同的发展观、安全观、治理观为推动,致力于打造网络空间的第三文化空间,这为全球网络治理指明了发展规划的路线,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跨文化传播营造了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9] [英]迈克·费瑟斯通. 杨渝东译.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8.65-66.

[2] 孙玮.传播:编织关系网络——基于城市研究的分析[J].新闻大学,2013(3)1-12.

[3] [英]尼克·史蒂文森. 陳志杰译.文化与公民身份[M].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31.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

[5] [美]杜赞奇. 王宪明,高继美,李海燕,李点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近代史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3.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6.

[7] [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

[8] 单波,肖珺.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传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83.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1] 李颖,党琳宁.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第三方文化空间理论初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11)58-63.

[12] 孟建,于嵩昕.传播的逻辑:寻求多元共识的亚洲文明对话[J].现代传播,2016(7)15-19.

[13] 赵永华,刘娟.文化认同视角下“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路径选择[J].国际新闻界,2018(12)67-82.

[14] 陈国明,安然.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蒋交交(1993—)女,山西晋中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视域下好莱坞电影的传播研究
“内外有别”原则的传统、困境与未来
韩系咖啡品牌在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对外宣传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字幕组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
探析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