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23梁俊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9期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古诗文课堂教学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遇到文言分离、脉络不清、重难点不突出以及难以突出学生主体性等问题。将支架式教学引入初中古诗文教学中,通过教师为学生搭建教学支架,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建立有序高效课堂学习氛围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古诗文;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古诗文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古诗文枯燥、难理解,学生对学习古诗文产生抵触心理,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建构高效古诗文教学课堂是师生的共同心愿。从支架式教学入手,教师利用自身所学为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搭建可触碰的教学支架,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良方。

一、支架式教学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者在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并强调支架式教学。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应当为学习者构建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模型框架。”

支架作为将要学习内容的支撑,给学生以指导和牵引的作用。支架式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沿着学习支架一步步顺势而上,最终达到学习目标。笔者认为这里的“支架”是教师利用所提取的学生已知的知识搭建起来的信息链,类似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阐述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即学习是认知同化的过程,是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与将学的新知识间发生联系的过程。学生能否顺利地学习新知识与其已有的知识有很大关系,已知知识与新学内容间相关度越高,新知识便越容易被学生掌握。

(二)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源自于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他发现儿童的发展水平有两个层面,其一是现有能力可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是在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与学生需要他人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区域便是其最近发展区。学生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才是有意义且易于完成的学习。

教师搭建的支架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支架是徒劳的,而低于认知水平的支架同样无意义。所以,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够针对现实学情搭建支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二、支架式教学在教材及学情分析中的应用

(一)搭建背景支架,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比较早的、至今仍然发挥重要作用的诗歌鉴赏方法之一。以执教《小石潭记》一文为例,在学习文本之前,教师应从作者柳宗元入手。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课下注释有其生平介绍,这些是学生已知的知识。教师在此处需要提供的是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官的相关知识。为了将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间建立支架,教师可从柳宗元的诗《江雪》导入,由“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入手。“孤”和“独”二字所体现的怀才不遇与本文贬官后的郁愤相联系。由此,学生消除了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及对陌生文本的距离感。再回到文本介绍,《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柳宗元探访永州山水以排解心中的苦闷。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景物,着意渲染它幽深冷寂的氛围,借景抒发其在贬官失意时悲凉的心境。至此,文章的背景支架便搭建起来,学生在阅读文本前就已经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二)搭建情感支架,奠定基调

在文本的介绍中学生已经了解柳宗元是在被贬后写出的《小石潭记》,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故事来将学生带入作者所处的情境中,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比如,介绍柳宗元本可以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是其坚持自己的政治抱负积极入世,才导致被贬。因此,本文的情感基调不是“乐”,而应是“凄”。在游览景物时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凄苦之情。作者的情感不是一汪平静的潭水,而是随着心境而起伏。教师由此搭建本文的情感支架,可以有效避免从“如鸣佩环,心乐之”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情感转折落差之大给学生带来的疑惑,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搭建对话支架,了解学情

学情分析是为了掌握学生目前的知识状况及发展水平,以便确定其最近发展区,进而使得支架搭建有理可依。在课堂上教师判断学生“在哪里”最简单的方式便是搭建对话支架,通过师生或生生间的平等、有效的对话使得教学有序展开。执教《小石潭记》一文,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可就“唐宋八大家”与学生展开对话。例如“说说他们是哪个朝代的,有哪些代表作?”再如,为了了解学生对“记”这一文体知识的掌握,可以生生间互动,说说学过的课文中哪些是“记”,通过对话交流举出实例,这样的对话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使得教师下一步教学“有理可依”。

三、支架式教学的古诗文课堂运用策略

(一)诵读支架为整体感知奠定基础

学习古诗文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诵读,感知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初步体会作者情感。但是在拿到一篇陌生的文言文时,学生难免存在诵读障碍,字音、重音、节奏等难以把握。所以诵读支架应由这几方面展开。首先是正音,学生可通过课下注释自主学习,对于较难的或者有分歧的字音小组间的同学可以合作讨论,再由教师明确正确读音;其次是找重音,例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写出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所以整体要读得慢一些、轻一些,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发现小石潭的过程,体会小石潭的幽静美妙。其中动词“行”“闻”“伐”作为发现小石潭的目标引领要重读加以强调。最后是划节奏,“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描写小石潭周围景色用四字短语,节奏明快,两字一停,读时凸显景物将藤蔓缠绕,随风飘摇的特点。诵读支架的搭建,重音、节奏的明确,使学生在诵读时感受抑扬顿挫的节奏美,领会文章的韵律美,体会作者情感起伏波动,为下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礎。

(二)语言文字支架为疏通文意排除障碍

语言文字的学习是疏通文意的基础,学生在拥有一定的文言实词、虚词知识储备的前提下,结合课下注释,对于文章内容能够有大致的把握。教师需要做的是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及时对疑难句进行讲解,并进行归纳强化搭建语言支架。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这里的“西”翻译为“向西”,是一种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全石以为底”中的“以为”是“用……作为”的意思,古今异义。教师为学生搭建了语言文字支架,在重点字词和关键句上提供支撑引导,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依据,思考小石潭的特点。在师生共同探讨后明确前3个自然段写了景色优美的小石潭,依据是“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青树翠蔓”。通过支架的搭建完成积累文言字词这一古诗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也疏通了文意,把握了文章内容,知道作者在表述什么,離学生新目标的完成又近了一步。

(三)问题支架为教学重点提供线索

设置问题在任何教学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层层设疑,指引学生层层答疑,步步提高。教师所提出问题的难度及抛出问题后给出的引导线索都是搭建问题支架需关注的要点。问题的难度需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低于或高于最近发展区的提问都是无效的。问题的内容要依据文章的重难点设置。比如将《小石潭记》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疏通文意,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孤独、悲凉的心境。那么在问题的设置上应紧密围绕“思路”和“心境”展开。教师可以将第一步问题设置为:设计一条游览小石潭的导游路线,该问题支架的目的为让学生理清写景顺序。第二步问题设置为:结合景点的特征(如亭台廊阁)给所经过的景点取名,此支架的目的为引导学生把握景物特点。第三步问题设计为: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发挥想象如果你是柳宗元置身不同的景点时的心情。这样的搭建意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缓解被贬的抑郁之情,其在小石潭的这种欢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又流露了出来。

古诗文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搭建适合的教学支架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其学习兴趣,实现师生共同建立高效、有序的目标课堂。

作者简介:梁俊(1995—),女,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研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支架式教学古诗文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大学英语听力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索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