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疏影横斜水清浅

2019-09-23徐云云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物留白情感

摘要:留白,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还学生以品读的空间,想象的空间,质疑的空间。语文课堂教学非常需要教师大胆地留白,由学生去想象、去填补、去创造。

关键词:留白;语言;情感;思维;人物

珍藏在法国罗浮宫的著名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正因为其隐藏了两条玉臂,才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思;陈列在故宫中的齐白石画册上的一幅画,画中只有一根枯枝一只鸟,环绕这只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并与天际群星相接应;欣赏沈从文的诗意小说,不禁让人关心起主人公的命运,翠翠苦苦等待的傩送,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无论雕塑、绘画还是音乐、文学作品都遵循虚实相济的美学原则。以虚代实,正因为作者巧妙地留下了艺术空白,才使得作品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大胆巧妙地给学生留下空白,或许会使课堂教学大放异彩。

一、语言品味上留白

凝练含蓄的诗歌语言、典雅质朴的散文语言、科学严密的议论文语言、准确明了的说明文语言……无论是哪一种文体,对作品语言的品读永远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对于那些美词佳句,教师总是喜欢不厌其烦地讲解,学生要做的只是及时地记录、耐心地诵记,以确保考试时不失分。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此时仅是聆听者、速记员。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学习时,需要沉入字句、敛声屏气地阅读,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要留出适当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感悟。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时,其文字浅显易读,极富生命力,文中大量地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好多句子无需教师做过多地分析,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会自然而然地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春的美好境界。文中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教参将其解析为“运用比喻、排比写出了春雨的细、密、朦胧。”笔者在教学设计中,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来感受文中春的那股跃动与生命的朝气,反复诵读之后再引导学生细心品读,自主品味,学生很容易入情入境。

语言品味上留白,教师或点到即止,或索性放手让学生自由赏读,切忌面面俱到。

二、情感体验上留白

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态度、审美情趣等还未能达到作者、编者、教者的深度,在阅读文本时,他们有属于自己特定年龄段的阅读感受、心理体会,教师应当尊重并鼓励学生这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倡导个性化的解读。教师如果将自身的或是教参的说法强行灌输给学生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由于作者特殊的经历和博大的人文情怀,流露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是极为复杂微妙的。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隔天教学这篇文章。第一天我按部就班在学生自主合作疏通了文章大意后,重点展开对文本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解读,尤其是对其中“闲人”的理解:“郁郁不得志的寡欢、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友人共同赏月的自慰、虽遭贬谪却仍旧风趣自嘲的豁达。”只可惜我的努力解析换来的却是全班学生的集体茫然。课后我询问了班里的部分学生,并根据其反馈反思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认真分析学情后,第二天我在另外一个班级讲授这篇文章时,先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查阅苏轼的相关资料,重点关注苏轼写作此文前后几年的仕途经历。所谓“知人论世”,有了对作者的生平的大致了解,那么学生距离对文本情感的体悟就近了一大步。接下来,我设计了两个问题:“闲人”文中注释为“清闲的人”,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个“清闲的人”?“清闲”字面意思是“无所事事”,文中是指这层意思吗?学生结合已掌握的资料,踊跃发言,尽管多数学生未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但是学生的这些理解都是课前充分挖掘的,并且结合了自己的切身体验。至于说到怎样的思想深度,待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丰富之后,自然会慢慢咀嚼出更深的意味来。

情感体验应留白。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体情感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找到文本情感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留白,正是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在文本阅读中读出自己,发现自己,进而与文本、作者相融合。至于契合到怎样的程度,完全由阅读个体而定。因为情感的体验其实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而不断内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三、思维空间上留白

中学生有其固有的思维特征,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形象思维强些,逻辑思维弱些,因此对一些观点或是论述特别严密的议论性文体难以把握。教师在处理时不妨将其形象化、趣味化,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学习《敬畏自然》一文时,学生普遍反映对其中富含哲理的语句难以理解。如“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等。对于此类语句教师如果不借助相关的教参资料也是极难理解其中的哲学意义的。至于作者所宣扬的“天人合一”“天道、人道、自然”之间的关系那就更深奥了。处理这样的文章,教师应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角度,引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我曾试着组织一场辩论赛,辩论主题是:从前我们常说“人定胜天”“征服自然”,而课文作者却主张敬畏自然,这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你站在哪一边?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细心研读,找寻事例印证自己观点的过程、与同学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同组辩友间的材料互补需要合作,寻找坚实的论据需要探究。更为可贵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观点的沟通、思维的碰撞、材料的展示在唇枪舌剑的激烈交锋中精彩迭出。

教师留出思维上的空白,是还给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不要害怕这些想法稚嫩、观点肤浅,学生稚嫩的、肤浅的观点是学生思维的结果,这些远比教师一字一句的塞进学生的头脑有价值。

四、人物理解上留白

杰出的经典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都是血肉丰满、性格复杂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就是人学。在作家的笔下,人物的一笑一顰、举手投足都散发着血性、灵性。在阅读这样的作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与人物展开心灵的对话,多角度、多层面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文中“我”父亲和母亲是怎样的人?自私、冷酷、金钱至上等一系列词语马上涌现出来。可站在他们的处境想一想:“家中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从来不敢答应,日用品常常要买减价的”,而“于勒行为不正,糟蹋钱,自己应得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我忽然有了一种想法:自小说问世以来,菲利普夫妇遭受了太多的指责、贬低,你读后能否为他们辩护几句?这个问题马上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一阵窃窃私语后,学生纷纷发言:

生1: 菲利普夫妇自己家里那么穷,如果再把于勒领回来,能养得起他么,谁能保证他不会再继续挥霍?

生2:对,每个父母首先总是替自己的子女考虑的,大女儿至今未出嫁,至于那个因见了发了迹的于勒的来信而痛下决心的二女婿,当他明白真相后,会不会动摇呢?

生3:我觉得现在于勒靠卖牡蛎维生,总还是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没有必要非要领回去。

其实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是很有兴致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描绘、解读、评价文中人物的。教师要做的无非是大胆的留白由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填补、去创造。人物形象在师生认真探讨中逐渐清晰、明朗起来,学生对其认识也就更加全面而深入。

留白,就是要还学生以品读的空间,想象的空间,质疑的空间。鲁迅先生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大胆地留白,由学生去想象、去填补、去创造。

作者简介:徐云云(1976—),男,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阅读教学、中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的培养。

猜你喜欢

人物留白情感
情感
台上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