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理念下的课例研修
——《100以内数的认识》学情分析
2019-09-20魏军君
魏军君
“要想把学生带到我们想让他们去的地方,首先要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这句话强调了研究学生学情的重要性。不久前,在与新思维教科院合作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以《100 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为切入口,尝试了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改进,颇有感触。本文针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前测探究展开陈述,并提供后测情况以做比较,与大家分享。
通过教研组集体研讨,根据对一年级学生目前学习水平的了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更好地服务教学设计,我们罗列出了以下问题:
1. 学生会不会数100 内的数?数的过程中,哪里出现的问题最多?
2. 学生在数一堆物体的时候,选择了哪些数数的策略?比如1 个1 个地数?2 个2 个地数?5个5 个地数?10 个10 个地数?
3.生活中常常遇到需要估计物体数量的情况,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数感,那么一年级学生在估数这方面表现如何?理解处于什么水平?
基于以上思考,随即对一年级的全体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形式:访谈和前测卷,以下为具体内容。
一、访谈
1.访谈对象。
一年级各班随机抽取一些学生,每个班13 人左右,学号分别为:1、4、7、10、13、16、19、22、25、28、31、34、37、40,共计52 人。
2.访谈内容。
(1)口头数数:从1 数到100。
(2)估数。
①估计羊群大概有多少只羊。
(提供百羊图)
②估计这堆小棒有多少根。
(提供一堆50 根左右的小棒)
3.结果分析:100 以内的数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用到,比如上学期学校的跳绳比赛,很多学生都在自己数次数,有的已经数到100 以上,所以我们以为学生这方面没有问题,但是实际情况还是出乎意料!抽测学生中有大约20%的学生在遇到“拐弯数”后出现跳数,比如49 下来是60,说明至少五分之一的学生需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会数数, 看来拐弯数是个重点。
说到估数,上课时出示著名的百羊图,让学生估羊群有多少只羊。结果估对的学生占54%(90 以上都算正确),我们觉得估得还不错,但还是心存疑虑:是不是课本中马上要学的100 以内数的内容暗示了学生,所以估出来了?于是,我们又让学生估计一下一大捆50 根小棒有多少根,旁边放10 根为一小捆作为标准,结果如下:
?小于30 根 40~60 根 大于70 根百分比 29% 23% 45%
只有23%的学生估得比较准(40~60 都算比较准),29%的学生估的小于30 根,45%的学生估的大于70 根,说明在估数方面学生明显有很大的问题,出现估计的数量和实际数量相差很多的情况,对百以内数的实际数量缺乏具体感受,没有有效的估数策略。因此,对于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如何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应该被视作教学的难点。如何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二、问卷
1.问卷内容:我们借鉴诸东微老师《数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中的前测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
2.结果分析:从题目类型的设计来讲,第1 题和第2 题的题目类型相似,都是有序排列,第3、4、5、6 题的类型相似,都是无序排列。希望通过这六道题了解学生遇到这样两种情况时,有怎样的数数策略?结果还是有点出乎预料!
结果统计如下表——
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第6题逐个计数 28% 23% 53% 53% 47% 60%
三、后测情况
针对前测发现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专门的教学环节。实际实施后,我们进行了后测调查,查看学生在学习了本节课后,在数数的水平和策略上有没有变化。
后测的内容还是前测卷,测试对象聚焦在教学过的两个班级,样本总数76 人,结果如下:
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第6题逐个计数 11% 11% 25% 16% 19% 52%
后测的结果给了我们比较大的信心,说明我们的教学对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数数策略的选择上,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他们对于不同的情境,选择的方法多种多样,并且趋于合理。比如,第4 题,数小立方体,很多学生选择2 个2 个数,5 个5 个数,还有10 个一圈的;第3 题,数小棒,3个3 个数的居多,这些都既考虑到数数的便捷性,又适应了图像和图形的特点。学生数数策略的多样化和优化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问题。
“学为中心”的教研模式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在这种观念引领下,我们力求基于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有目的地追求突破,追求创新。这样的尝试我们还会一直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