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种链接,积淀阅读厚度

2019-09-12严虹

阅读(教学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

严虹

【摘要】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依托课堂阅读展开,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丰富课内阅读。教师可以立足教材,通过补读、比读、延读等方式,进行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   立足教材   有效链接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四个维度构成的,课外阅读则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指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教材随时进行。”可见,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依托课堂阅读展开,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丰富课内阅读。语文教师该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达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补读——对课内阅读维度的有效链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由于时间、空间的影响,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距离感,也就为学生的阅读留下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空白”,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进行“补白”阅读,就可以丰富文本内涵,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达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入境悟情”与“拓展创新”相衬互托的良好境界。

1.背景知识的补读

文学来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感受,是内心情感的表达,同时也隐藏着时代背景,是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载体。要理解一部作品,就应该对作者和创作背景进行了解。例如学习《墨梅》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学生能一下明了王冕对墨梅的夸赞——赞美了墨梅的淡雅与清香。但若仅此而已,不对王冕的生平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学生又怎能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呢?因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去搜集王冕的生平介绍和故事,大量的资料让他们了解到王冕喜欢画梅、咏梅,也了解到了王冕坎坷的经历。“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是人们对王冕诗品、人品的赞美。在这样开阔的视野下,学生读着诗句,就仿佛看到了一个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王冕站在眼前。这样的阅读和衔接,为学生创造了更加立体、生动的课堂。

2.关联文章的补读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涵丰富,感情深厚,单凭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难以感悟文本的内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因此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巧妙地把“补白”阅读引入教学中,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也能打开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使他们能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把握作品的主题。《桂花雨》是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体会作者童年时摇桂花的快乐与浓浓的思乡之情,难点则是引导学生体会“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的含义。这句话含蓄的表达中透露出一丝淡淡的乡愁,中年级学生不易体会。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可以引入原作中母亲为多收桂花而担心台风来袭的情节让学生补充阅读。当学生读着母亲念叨着的话,“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最多”,教师引导学生从中体会浓浓的乡里情,推想母亲思念的不仅仅是桂花,更是故乡的人、故乡的情,而作者在晚年时追忆的童年乐,其实也是一种深深的思乡情。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拓展阅读作者的另一篇散文《粽子里的乡愁》,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母亲、对家乡的怀念之情。这样学生对远离家乡的游子身上的乡愁情愫,就有了初步的感受和理解。

二、比读——对课内阅读宽度的有效链接

教材是新课标精神的具体体现,特别是主体课文,更具有典范性、多样性、引领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应以教材为范例,引领学生由单篇课文向多篇作品,向整本书阅读,逐步向课外延伸。

1.同类主题的比读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实行单向教学,不能在学生还没有理解之前就把文章的主题思想告诉他们,而是可以让他们通过读一些在内容上相同或相似的文章,去理解、体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达到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从而扩展学生阅读理解宽度的目的。例如学习古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自然美景,抒发了词人的自由之志。词的语言浅显而优美,学生读来很快就能融入情境,读出词人对美景的喜爱和留恋之情,然而这向往自由的情感却颇难体会透彻。此时,教师出示了三首不同年代、不同词人的《渔父词》:南唐李煜的《渔父》、元代赵孟頫的《渔父词》、清代纳兰性德的《渔父·收却纶竿落照红》,让学生再读一读、比一比,他们读出了词人不慕荣华富贵,却爱自由逍遥的心志,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发现了几首词相同的特色,都是由景及情,一步步走向词人的内心,情感才是词作的最終表达。这样的衔接,触发的是学生自由的思想,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学会了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了理解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2.同类写法的比读

语文,最终指向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对语文的学习,不光是要得“意”,更要得“言”。如何让学生学到经典中的写作方法,光靠单篇的讲解、学习,不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时我们可以采用的是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题材、写法相似的文章,让他们从中学习好的表达技巧,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一文时,教师引进了《济南的冬天》和《春天来了》,将三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学生通过对比探究,发现这几篇文章都是写景的,有着类似的写法——按一定的顺序描写,可以是时间顺序,也可以是空间顺序,而且都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都有静态、动态的描写。课后请学生运用同样的写作方法描写一处景色,发现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只会平铺直叙,而是能采用比较丰富的修辞手法,有的学生还会用时间、空间等顺序交替进行叙述,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3.选文与原文的比读

教材选编了许多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缩写。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原文引荐给学生,学生通过对原文的阅读,可以立体地理解课文,并拓展思维。仍以琦君的《桂花雨》为例:教材中编者淡化了有关故乡和全家搬到杭州的情节,重点截取了童年摇花与父母亲焚香吟诗的场景,偏重表现“悠悠童乐”,思乡之情则蕴含其中。文章如此编选减少了头绪,突出了主题,使文章结构更简单,脉络更清晰,的确更适合中年级学生的阅读。只是要让学生读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离乡之愁的确又增加了些許难度。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这“乐”与“愁”的密切关联?有了童年之乐,才有了离乡之愁,童年越乐,离乡则越愁,因此,只有引进作者原文的阅读。通过选文与原文的对比,学生读出了字里行间的离愁,也读出了作者为何要渲染童年之乐的用意。

三、延读——对课内阅读广度的有效链接

语文的学习在于日常的积累和熏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的学习也是非常奇妙的,学生会因为读了一个故事而喜欢上整本书,去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也会因为一篇文章的学习而喜欢上作者,去寻找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

1.单篇到整本的延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会选取一些经典名著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教到这样的经典名著之时,一定要抓住时机,引领学生领略到经典名著中的精彩和魅力,从而使这篇教材成为通向学生阅读整本经典的桥梁。例如五年级教材中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改编自《水浒传》,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动作等细节的描写十分精彩。如何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这样的精彩?教师让学生在初读之后绘制出情节思维导图,在展示了各种富有个性的思维导图之后,学生发现了“打”的“一波三折”——洪教头要打,林冲不打;两人刚打,林冲就认输;林冲开枷,才真正开打,真是有趣极了,让人不断地想往下读。再看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洪教头傲慢无礼,目中无人;林冲谦和忍让,武艺高强。在领悟到人物的性格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表演读,学生通过朗读赋予了人物活力,将他们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这样的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

2.对作家作品的延读

在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中,选入了一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夹竹桃》,先生的文字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不愧是著名语言学家。教师在与学生品读完课文的语言,了解了先生为何喜欢夹竹桃之后,由文及人,与学生聊起了季羡林先生的几件逸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对季先生的为人处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师相机推荐给学生季先生的三本作品集:《不负韶华好读书》《神奇的丝瓜》和《咪咪二世》。在后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又针对学生阅读季羡林先生作品的情况,进行了多次交流讨论课。这样,学生的课内学习不只是局限于学会课文,课内外阅读的整合使学生的阅读体验更深入、广泛。

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起点,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只有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挖掘学生阅读的潜能,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补互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崇文小学)

猜你喜欢

课内外阅读
初探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与研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与研究之我见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问题
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
有教无痕润物无声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课内外结合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