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小助手,助力语文教学
2019-09-10李如
李如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段;可视化;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3-0132-01
在“互联网+”的时代大潮中,由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新编出版。新时代,新教材,呼唤教学小助手,助力小学语文教师从“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黑板”的传统课堂中走出,建构充满活力的语文生态课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还未成熟,活泼好动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可视化教学手段,能够激发低年级学生的求知欲,集中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对教学效果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笔者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利用可视化教学手段,配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情感的依托、审美的取向,提升低年级学生的文本理解力。
1.课前可视导学,相荡而生涟漪
现代教育中,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便利。教师在班级发放“课前导学单”后,利用多媒体对学生预习时朗读视频、书写照片的上传,对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前阅读学情从而做好教学设计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其中,视频、照片等图解手段为学生架起由抽象向具体过渡的桥梁,使知识趋于可视化,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感性的材料。
课前,教师给学生发放《青蛙写诗》课前导学单。课余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班级的希沃大屏录制朗读课文以及生字认读的视频。教师利用多媒体拍照上传学生生字书写的照片。通过分析学生“导学单”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了解前阅读学情。
“课前导学单”的设计是为了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真实的还原。《青蛙写诗》这首儿童诗,哪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哪些学生的朗读存在困难,困难点是什么?通过上传的朗读视频的研究,教师能够清晰了解。本课的生字,哪些是认读难点,哪些是书写难点,通过上传的照片,教师能够确定生字教学的重难点。录视频,拍书写照片,这些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而言,新奇而富有情趣,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实践。“夸夸你读得好,帮帮你向前进”的反馈,更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前学生的书写,指导学生进行二次书写,并拍照上传至多媒体进行两次书写的对照,在对照中当堂评价。这一现场的、动态的、视听等多种感官协同的,有针对性的个体教学,在可视化教学手段的帮助下实现了统整。课前延伸至课堂的可视化导学,在相互激荡中漾起层层涟漪。
2.微课穿插辅学,相击而生灵光
阅读是人通过视觉感知语言符号,并依赖大脑进行加工处理的理解语言意义的心智过程。一节完整的阅读课程(40分钟)时间有限,微课程(5-8分钟)则占时较少,可以增大单位时间内的教学信息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微课程以教学视频的形式呈现,综合处理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内容精简,主题突出,它在全课程中的穿插能够很好地辅助教学。
以学生齐背之前学过的诗歌这一形式导入新课后,教师引出“儿童诗”的名字。“‘儿童诗’究竟是什么呢,它与其他的诗歌有什么不一样呢?”教师抛出了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儿童诗”这一概念的理解有很大难度,教师适时借助“微课”功能,播放微课《儿童诗》,将载有知识点的信息传输给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眼前的视频瞬间攫住了学生的心,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眼睛迸发出迷人的光彩。微课视频激活了学生脑海中的经验表象,唤醒了学生鲜活的感受,同时架起了一座彩虹桥,将学生引往《青蛙学诗》这首儿童诗文本的学习。微课程穿插于全课程教学,它与全课程的相互撞击迸发出灵动的光彩。
3.视听兼用促学,相合乃生芳华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年级的小朋友,年龄小,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如何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力,可视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解决了这一难题。视听的兼用,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学习知识的吸引力,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精读课文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青蛙的叫声,告诉学生“小青蛙要写诗啦”。青蛙叫声这一音频的播放引得学生因声寻找,好似青蛙真的蹦到了我们的课堂。音频是一种声音符号,它让学生的耳部器官接受了刺激,瞬时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迅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贴了逗号、句号和省略号。可爱的教学板贴直观形象,十分立体,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方便了学生左右脑的协同记忆,提升了学生的文本理解力。“串”的古文字图片的出示,帮助学生理解了字义,具有形象性,使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得到了全面体现。视听兼用,促进教学,感官与感觉在教学中的相互融合生发了美好。
课前导学,微课辅学,视听促学,可视化小助手,助力语文教学。不激越,亦不板滞,不浓艳,亦不枯寂。教者轻松愉快,听着心驰神往。学生在语文课堂这一动感地带上,求知、感悟、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生涟漪、生灵光、生芳华。
参考文献
[1]钟桂芳.让课外阅读走向“可视化”[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5(10)
[2]王志军、温小勇、施鹏华.技术支持下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研究———以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