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之感悟
2019-09-10邓玉芳
邓玉芳
关键词:关爱;信任;主人;感染
【中图分类号】G 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3-0120-01
记得有一次培训时一位专家说:“学生在校读书时爱你,你是好老师;学生毕业后还爱你,你是优秀老师;学生毕业三年后仍爱你,你就是专家。”在工作中,我一直向“专家”这个方向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成长,这是我的心愿和追求。让孩子得到最大程度的进步,是我的责任,而成为“专家型班主任”则是我永恒的目标。当然这个过程中伴隨我的是更多的辛苦,而这种辛苦,你不去经历,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这种辛苦,你不去体验,就不知道其中的收获;这种辛苦,你不去付出,就不知道其中的成就。我当班主任已经12年了,深深体会到了中学班主任的辛苦与快乐,付出与收获。在这12年里,我投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去爱每一位孩子,关心每一位孩子,同时也收获到了学生对自己的信任与爱戴。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用爱激励孩子,用爱去温暖孩子,用爱去鞭策孩子。下面是我班主任工作中的四点感悟。
1.留给孩子们的第一印象是从记住他们的名字开始
作为班主任,每一届新生报到都是新的面孔,而认识这些新面孔,就是从记住他们的名字开始。新学期开学报到注册,我会亲自动手填报到册,这个过程中我会记住一半孩子的名字,然后我会有意的叫出我记住的孩子的名字,他在吃惊的表情下也记住了我。开学第二天,我会准备一节“认识课”,我先做自我介绍并把名字写到黑板上,随后每个孩子都和我一样,做自我介绍并把名字写到黑板上,在这个过程中我记住了所有孩子的名字,最后一个孩子介绍完自己,我会从第一桌座位开始,依次点名叫出所有孩子的名字,他们吃惊而又感动的望着我,我走进他们心里的第一件事做成功了。
2.让孩子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
列尼·托尔斯泰说:“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老师,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父母一样的爱,那么,他要比一个读过许多书但不热爱教育事业又不热爱儿童的教师好。教师把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爱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班主任是与孩子打交道最多的人,孩子虽然小,但是很重感情,情感工作相当重要,班主任更像是孩子的“家长”、“朋友”,学生不爱你,与你的感情不好,再好的制度、方法,实行起来都会大打折扣,所以要对孩子实行“情感攻势”。我所带的2015届毕业的孩子中有一个孩子,当时父母离婚,有年迈的爷爷操心,无法照顾他的生活。他的行为习惯差,经常旷课、偷东西、上网吧,而且不按时完成作业,在班级的影响很大。经过我不断地谈心,慢慢地,他特别信任我,有什么心里话都和我说。在这期间,只要他取得的点滴进步,我都采取不同程度的鼓励,使他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我心灵交流,使他从思想上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在班里,我也给他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增强了他学习的勇气和力量。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班主任要和学生站在一起,这样有助于班级的凝聚力,也有助于提高班主任的威信。
3.让孩子们“当家作主”——做班级的主人
有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学校提倡利用“和谐互助”的学习模式,我感觉效果很好,在这个基础上我又适当做以调整。首先,每小组四人进行两组师友结对,最好的与最需要帮助的结一对,并且明确师友身份。其次四个人有了自己的分工,学习最好的学师为学习组长,第二位学师为作业组长,另外两名学友按自己的特长和性格分为纪律组长和卫生组长。最后,给每个小组固定序号,并且制定小组评比制度,在小组中都有了自己的职务,都有了自己的身份,为了小组能更好,组里的每个成员都很努力的做好自己的角色。
4.用自身的魅力——微笑,去感染孩子
作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班主任,应该要善于运用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微笑,老师的微笑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和温暖,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加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而当学生犯了错误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老师也应该考虑到学生内心的感受,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相反,老师的微笑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宽容、理解。
老师也必须要细心、耐心,特别是对于那些跟不上的学生,应该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关爱,发现学生的亮点,长处,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和亲近他们,才能使他们更好更快的茁壮成长。老师的人格或多或少都会给学生带来一些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断以知识来充实自己,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征服,感染学生!
总之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真正体会到了为人师之苦,为人师之累,为人师之难,为人师之乐,而这些苦,累,难,乐让我更热爱我的工作,它也让我的生命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贾娟娟.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班主任[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