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源沙门氏杆菌分离鉴定及体外抑菌试验
2019-09-10侯美东
侯美东
摘要:该文主要分析了中小规模养殖场保育猪出现腹泻病的临床症状,并结合病理学检查采集相关病料,对致病菌进行分离培养,并将分离培养的致病菌进行进一步药品试验,确定高敏抗生素。细菌分离鉴定发现,从病死猪的肝脏肠系膜淋巴结中分离得到的致病菌形态一致,经过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培养,确定分离得到的致病菌为沙门氏菌。将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进行纸片药品试验,发现该种致病菌对头孢曲松钠、氟苯尼考、氧氟沙星、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高敏。结合分离鉴定和体外抑菌试验,要指导养殖户在发生同样疾病后,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发病周期,降低养殖场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猪源沙门氏菌;分离鉴定;体外抑菌试验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4.013
0引言
猪源沙门氏菌病又被称为副伤寒,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和坏死性肠炎。慢性病例还会表现为肺炎和大肠坏死性炎症。猪沙门氏菌病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会给生猪养殖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近年很多养殖户在进行生猪养殖中,存在不合理的用药行为,养殖场一旦出现发病情况,随意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使很多致病原的耐药性极大增强,多种药物的防控效果逐渐下降。为进一步提高疾.病的诊断效率和治疗效果,在明确具体在致病原的基础上,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药品试验,筛选出高敏抗生素,指导养殖户科学用药,合理用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防控效果,降低发病率。
1材料与方法
1.1发病情况
2018年8月13日,某中小规模养殖场养殖的40头保育猪突然出现发病情况,大部分患病猪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体温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通过对养殖场的免疫程序进一步检查,养殖户对保育猪免疫接种猪瘟、猪尾狂犬疫苗。发病后养殖戶交患病猪单独隔离,但没有及时将病情上报,自行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没有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发病2周后,养殖场死亡猪的数量进一步提升。结合养殖场患病猪的临床表现,对病死猪进行妥善的病理学解剖,采集病料进行严格的试验室诊断,分离得到致病原,并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合抑菌试验筛选出高敏抗生素,很好地控制病情,避免病情进一步扩散蔓延,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
1.2材料
待检材料主要是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猪的病变脏器器官。在细菌分离鉴定和体外抑菌试验中,运用到的材料主要为巧克力琼脂培养基、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及用于药敏试验检测的各种材料。
1.3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首先,细菌分离鉴定。将养殖场的病死猪解剖后,观察各个脏器器官的病理学变化和肠道的病变情况。然后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猪的典型病变脏器组织,并在无菌条件下将病料进行充分的粉碎,用接种环采集病料后划线接种到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然后将巧克力琼脂培养基放置在37°C的恒温培养箱内,持续培养48h,将培养基取出观察致病菌的形态,小心调取分离得到的致病菌,选择使用革兰氏染色剂进行充分染色,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致病菌的形态。将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场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转移到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上,放置在37°C的恒温培养箱内,持续培养24h观察结果[1];其次,药敏试验。从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上挑取紫色的致病菌菌落,将其转移到血清肉汤培养剂当中,37°C震荡培养24h,然后选择使用纸片扩散法进行常见的抗生素药敏检测。
2结果
2.1病理解剖
将养殖场的病死猪解剖后,观察各个脏器器官和肠道组织的病变情况,发现大肠粘膜显著肿胀,聚集成纵向的褶皱状[2],严重的呈现紫红色,肠道切面呈现油脂状或者脑髓状。脾脏显著肿大,外观呈现淡紫色或淡蓝色,切面呈现红色,肝脏肿胀,明显淋巴结肿,大出血,肺脏充血明显。
2.2细菌分离鉴定
将病死猪的病变组织接触到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持续培养48h后可以发现有菌落生长,并且各个脏器器官病料中分离得到的致病菌形态一致。致病菌呈现无色透明,湿润,光滑圆形。小心挑取分离得到的致病菌常规涂片染色镜检,可以发现革兰氏阴性染色的杆菌存在。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挑取致病菌菌落转移接种到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上,放置在37°C的恒温培养箱内,持续培养24h,可以发现菌落生长出特有的紫色[3],结合上述特征性的变化,可以判定致病原为沙门氏菌。
2.3药敏试验
选取纯化分离得到的治病菌进行常规抗生素敏感性检测,检测法为纸片扩散检测法。检测共选择了9种常见的抗生素,主要包括头孢曲松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氨苄西林、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药品试验结果可以发现该种致病菌对头孢曲松钠、氟苯尼考、氧氟沙星、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高敏,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2、23、21、20、19mm。
3讨论
猪沙门氏菌病主要危害1~4月龄的仔猪,6月龄以上的仔猪感染该种疾病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较轻,对该种致病菌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强。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猪霍乱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德尔卑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血清是引起该种疾病的主要致病原。研究采集的病料中分离形态一致的致病菌,并通过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鉴定致病原为沙门氏菌。由此可以确定养殖场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确诊为沙门氏菌病后,进行严格药品试验,最终发现该种致病菌对头孢曲松钠、氟苯尼考、氧氟沙星、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高敏,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2、23、21、20、19mm。同时对多种抗生素的抵抗能力较强,抑菌效果较差,很多抗生素不会表现出任何的抑菌效果。由此可以看出,近年随着生猪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沙门氏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由于基层地区的动物试验室检测条件有限,没有明确是哪种沙门氏菌,需要进一步完善。
4结束语
沙门氏菌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随着生猪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沙门氏菌对猪养殖业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并且沙门氏菌是极容易产生耐药性的一种致病菌,加上生猪养殖中抗生素添加剂的胡乱使用,导致致病原的耐药性显著增强,耐药谱严重扩大,加大对该种疾病源预防和治疗的难度。养殖场的病情确诊后,引导养殖户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选择使用98%的左旋氧氟沙星,每千克饲料使用0.1g,连续使用1周。同时肌肉注射卡纳霉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15mL/kg体重,2次/d,连续使用5d为1个疗程。通过指导养殖户采用高敏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很好地控制病情,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养殖场患病猪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在生猪养殖中,应引导养殖户充分做好该种疾病的预防工作,认识疾病的传播流行和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有很大关系。在疾病防控中,应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改善整体的饲养管理条件,及时清理猪舍中的各种粪便污染物,始终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减少疾病传播流行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杨,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9(5):94-95.
[2]刘小兰,边彦超,康绍珠,等,鸡唾液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体外抑菌试验[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23):169-173.
[3]李娟.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其防控[J].现代畜牧科技,2018(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