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鱥疑似致病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2014-09-22丁鱥疑似致病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真菌

丁鱥疑似致病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摘要:从患病丁鱥(Timca tinca L.)体表上分离出6株疑似致病真菌,选择3株真菌分别编号为菌株1、菌株2、菌株3,并根据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菌株1为墨绿青霉(Penicillium atramentosum Thom)、菌株2为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 Thom)、菌株3为卷枝毛霉(Mucor circinelloides Van Tiegh);进一步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确定了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 ℃,最适pH为中性偏酸性。

关键词:丁鱥(Timca tinca L.);真菌;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S965.199;Q94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0-2376-03

Isolation,Ident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spicious Pathomycete from Timca tinca L.

YANG Xiu-rong

(Life Sciences Institute, Zunyi Normal College/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for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lant Resource in Chishui River Basin,Zunyi 563002,Guizhou,China)

Abstract:Six strains of fungi were isolated from sick Timca tinca L. Three strains screened out from them were named as strain one,strain two and strain three and identified by morphological feature and molecular biolog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rain one was P. atramentosum Thom. Strain two was P.chrysogenum Thom. Strain three was M.circinelloides Van Tiegh.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was 25~30 ℃ and optimal pH was meutral or partial acidity.

Key words:Timca tinca L.; fungus;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基金项目:贵州省遵义市科技局项目[遵市科合社字(2009)26号]

丁鱥(Timca tinca L.)隶属鱼纲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丁鱥属,在我国仅产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水系,是当地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1]。丁鱥的血小板、红细胞和白细胞均远高于本地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有利于增强抗病力,且可作为补充钾、镁和磷的营养食物,其经济价值在鳜鱼(Siniperca chuatsi)之上,而生产成本与鲤鱼相当[2]。由于丁鱥肉嫩味鲜,经济效益较高,丁鱥成为乌江网箱养殖的一种重要鱼类。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源源不断地流入乌江,使养殖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给丁鱥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真菌性疾病是困扰丁鱥养殖较严重的病害之一,故对患病丁鱥个体进行真菌的分离与鉴定,可为真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真菌分类方法主要根据真菌菌株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及生理生化指标来进行,包括形态学分类、生理学及生态学特征分类、血清学分类和真菌的菌体组成分析分类等[3,4]。真菌的形态特征复杂,并且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和形态特征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稳定,从而导致鉴定费时、费力且不准确。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方法逐渐被应用到真菌的分类鉴定中,其中rDNA序列分析和RFLP分析是目前真菌分类鉴定中常用的方法[5]。将传统真菌分类方法与分子鉴定相结合,可以使真菌分类鉴定更加快速、稳定、可靠。

本研究以患病丁鱥为材料,采用rRNA序列分析与传统真菌分类法相结合进行鉴定,对分离所得菌株采取先扩增其18S rRNA基因测定其序列,通过同源性比对确定该菌株所在的属,再根据其形态特征和显微结构鉴定到种,并初步研究了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丁鱥的生长状况,为其疾病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患病丁鱥取自乌江偏岩河某网箱养殖场。

1.2菌株的分离和培养

选取体表有真菌侵害症状的患病丁鱥,用无菌水清洗后,剖取丁鱥体表损伤部位、肝脏、消化道等组织,用接种环接种到PDA培养基上。25 ℃培养,待其长出菌落后挑取菌落转接种至另一PDA培养基上,直至生长单菌落。

1.3菌株的分子鉴定

1.3.1 真菌DNA的提取 将筛选出的真菌分别接种在PDA培养基上,25 ℃培养3 d,从培养基上挑取新鲜菌丝放置于研磨锅中,加入700 μL 2%的 CTAB溶液,用灭菌石英砂研磨菌丝体,然后转移至2 mL EP管中。在恒温水浴锅上于65 ℃下作用30 min(每10 min振荡一次),然后加等体积氯仿和异戊醇混合液(24∶1)轻轻充分摇匀,然后4 ℃、12 000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至新EP管中,加等体积异丙醇在常温下静置30 min,而后4 ℃、12 000 r/min离心10 min。将上清液移至新EP管中,加2倍体积75%的乙醇沉淀DNA,而后4 ℃、7 5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后室温晾干,以50 μL TE缓冲液溶解DNA,-20 ℃保存备用。

1.3.2菌株18S rRNA基因的PCR鉴定PCR扩增鉴定以通用引物为NS1与NS6[6],引物序列为:NS1(5′-ACCGGAATTCGCCTGAGAAACGGCTACCAC-3′),NS6(5′-ACCGGAATTCGGCAGGAGCGTAATCAACGC

-3′)。PCR 扩增体系为:10 μmol/L上、下游引物各2.0 μL,Taq DNA聚合酶(5 U/μL)0.1 μL,dNTPs 4.0 μL,10 × PCR Buffer 5.0 μL,模板DNA 2.0 μL,补ddH2O至50 μL。PCR反应程序为: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50 s,59 ℃退化50 s,72 ℃延伸1 min,35个循环;72 ℃再延伸5 min。PCR产物以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

1.4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将真菌接种到PDA培养基上,25 ℃恒温培养3~12 d,观察菌落形态与颜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产孢结构、分生孢子梗着生情况、孢子的形态、大小与颜色等。

1.5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1.5.1不同温度下菌株的生长状况将真菌接种在PDA培养基上,在不同温度(5、10、15、20、25、30、35 ℃)下培养3~12 d,观察菌株的生长状况。

1.5.2不同pH下菌株的生长状况将真菌接种在不同pH(4、5、6、7、8、9、10、11)的PDA培养基上, 25 ℃培养3~12 d,观察菌株的生长状况。

2结果与分析

2.1致病真菌的分离结果

从患病丁鱥上共分离出6株疑似致病真菌,根据菌落形态及颜色选择3株,分别编号为菌株1、菌株2、菌株3。

2.218S rRNA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3个菌株18S rRNA基因的PCR扩增结果见图1,3个菌株均扩增出约1 500 bp的DNA片段,将3个菌株18S rRNA基因序列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中,PCR扩增结果见表1。

2.3菌株的形态观察

2.3.1菌株1的形态特征在PDA培养基上培养 3~12 d,萌发时菌丝呈白色,5 d后菌落绒状,中间呈灰绿色或暗绿色,边缘白色,背面淡黄色(图2a)。在CA培养基上,菌丝体白色;菌落绒状,黄褐色,背面呈淡褐色(图2b)。孢梗茎光滑,无膨大,帚状枝三轮生;副枝叉开,光滑;分生孢子光滑,椭圆形,绿色(图2c、图2d)。

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菌株1初步鉴定为丝孢菌目(Hyphomycetales)丛梗孢科(Moniliaceae)青霉属(Penicillium)墨绿青霉(Penicillium atramentosum Thom)[7]。

2.3.2菌株2的形态特征在PDA培养基上培养 3~12 d,菌丝白色,菌落蓝绿色,绒状,边缘丝状(图3a),背面淡黄色,有大量淡黄色渗出液。帚状枝三轮生,彼此之间呈现不同程度地叉开,分生孢子呈球形或近球形,壁平滑(图3b)。在CA培养基上,菌落质地絮状或绒状,淡黄色至浅褐色,边缘白色,分生孢子面灰绿色,中间较老部分呈橘褐色,背面呈不同程度的黄色或橙色。

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菌株2初步鉴定为丝孢菌目(Hyphomycetales)丛梗孢科(Moniliaceae)青霉属(Penicillium)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 Thom)[7]。

2.3.3菌株3的形态特征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12 d,菌丝萌发时白色,后变为灰褐色(图4a)。菌丝生长迅速,无假根,孢囊梗不成束,单生,繁密成层,直立,菌丝全部顶生孢子囊,褐色,孢子囊梗长,单轴分枝;孢子囊大,球形,含孢子甚多,顶生;孢囊孢子卵圆形,壁薄,平滑(图4b)。

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菌株3初步鉴定为毛霉目(Mucorales)毛霉科(Mucoraceae)毛霉属(Mucor Micheli Ex Fries)卷枝毛霉(M. circinelloides Van Tiegh)[8]。

2.4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2.4.1不同温度对3个菌株生长速率的影响3个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不同真菌的生长速率是不同的。3个菌株在5 ℃时均基本不萌发,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真菌生长速率加快,25~30 ℃是这3个菌株生长的较适温度。

2.4.2不同pH对3个菌株生长速率的影响3个菌株在不同pH的培养基上生长情况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在不同pH的培养基上,不同真菌的生长速率是不同的。3个菌株在pH 4~11均能生长,菌株1在pH为7时生长最快,菌株2和菌株3在pH为6时生长最快,pH的降低和升高均会使这3种真菌的生长速度下降。总体来说,这3个菌株生长的较适pH是中性偏酸性。

3小结与讨论

从患病丁鱥中共分离出6株疑似致病真菌,根据菌落形态及颜色选择3株,分别编号为菌株1、菌株2、菌株3,进一步确定菌株1为墨绿青霉,菌株2为产黄青霉,菌株3为卷枝毛霉。3株菌株的较适生长温度为25~30 ℃,较适pH为中性偏酸性。由于真菌的种类多、形态特征复杂,并且少数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稳定,可能造成鉴定结果有一定偏差[9],增加了鉴定难度,本研究中将传统真菌分类方法与分子鉴定相结合,使真菌分类鉴定更加快速、稳定、可靠。

参考文献:

[1] 陈淑萍,康萌.水产养殖新品种——丁鱥[J].黑龙江水产, 2002(6):1-2.

[2] 谭清朗.高档经济鱼欧洲丁鱥极其养殖技术[J].农村百事通,2006(1):45.

[3] 邵力乎.真菌分类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4]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常见及常用真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250-274.

[5] 蒋盛岩,张志光.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报,2002,37(10):4-6.

[6] 周小玲,沈微,饶志明,等.一种快速提取真菌染色体DNA的方法[J].微生物学通报,2004,31(4):89-92.

[7] 孔华忠.中国真菌志(第35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39-144.

[8]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70-71.

[9] 林剑伟,林剑伟,阙友雄,等.核糖体DNA 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标记在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7,18(2):292-294.

1.3.2菌株18S rRNA基因的PCR鉴定PCR扩增鉴定以通用引物为NS1与NS6[6],引物序列为:NS1(5′-ACCGGAATTCGCCTGAGAAACGGCTACCAC-3′),NS6(5′-ACCGGAATTCGGCAGGAGCGTAATCAACGC

-3′)。PCR 扩增体系为:10 μmol/L上、下游引物各2.0 μL,Taq DNA聚合酶(5 U/μL)0.1 μL,dNTPs 4.0 μL,10 × PCR Buffer 5.0 μL,模板DNA 2.0 μL,补ddH2O至50 μL。PCR反应程序为: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50 s,59 ℃退化50 s,72 ℃延伸1 min,35个循环;72 ℃再延伸5 min。PCR产物以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

1.4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将真菌接种到PDA培养基上,25 ℃恒温培养3~12 d,观察菌落形态与颜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产孢结构、分生孢子梗着生情况、孢子的形态、大小与颜色等。

1.5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1.5.1不同温度下菌株的生长状况将真菌接种在PDA培养基上,在不同温度(5、10、15、20、25、30、35 ℃)下培养3~12 d,观察菌株的生长状况。

1.5.2不同pH下菌株的生长状况将真菌接种在不同pH(4、5、6、7、8、9、10、11)的PDA培养基上, 25 ℃培养3~12 d,观察菌株的生长状况。

2结果与分析

2.1致病真菌的分离结果

从患病丁鱥上共分离出6株疑似致病真菌,根据菌落形态及颜色选择3株,分别编号为菌株1、菌株2、菌株3。

2.218S rRNA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3个菌株18S rRNA基因的PCR扩增结果见图1,3个菌株均扩增出约1 500 bp的DNA片段,将3个菌株18S rRNA基因序列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中,PCR扩增结果见表1。

2.3菌株的形态观察

2.3.1菌株1的形态特征在PDA培养基上培养 3~12 d,萌发时菌丝呈白色,5 d后菌落绒状,中间呈灰绿色或暗绿色,边缘白色,背面淡黄色(图2a)。在CA培养基上,菌丝体白色;菌落绒状,黄褐色,背面呈淡褐色(图2b)。孢梗茎光滑,无膨大,帚状枝三轮生;副枝叉开,光滑;分生孢子光滑,椭圆形,绿色(图2c、图2d)。

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菌株1初步鉴定为丝孢菌目(Hyphomycetales)丛梗孢科(Moniliaceae)青霉属(Penicillium)墨绿青霉(Penicillium atramentosum Thom)[7]。

2.3.2菌株2的形态特征在PDA培养基上培养 3~12 d,菌丝白色,菌落蓝绿色,绒状,边缘丝状(图3a),背面淡黄色,有大量淡黄色渗出液。帚状枝三轮生,彼此之间呈现不同程度地叉开,分生孢子呈球形或近球形,壁平滑(图3b)。在CA培养基上,菌落质地絮状或绒状,淡黄色至浅褐色,边缘白色,分生孢子面灰绿色,中间较老部分呈橘褐色,背面呈不同程度的黄色或橙色。

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菌株2初步鉴定为丝孢菌目(Hyphomycetales)丛梗孢科(Moniliaceae)青霉属(Penicillium)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 Thom)[7]。

2.3.3菌株3的形态特征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12 d,菌丝萌发时白色,后变为灰褐色(图4a)。菌丝生长迅速,无假根,孢囊梗不成束,单生,繁密成层,直立,菌丝全部顶生孢子囊,褐色,孢子囊梗长,单轴分枝;孢子囊大,球形,含孢子甚多,顶生;孢囊孢子卵圆形,壁薄,平滑(图4b)。

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菌株3初步鉴定为毛霉目(Mucorales)毛霉科(Mucoraceae)毛霉属(Mucor Micheli Ex Fries)卷枝毛霉(M. circinelloides Van Tiegh)[8]。

2.4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2.4.1不同温度对3个菌株生长速率的影响3个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不同真菌的生长速率是不同的。3个菌株在5 ℃时均基本不萌发,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真菌生长速率加快,25~30 ℃是这3个菌株生长的较适温度。

2.4.2不同pH对3个菌株生长速率的影响3个菌株在不同pH的培养基上生长情况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在不同pH的培养基上,不同真菌的生长速率是不同的。3个菌株在pH 4~11均能生长,菌株1在pH为7时生长最快,菌株2和菌株3在pH为6时生长最快,pH的降低和升高均会使这3种真菌的生长速度下降。总体来说,这3个菌株生长的较适pH是中性偏酸性。

3小结与讨论

从患病丁鱥中共分离出6株疑似致病真菌,根据菌落形态及颜色选择3株,分别编号为菌株1、菌株2、菌株3,进一步确定菌株1为墨绿青霉,菌株2为产黄青霉,菌株3为卷枝毛霉。3株菌株的较适生长温度为25~30 ℃,较适pH为中性偏酸性。由于真菌的种类多、形态特征复杂,并且少数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稳定,可能造成鉴定结果有一定偏差[9],增加了鉴定难度,本研究中将传统真菌分类方法与分子鉴定相结合,使真菌分类鉴定更加快速、稳定、可靠。

参考文献:

[1] 陈淑萍,康萌.水产养殖新品种——丁鱥[J].黑龙江水产, 2002(6):1-2.

[2] 谭清朗.高档经济鱼欧洲丁鱥极其养殖技术[J].农村百事通,2006(1):45.

[3] 邵力乎.真菌分类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4]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常见及常用真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250-274.

[5] 蒋盛岩,张志光.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报,2002,37(10):4-6.

[6] 周小玲,沈微,饶志明,等.一种快速提取真菌染色体DNA的方法[J].微生物学通报,2004,31(4):89-92.

[7] 孔华忠.中国真菌志(第35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39-144.

[8]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70-71.

[9] 林剑伟,林剑伟,阙友雄,等.核糖体DNA 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标记在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7,18(2):292-294.

1.3.2菌株18S rRNA基因的PCR鉴定PCR扩增鉴定以通用引物为NS1与NS6[6],引物序列为:NS1(5′-ACCGGAATTCGCCTGAGAAACGGCTACCAC-3′),NS6(5′-ACCGGAATTCGGCAGGAGCGTAATCAACGC

-3′)。PCR 扩增体系为:10 μmol/L上、下游引物各2.0 μL,Taq DNA聚合酶(5 U/μL)0.1 μL,dNTPs 4.0 μL,10 × PCR Buffer 5.0 μL,模板DNA 2.0 μL,补ddH2O至50 μL。PCR反应程序为: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50 s,59 ℃退化50 s,72 ℃延伸1 min,35个循环;72 ℃再延伸5 min。PCR产物以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

1.4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将真菌接种到PDA培养基上,25 ℃恒温培养3~12 d,观察菌落形态与颜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产孢结构、分生孢子梗着生情况、孢子的形态、大小与颜色等。

1.5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1.5.1不同温度下菌株的生长状况将真菌接种在PDA培养基上,在不同温度(5、10、15、20、25、30、35 ℃)下培养3~12 d,观察菌株的生长状况。

1.5.2不同pH下菌株的生长状况将真菌接种在不同pH(4、5、6、7、8、9、10、11)的PDA培养基上, 25 ℃培养3~12 d,观察菌株的生长状况。

2结果与分析

2.1致病真菌的分离结果

从患病丁鱥上共分离出6株疑似致病真菌,根据菌落形态及颜色选择3株,分别编号为菌株1、菌株2、菌株3。

2.218S rRNA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3个菌株18S rRNA基因的PCR扩增结果见图1,3个菌株均扩增出约1 500 bp的DNA片段,将3个菌株18S rRNA基因序列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中,PCR扩增结果见表1。

2.3菌株的形态观察

2.3.1菌株1的形态特征在PDA培养基上培养 3~12 d,萌发时菌丝呈白色,5 d后菌落绒状,中间呈灰绿色或暗绿色,边缘白色,背面淡黄色(图2a)。在CA培养基上,菌丝体白色;菌落绒状,黄褐色,背面呈淡褐色(图2b)。孢梗茎光滑,无膨大,帚状枝三轮生;副枝叉开,光滑;分生孢子光滑,椭圆形,绿色(图2c、图2d)。

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菌株1初步鉴定为丝孢菌目(Hyphomycetales)丛梗孢科(Moniliaceae)青霉属(Penicillium)墨绿青霉(Penicillium atramentosum Thom)[7]。

2.3.2菌株2的形态特征在PDA培养基上培养 3~12 d,菌丝白色,菌落蓝绿色,绒状,边缘丝状(图3a),背面淡黄色,有大量淡黄色渗出液。帚状枝三轮生,彼此之间呈现不同程度地叉开,分生孢子呈球形或近球形,壁平滑(图3b)。在CA培养基上,菌落质地絮状或绒状,淡黄色至浅褐色,边缘白色,分生孢子面灰绿色,中间较老部分呈橘褐色,背面呈不同程度的黄色或橙色。

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菌株2初步鉴定为丝孢菌目(Hyphomycetales)丛梗孢科(Moniliaceae)青霉属(Penicillium)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 Thom)[7]。

2.3.3菌株3的形态特征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12 d,菌丝萌发时白色,后变为灰褐色(图4a)。菌丝生长迅速,无假根,孢囊梗不成束,单生,繁密成层,直立,菌丝全部顶生孢子囊,褐色,孢子囊梗长,单轴分枝;孢子囊大,球形,含孢子甚多,顶生;孢囊孢子卵圆形,壁薄,平滑(图4b)。

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菌株3初步鉴定为毛霉目(Mucorales)毛霉科(Mucoraceae)毛霉属(Mucor Micheli Ex Fries)卷枝毛霉(M. circinelloides Van Tiegh)[8]。

2.4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2.4.1不同温度对3个菌株生长速率的影响3个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不同真菌的生长速率是不同的。3个菌株在5 ℃时均基本不萌发,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真菌生长速率加快,25~30 ℃是这3个菌株生长的较适温度。

2.4.2不同pH对3个菌株生长速率的影响3个菌株在不同pH的培养基上生长情况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在不同pH的培养基上,不同真菌的生长速率是不同的。3个菌株在pH 4~11均能生长,菌株1在pH为7时生长最快,菌株2和菌株3在pH为6时生长最快,pH的降低和升高均会使这3种真菌的生长速度下降。总体来说,这3个菌株生长的较适pH是中性偏酸性。

3小结与讨论

从患病丁鱥中共分离出6株疑似致病真菌,根据菌落形态及颜色选择3株,分别编号为菌株1、菌株2、菌株3,进一步确定菌株1为墨绿青霉,菌株2为产黄青霉,菌株3为卷枝毛霉。3株菌株的较适生长温度为25~30 ℃,较适pH为中性偏酸性。由于真菌的种类多、形态特征复杂,并且少数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稳定,可能造成鉴定结果有一定偏差[9],增加了鉴定难度,本研究中将传统真菌分类方法与分子鉴定相结合,使真菌分类鉴定更加快速、稳定、可靠。

参考文献:

[1] 陈淑萍,康萌.水产养殖新品种——丁鱥[J].黑龙江水产, 2002(6):1-2.

[2] 谭清朗.高档经济鱼欧洲丁鱥极其养殖技术[J].农村百事通,2006(1):45.

[3] 邵力乎.真菌分类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4]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常见及常用真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250-274.

[5] 蒋盛岩,张志光.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报,2002,37(10):4-6.

[6] 周小玲,沈微,饶志明,等.一种快速提取真菌染色体DNA的方法[J].微生物学通报,2004,31(4):89-92.

[7] 孔华忠.中国真菌志(第35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39-144.

[8]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70-71.

[9] 林剑伟,林剑伟,阙友雄,等.核糖体DNA 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标记在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7,18(2):292-294.

猜你喜欢

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真菌
高等大型真菌与人类
真菌造房子
引起奶牛关节炎的牛支原体病原的分离鉴定
山楂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
高效降解纤维素真菌的筛选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