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19-09-10刘利华

高考·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辅导员高职院校对策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随着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辅导员队伍遇到了诸多挑战。本文从西部地区一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入手,深入剖析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究其与高职教育要求的差距,并提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对策

一、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一)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成因分析

笔者以一所高职院校近3年在校辅导员统计情况为例,进行数据分析:2016-2018三年中,辅导员在全院教职工占比约为4.7%。以32个辅导员核算,高级职称占比为3.1%,初级职称为72.3%,专职者仅1人。该学院辅导员队伍及不稳定,转岗、辞岗、挂岗现象常有。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辅导员岗位吸引力不够。大多数辅导员认为,辅导员与上课教师相比一是工作太杂、强度大,但工作成效不明显;二是晋升职称与业绩挂钩,晋升职称的机会少;三是没有更多精力进行科研,职称上不去,工资待遇低。导致许多教师不愿从事辅导员工作。

(二)辅导员队伍能力水平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不匹配

首先,随着高等教育扩招以及自主招生,高职教育出所招生源质量开始下降。现阶段西部内地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下在以特点:即留守经历学生多、贫困学生多、课余时间多、心理压力大,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工作带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次,辅导员能力水平相对较低,—是辅导员年龄偏大;二是辅导员学历、专业参差不齐。三是辅导员配备不合理。基于以上实际,该高职院校辅导员虽然能开展工作,但是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常常是有“辅”无“导”。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量日益加大和辅导员工作投入减小之间的矛盾

第一,学生群体的变化给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挑战。近几年来高校所招学生因生源层次不同,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还有高职学生缺乏社会辨别能力,这些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第二,职责泛化、内容繁杂与精力投入的不适应。辅导员的工作量与以往相比日益加大。第三,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不适应。一些辅导员选择这一职业不过是迈入职场的权宜之计,大多数辅导员没有按照专业化的要求规划自己,表现出不能潜心钻研业务、不能安心本职工作诸多情况。由此可见,辅导员的有限精力无法满足泛化复杂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准入选聘机制,破解辅导员队伍专业发展瓶颈

目前,高职院校部分辅导员并不是师范类教育专业毕业生。无疑造成了辅导员队伍先天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学生工作部门、组织人事、纪检等相关部门必须共同制定严格准入机制,严把辅导员入口关。二是在拟制岗位计划、组织考试考察和确定拟聘人员等选聘过程中相关理论知识是否扎实。三是制定明确准入服务期限,如服务年限,晋升提拔,评价考核项目等,确保辅导员队伍稳定和科持续发展。

(二)构建长效培训机制,提升辅导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应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制定长效培训机制。第一,为尽快了解本职工作,建议运用“师傅带徒弟”模式对新任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避免新任辅导员重走弯路;第二,通过各种辅导员素质技能大赛,实现以赛带训,提升辅导员专业技能水平。第三,依托有关机构对辅导员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素质拓展,增强团队凝聚力。第四,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培训及轮训。第五学校应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鼓励支持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在职学习、脱产培训,校际交流、挂职锻炼、出国考察等,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稳定性较强的辅导员队伍。

(三)突出以人为本,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应把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人才强校的重要举措,放在与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确保辅导员队伍待遇有保障。完善内部分配办法,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性质和特点,科学设定绩效工资,确保其收入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平均水平。同时,根据辅导员工作特点,在岗位津贴、办公条件、通讯经费等制定经费配套政策,提高福利待遇,为辅导员日常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保障。

(四)强化激励机制,建立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政策

要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还应尝试建立一套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称体系。评聘时应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点,更加注重考察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确保辅导员职务(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在落实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同时,要把辅导员职务(职级)晋升纳入学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制定辅导员管理岗位聘任办法,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和实际工作业绩,确定相应级别的管理岗位等级。

(五)改善办公环境“硬实力”,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软实力”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学习,在高职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一,要改善办公环境“硬实力”,建议高职院校按师生(含研究生)比不低于1:200的要求设置辅导员岗位,确保每个院系、每个班级、每200名学生有辅导员。其二,为避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出现专业不对口、学生工作经历少、理论水平低等问题,组织人事部门在选拔考察辅导员时,可优先考虑大学期间有学生会、校团委干部经历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和师范类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以此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总之,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全面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和职业能力,才能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刘利华(1974.10-)女,汉族,湖南省吉首市,本科,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辅导员高职院校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