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优势学科专业建设探讨

2019-09-10张宏宇金涛吕弼顺潘红

高考·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双一流

张宏宇 金涛 吕弼顺 潘红

摘 要: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出台,为高校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在这一进程中,加强高校学科交叉融合既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也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关键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为了提高地方高校优势学科专业建设,本文以延边大学新兴交叉学科为例,结合其专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学科专业建设的对策,以期为地方院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可参考的决策建议。

关键词:双一流;学科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延边大学

一、背景

本质上而言,“双一流”建设就是围绕一流学科建设而延展至一流高校的建设,其核心就是一流学科的建设[1]。研究生教育位于高等教育的顶端,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环节,亦是重要途径[2],所以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环节。2017年1月国家曾提出:“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2018年8月再次强调:“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加强高校学科交叉融合既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也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关键组成部分。

延边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依据地缘优势、文化优势被选为一流学科。学校为全面推动双一流学科建设,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文化为导向,对学科布局和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新建新兴交叉学科——区域生态安全与绿色文化。本文以该学科为例,对学科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对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绿色发展和人才培养有深刻价值,同时为地方院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可参考的决策建议。

二、学科建设现状及措施

学科以长白山—图们江地区、东北亚边境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开展边境地区生态安全与绿色文化相关研究。研究区内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是推进以“人类与环境和谐共进发展”为目标的绿色文化建设典型地区,也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主要组成部分。新兴交叉学科自2017年申报至今,应该如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走出一条具有地方高校优势特色的发展道路。笔者结合延边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措施:

1.学科建设

(1)学科方向

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基于地理学、民族学、生态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旅游管理等学科门类,聚焦以下五个方向。

①生态安全与资源保护。主要对生态安全评价、生态系统服务、生物资源监测、数据库系统建立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开展研究。

②生态环境监测与空间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开展了跨境地区综合数据管理与共享平台建设、区域社会与环境长期演化、自然灾害综合评估及预警等研究。

③生物技术与植物资源保育。主要研究特色园艺、园林植物资源。保护特有植物资源,稳定的发挥其生态功能,为边境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④绿色文化与宜居环境。主要研究历史文化资源与空间布局、自然和人文环境对该地区文化景观的影响。

⑤民族生态文化旅游。以民族、生态、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重点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政策

国家战略为新兴交叉学科特别是生态绿色类学科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自国家“十三五”规划公布以来,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2018年延边州政府将旅游业上升到拉动全州经济转型的战略高度,旅游业以逐渐成为延边地区的支柱产业。延边大学必须承担历史责任,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为实施绿色可持续战略贡献力量。

2.人才培养

(1)学生培养

①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拓宽育人渠道,结合多学科优势和特色,优化多学科的教育资源,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②在营造人才培养文化氛围方面,根据多学科交叉的性质特征,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和环境[4]。提高团队成员的科学创造性和自主性,提高团队成员的思维能力和科学视野。

学校应在已有招生目录基础上,开设基于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扩大招生方向和规模,培养具有多学科思维和能力的本科生。同时,加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提升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和水平。

(2)课程建设

课程设置过程中借鉴了国内外专业领域学科建设和专家意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不断更新完善。新生入学统一培养以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加以地区优势与地方特色,渗透各专业方向。必修课程有区域生态安全基础理论、绿色文化基礎理论、空间分析方法与技术。五大研究方向和25门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基于地方绿色发展,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水平人才。

学科应继续以地方需求为目标,围绕地方关键、热点和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提高为地方社会经济绿色发展服务的能力。

3.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由各学科的学科代表作为团队带头人,辅以具有教授、副教授和讲师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团队骨干,构建多层次的学术团队,其中教授占比24%、副教授35%。在国内外一流大学教师职称结构比较中可以看出:一流学科的最优师资队伍构成为教授占比35%~40%,副教授35%左右[5],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学校要继续加大力度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增大高层次人才在教师队伍中的占比。放宽编制要求,引入具有不同学术和学历背景的青年教师以及博士毕业生,提高团队人员多样性。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引进1-2位杰青、千人等高端人才。鼓励和资助教师国外访学、进修,提高学术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4.平台建设

新兴交叉学科能够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提供支撑,完善和促进延边大学学科创新发展,引领学科新方向,提升学校整体实力。2018年多个研究平台批准建立,这些高水平研究中心兼顾学科前沿性与学科交叉性,将极大地促进交叉学科发展:(1)10月,批准创建“长白山湿地与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2)批准设立秦大河院士工作站。(3)12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保护生态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建设。学科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重点实验室、朝鲜半岛研究中心等平台,以及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等实践教学基地,能够为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充足的条件。

学校应继续加强平台建设。争取引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建设“十三五”规划优先布局项目,申请设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研究中心。在原有实验空间和仪器设备基础上,更新、拓宽新实验空间,引进一流实验仪器设备,采取合作共享方式,提高仪器使用效率。

5.合作交流

主办和承办重要学术会议,吸引各国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开展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国际学术交流氛围[6]。延边大学举办2018年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为师生参加高级别学术交流会议和学术机构任职创造条件。发挥区位优势和国际交流优势,广泛开展与日、俄、朝、韩等国的学术交流,争取各类国际合作研究和主办各类高水平学术会议。

6.社会服务

(1)学科在多学科骨干的合作与指导下,建立一套紧跟国际科学前沿、迎合国家战略方向以及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和研究背景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做出贡献。

(2)收集、整理和存储大尺度、长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同时开展野外定点观察,收集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等调查数据,建立基础数据库。在已有资料基础上,结合学科特色,补充研究区长时间序列的学术期刊和专业数据,进行目录整理和数字化,建立基础文献库。

结束语

通过“双一流”建设,进一步突出学科特色优势,因地制宜,为地方发展做先导性的研究。提升学科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以促进区域经济绿色发展,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及“一带一路”建设等的服务能力[7]。立足长白山-图们江地区,面向东北亚,充分发挥生态与区域优势,创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与创新型科研平台。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JGJX2018D345)

参考文献

[1]潘静.“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J].江苏高教,2016(05):24-27.

[2]王若涵.以“双一流”建设引领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S1):107-110.

[3][4]郑文涛.提升高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15):149-150.

[5]卞小强,王牧明.论“双一流”背景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建设——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8,27(03):39-44.

[6]丁忠民.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以西南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8(03):6-9+92.

[7]全红.延边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摘要)[J].东疆学刊,2018,35(03):2+111.

作者簡介:张宏宇(1994-),男,山东济宁人,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地理。

本文通讯作者:吕弼顺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双一流
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