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个性写作”教学之我见

2019-09-10郭寻梅

高考·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生活实践核心素养

郭寻梅

摘 要:提高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个性写作”水平既要靠生活实践与阅读的积累,又要在技巧方面加以系统的训练。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个性写作”,偏向于生活实践、读文启思,提高记叙文写作、修改水平。在“个性写作”教学中,我们探索出了“从生活实践与读文中获得启示,在思考训练与习作中领悟方法,于得体修改与润饰中提高能力”三位一体式的训练模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个性写作”;生活实践;思考训练

一、从生活实践与读文中获得启示

开展实践活动,改变学生“无米下锅”的窘境,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一些主题社会活动:感受城市文化、主编学生刊物、去植物园种植等。之后,让学生以“,妙不可言”为题作文,《感受城市文化,妙不可言》、《主编手抄报,妙不可言》等原味生活,真趣横生。比如,组织学生到学校植物园种植,很多学生开始觉得很难,不知道怎么入手,但真正去操作后,印象非常深刻。学生在《植物园种植,妙不可言》中感叹:植物园的种植,或辛苦,或欣慰,或自豪,或欣喜。总之,是妙哉!妙不可言!

阅读积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我们拿出专门的语文课给学生用来阅读,平均每周一节。学生在教室里接近经典,饱览诗书,并进一步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增长见识,涵养性情。如学生在《我的读书感受》中写道:“爬过高高的‘红岩’后,我才发觉更广阔的世界正在召唤着我,那里有《四世同堂》的抗争与无奈,有《林海雪原》的恶斗与智谋,有《穆斯林葬礼》的不幸与悲剧。在我这一段旅程中,我从一个‘幼童’成长为一个‘少年’,感受着阅读中的各种情感。”经过了名著的陶冶,我可以说是真正完成了蜕变。

时文阅读,很有必要,让学生看到好的评论文字是什么样的,从而在写议论文时有所借鉴,使羸弱的文风变得雄健。我们在实验班推行“万字时文阅读”,布置学生每周读一万字的时政文章,教师在将阅读材料发给学生的同时,让学生自选部分相关思考题作答,由此加深对相关文章的理解与思考。

二、在思考训练与习作中领悟方法

广泛思考,想一想它有多少个侧面和角度,并认真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最佳的角度来,决不能沿袭旧思路老角度去想问题。只有這样,写出的文章才不落俗套和不一般化,才能有独创性、深刻性,生动感人。如写《父亲的棉大衣》用“纵向连缀法”,就以“棉大衣”为线索。在这根红线上,作者巧妙地缀上了三颗事件的“珍珠”:一是“救命之衣”,二是“温暖之衣”,三是“爱心之衣”,逐层拓展父爱的丰富内涵,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深入思考,即由外在思考到内在,由现象思考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思索到更深刻的本质;由现在追溯过去,由结果追溯原因,由表面的原因探究到深刻的原因。一旦抓到了实质问题,就要抓住不放,然后再升华扩展,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认识。这样写出的文章,就能很好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就能给人以新的启迪和教育,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如写《父亲很土,却很快乐》就采用了抑扬相生的构思方法。作者着力描写父亲的“土”:“不会享受”“没有情调”“不会追求风光”,实际上突出了父亲的优秀品质——艰苦朴素的精神、平易近人的品质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而使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领导干部的形象。

质疑思考,就是指在考虑写文章时,不要盲从旧的传统观念和现成的看法,不要迷信书本和权威人士的尚未被实践检验证实的结论。这正如南宋哲学家朱熹所说的那样:“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巴尔扎克在介绍他的写作经验时也说: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也就是说来一个质疑思考。这样我们就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写出别人没有写出的具有独创性的优秀文章。比如学习《背影》之后,有一位学生写《没有背影的父爱》,就反其意,写自己记忆中没有父亲的背影,原因是父亲从来都是和“我”面对面,以迎接者的姿态出现的,表现了父亲的担当。

三、于得体修改与润饰中提高能力

会写的秘诀在多写,写好的秘诀在多改。

1.从大处着眼。这里,摘录老舍先生谈他自身写作教训的话:“修改的时候多半注意细节的对与不对,而很少涉及思想根据。于是改来改去,并没有跳出那些琐细事实,只是使作品的记录性更真一些,而无关宏旨,这样,越改越掉进自然主义的陷阱里。假若我有高深的思想。大气磅礴,我就不会见木不见林地只顾改这个细节,换那个琐事,这种零碎的修改,可能越改越坏。”老舍先生的这段话,是非常发人深思的。

2.得体地增删。修改文章,需要对文字进行增补和删除。增补一要贴切,防止“夹生”;二要锦上添花,防止画蛇添足。删除的重点一般是材料和文字。要用读者挑剔的眼光,聚焦中心,毫不客气地找出多余的、平庸的地方,如删除作品中那些多余而平庸的对话、情节、心理描写,高谈阔论等。

在文字修改方面,鲁迅先生有句名言:“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要肯删节,舍得割爱。修改文章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契诃夫语)记住:写作前勤于聚材,写作时严于选材,修改时则舍得割爱。

3.要注重润饰。

修改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润饰。润饰,就是对整篇文章的语言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看看有没有错字、别字,语法上有没有错误,之后,再进一步思忖一下如何给语言增加些色彩。为了使整篇文章的语言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我们还应该在文章的“节骨眼”地方,在句式结构上作些调整:比如排比、叠句、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猜你喜欢

生活实践核心素养
期待并善待学生学习中的“不安分”
数学课堂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探究
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