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能力建设:为项目学习准备教师团队
2019-09-10夏登高
摘要:教师团队的课程能力是项目学习开发和实践的最关键要素。在一所学校中,不同的角色所关注的课程要素和所承担的课程责任不同。作为项目学习决策者和顶层设计者的校长,其课程能力主要体现在:价值引领、顶层设计、理论建构。作为项目学习的引导者和实践管理团队的中层管理者,其课程能力主要体现在:课程规划、项目实施、案例开发。作为项目学习的实施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其课程能力主要体现在:项目管理、学习支持、课程评价。
关键词:项目学习 课程能力 教师团队
教师团队的课程能力是项目学习开发和实践的最关键要素。在一所学校中,不同的角色所关注的课程要素和所承担的课程责任不同:校级领导层面,主要体现的是学校的课程领导力;中层管理层面,主要体现的是学校的课程设计力;教师层面,主要体现的是学校的课程执行力。但在实践中,这三者的责任区分却不是泾渭分明的。比如,作为主要的课程执行者的教师,也会参与到课程的选择、决策和设计开发中去;作为决策者的校长,也会关注或者直接参与课程的研发和实施。本文试以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为例,重点讨论项目学习课程能力建设中教师团队建设的问题。
一、校长课程能力:价值引领、顶层设计、理论建构
作为项目学习的决策者和顶层设计者,校长的课程能力主要体现在:价值引领、顶层设计、理论建构。
(一)价值引领:为什么要做项目学习
价值观决定一个人认识世界和参与生活的方式。作为校长,首先要思考的就是价值澄清和价值引领:为什么开发项目学习?项目学习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开发项目学习课程的背景和基础是什么?
海安实小从2012年开始尝试开展项目学习。两任校长徐金贵、周振宇潜心思考,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决定举全校之力开展项目学习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他们自己写文章、做报告,宣传学校开展项目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让全校教师明白,引进项目学习,是为了解决当前学校教育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第一,丰富课程样态,改变课程结构相对单一的格局,在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完善学校课程体系。第二,提高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质量,纠正活动和拓展类课程“重活动、轻学习”的偏向。第三,把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解决分科教学单调、低效,学生兴趣缺乏的问题。第四,重建教育的目标,把培养面向21世纪、具备全球视野的人,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于这样的判断,海安实小在开展项目学习之初,就明确了课程实施的四大目标:一是丰富课程样态,完善课程体系;二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三是提升教师课程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四是改善学校教育生态,扩大课程的区域影响力。
(二)顶层设计:怎么做项目学习
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逻辑之一是行动的逻辑——先做起来。想清楚了,就要立即行动。2012年,海安实小就和国内一批名校一起,引进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项目学习模式,组建小学教育国际联盟,开展项目学习的实践探索。
刚开始,没有顶层设计,完全“摸着石头过河”,进行点班式的实验:组织一批对课程改革有兴趣的教师,尝试开展“桥”项目学习。这个项目学习取得了令人激动的成果。2013年在重庆巴蜀小学举办的小学教育国际联盟研讨活动中,设置了“桥”项目学习的成果展示环节,时任副校长周振宇在大会上进行了经验分享。从重庆回来后,学校还面向全县举办了项目学习的专题研讨会。当年参加项目学习的各科教师也在各类教育报刊上发表了一批论文。
试点的成功,点燃了教师们开展项目学习的热情。从2013年起,项目学习就成为全校性的课程改革项目:以年级部为单位,每学期做一个项目,周期为1—2个月。
是时候进行全校性项目学习课程顶层设计了。顶层设计,设计的是实践框架,即如何做项目学习。学校召开座谈会,逐个年级组织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商讨,确定项目学习的选题:一年级学生刚进校,第一次接触项目学习,要通过简单的项目任务,把他们引入项目学习中来,体会项目学习与身边事物的联系,感受项目学习的趣味,于是确定了“认识校园”“参观校史馆”“绘制家校步行图”“蚕”“鱼”等项目选题;三年级学生要经历第一个整十岁的生日,一定要组织一次以“十岁”为主题的项目学习;五年级学生逐渐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确立“桥”“飞行物”“垃圾与环保”等项目选题;六年级学生即将畢业,回望六年的小学生活,开展一个以“毕业季”为主题的项目学习会很有意义。
2017年,校长周振宇亲自操刀,编制《项目学习课程实施纲要》,从课程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步骤几个方面对项目学习课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至此,项目学习的顶层设计有了完整而清晰的结构。学校以学期为单位开发主题项目学习课程,逐步形成了以“童年的记忆”为主题的12个主题项目学习活动系列(详见下页表1)。(三)理论建构:项目学习是什么
弄清楚项目学习的概念、特征和实施规程,就能建立起一套评判标准,这不仅有利于组织者和学习者对照、反思,更有利于改进和优化项目学习实践。这样的理论建构,需要做大量的文献和实践的对照研究。近年来,在校长的带领下,全体教师认真研读国内外关于项目学习的文献,阅读、比较了坎贝尔的学习中心、阿姆斯特朗的活动中心、拉泽尔的全年课程计划、伯曼和卡茨等人设计的项目学习,追踪巴克教育研究所汤姆·玛卡姆和上海教科院夏雪梅团队在项目学习上的最新研究成果,组织阅读了《项目设计及辅导指南》《项目化学习设计》《美国中小学STEM教育研究》等专著,准确把握国内外项目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现状和动态。
在阅读比较中,我们逐步建构起具有海安实小特色的项目学习概念框架。比如,对项目学习进行了界定:项目学习就是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自主建构式学习为方式,实现超越学科、分工合作、展示交流的周期性学习活动。这个定义既关注了项目学习的基本内涵,又关注了项目学习的实施流程——问题解决是起点,自主建构学习是过程,展示交流是成果。同时,明确了项目学习的特征:一是团队式学习,在团队中学会合作与学习并逐步确立对话、宽容的处事价值和技巧;二是个性化学习,需要个体面对问题做出抉择并做好承担责任的准备;三是联系性学习,建立完整的生活和知识图景,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图谱;四是创造性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项目学习中的问题大多不是良构问题,需要学生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进行辨析、比较、判断、尝试、修正,形成解释,提出解决方案。
二、中层管理者课程能力:课程规划、项目实施、案例开发
作为项目学习的引导者和实践管理团队,学校中层管理者的课程能力主要体现在课程规划、项目实施、案例开发几个方面。在海安实小,项目学习课程的具体管理和实施,是以年级部管理团队为主体的。
(一)课程规划
课程规划,包括选题论证和方案设计两大任务。选题论证一般在学期初进行,有时候为了前置学习和资源准备,甚至把选题论证前移到上一学期末进行。选题要充分考虑社区资源、本土文化,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开发新的项目学习方案,二是沿革已有的项目学习方案。沿革已有的项目学习方案,有一个原则,即必须进行迭代。要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有新的创意和新的生长点。这需要在学校组织的课程评审会议上向专家汇报,接受专家的质询。
需要说明的是,项目学习的主题是课程名称,是一组项目学习活动的方向和集合。年级部管理团队根据主题,制订项目学习实施方案,制作和发布项目导引文件,设计项目小组分工表、学习记录表和评价量规。
(二)项目实施
项目学习方案的落实和推进要通过一定的机制来落实。在项目学习启动之前,一般要召开两个会议:一是管理团队例会,根据项目学习的内容进行分工,管理团队成员分别牵头负责一块;二是全体项目教师会议,由项目主持人讲解项目学习方案,发布任务清单,组织教师讨论、修订和完善方案。
为了确保项目学习的质量,我们对项目学习建立了规范的实施步骤和操作程序,包括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项目导入;第二阶段,发布导引文件和评价量表;第三阶段,开展项目研究;第四阶段,项目学习成果制作与展示、评价;第五阶段,总结与反思。
项目学习启动之后,我们不定期召开两个会议:一是阶段总结会,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教师汇报交流项目学习开展情况,特别是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商量解决方案;二是重大项目活动开展之前的筹备会,比如项目成果展示汇报之前,一定要仔细审查项目成果的质量,精心设计项目成果的展示形式,以确保项目学习成果展示会的成功举办。
(三)案例开发
案例是项目学习的素材性资源,每开发和实施一个学习项目,学习活动结束都要进行案例的收集整理、打磨和二度开发,并将其作为新一轮项目学习活动实施的课程资源。
自2013年開始系统地开展项目学习,到2019年,六年级的学生正好经历了一轮完整的项目学习。他们在6年中体验了12个项目学习的全过程。2019年,学校组织项目学习团队整理曾经做过的20多个项目学习案例,并将其初步分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大类。其中,“人与自然”类,包括“设计桥名片”“走进叶子王国”“鱼”“蚕”“蔬香清馨童年”“茶韵悠悠”“风筝”“飞行器”“垃圾与环保”“神奇的帽子”等;“人与社会”类,包括“我们的节日·中秋”“印象端午”“文化重阳”“中华文化我们的骄傲”“走进民族文化”“大美海安”“走进海安非遗”“冬日”“我们与金砖相约”“文化寻根”“新年狂欢节”等;“人与自我”类,包括“走过十岁”“我是小小兵”“走进父母的童年”“我的毕业季”“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等。通过一轮又一轮打磨,项目学习案例不断迭代,项目学习课程逐渐优化。
三、教师课程能力:项目管理、学习支持、课程评价
作为项目学习的实施者和指导者,教师的课程能力主要体现在项目管理、学习支持、课程评价等方面。
(一)项目管理
年级部管理团队制订项目学习课程的整体实施方案,但是具体到每个班级,要根据这一方案,指导学生选择项目学习内容,根据项目进行分组,设计学习过程,实施前置学习,整合学习资源,开展项目学习。主题统领式的项目学习,只是大致确定了学生的研究和实践方向,但是具体到每一个项目小组,还会选择一个更加具体、细化的项目开展深度学习。比如五年级的“桥”项目。“桥”是项目主题,是课程名称,在这一主题之下,有“制作桥名片”“制作桥模型”“桥的承重比赛”“桥字的来历与演变”“桥文化探源”等项目学习活动,可谓丰富多彩。
在项目管理中,教师重点要做好以下四件事:一是项目介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二是培训项目团队,帮助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和学习团队合作技巧;三是跟踪进度,掌握团队成员的项目学习的投入程度和学习质量;四是指导团队成员设计并完成项目成果,协助学生做好项目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活动。
(二)学习支持
项目学习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它需要将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完美地镶嵌在项目学习过程当中,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复杂的项目构成、开放的项目环境,整合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复杂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
在项目学习中,学科知识的边界是既清晰又模糊的。清晰体现在开展知识教学的教师明白所需的知识和核心概念属于哪个学科,它在本学科中的位置,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展知识教学,如何把知识、概念与眼下的项目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模糊体现在项目学习中的知识学习,不是简单的分科学习,而是融于项目任务和问题情境。
比如,五年级“制作桥的名片”的项目学习。为了绘制“三角桥”的结构图,学生需要实地测量桥的各项数据,并通过绘图的方法将其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如何测量、记录、整理数据以及如何绘制桥的平面结构图等困难。测量和数据处理属于数学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绘图涉及工程学和美术等方面的知识。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知识教学。先是由一名数学教师进行测量与数据处理教学,然后根据“如何通过线条和几何图形再现桥的结构”这一驱动问题,由一名美术教师配合数学教师开展工程绘图教学。
学生在做项目时遇到问题,自然要寻求解决办法,这无形中就进入了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学习本身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目标,而是完成项目学习任务所需掌握的工具和支架。这样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学科知识学习,而是源于学生的内在需要。
(三)课程评价
项目学习的评价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深度,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在项目学习中个人的贡献度;二是项目作品的质量和展示效果;三是在项目学习中核心知识学习的达成度和核心素养提升的成长值。
拓展类、综合性的课程被广为诟病的一个原因,就是这类课程的学习效率“捉摸不定”。然而,我们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项目学习其实是可以对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有效教学的。为了提高项目学习的质量,我们在规划项目学习方案的时候,组织教师团队认真梳理国家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提出的知识和能力點,有机地整合到项目学习中,形成项目学习的学科目标框架。比如,一年级以“蚕”为主题的项目学习,涉及科学、美术、语文、音乐、体育、综合与实践等课程领域,其学科目标框架见下页表2。
学科目标框架主要是检验项目学习中核心知识学习的达成度和核心素养提升的成长值。除了学科目标框架,我们还设计了项目学习评价量规、作品评价表等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贡献度,以及项目作品的质量等进行评价和检验。
同时,项目学习课程评价还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主体,包括项目学习团队成员、项目导师和项目成果使用者、评鉴者。项目团队之间进行自评和互评,项目导师根据平时观察到的学生参与情况,对每个团队成员做出恰当的评价。这个项目导师,不仅指教师,也包括真实地提供项目支持的家长和社区专业人士。项目成果的展示会,邀请部分专家和相关人员参与,根据项目作品的质量和展示的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将以上各项评价,以一定的权重纳入项目成员的综合评价之中。
海安实小在项目学习课程建设上的努力,是众多基层学校探索的一个小小缩影。夏雪梅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融通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一文中,曾经提出这样的问题:“一线教师有能力开发这样的项目化学习吗?”这个问题很尖锐。其实,不仅专家们在观察、思考,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也在不断地自我反问和尝试解答这个问题。项目学习课程能力建设,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方健华.从教学能力到课程能力:基于新课程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3).
[3] 周振宇.海安县实验小学主题项目学习课程实施纲要[J].教育,2017(52).
[4] 周振宇.项目学习,让学习自然生长[J].人民教育,2016(11).
(夏登高,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