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初步探索
2019-09-10杨秀兰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从热爱学生出发,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从自我示范出发,以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为起点,通过抓“双基”、给工具、教方法、揭规律等,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关键词:低年级 语文教学 自学能力
原文收录于1996年内部发行的《杨秀兰耕耘录》,略有删改。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不要、能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起初,我也犹豫过: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还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到了中、高年级,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才能放手让他们自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话,给我很大启发。他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增长迅速,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只有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教会他们自主学习,才能不断获得更多的知识,适应形势的要求。近两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对这个问题做了初步探索。
一、从热爱学生出发,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必须以建立亲密无间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从教师方面说,必须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满腔热忱去热爱儿童。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经三十年,我常常这样想,党把培养下一代的光荣任务交给我,这是党对我的信任,我应当把全部精力贡献给党的教育事业,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儿童身上。这种“爱”,不应是偏爱,而应当是博爱,爱全体儿童。唯有如此,所培养的学生才不至于只是几个尖子,而是一大批有用的人才;所得到的就不只是“试验田”的高产,而是大面积的丰收。在这种思想的激励驱遣下,我每天到校以后,就经常和学生在一起,教他们读书,指导他们写字,讲故事给他们听,培养他们爱教师、爱语文的感情。在我的爱抚和教育下,孩子们乐于亲近我,向我敞开心扉,什么话都跟我谈;我提出什么要求,他们也能努力地去做,师生关系十分融洽。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师生要互相尊重,尤其重要的是,老师必须首先尊重学生。学生发表意见,我总是认真地听,从来不打断他们的话。对的,随时表扬;不对的,也总是先让他们说完,而后诚恳地指出什么地方不对,使他们心悦诚服。有一次,我教《狼和小羊》一课,范读课文以后,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杨老师,你没有电台选播节目里的阿姨念得好,末了一句你还要念得慢些、低些,因为小羊被狼吃掉了,人们感到惋惜、悲痛。”学生懂得分析、比较、判断了,我怎能不高兴呢?我表扬了提意见的学生,并说:“杨老师没有广播里的阿姨念得好,今后我一定好好向她学习。”我的表扬和自我批评,使学生受到很大的鼓舞和教育。此后,他们都注意收听电台的课文选播节目,都努力地把课文读得更好些,对语文学习有了更大的兴趣。
我认为,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虽不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本身,但它是激发学生的自学积极性的必要前提。
(二)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还必须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为起点
求知欲和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向活动。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对周围现象经常生发兴趣、喜欢问为什么的学生,往往智力发展得比较快,自学能力比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这种内在的积极因素,保持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
对初入学的学生,我认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兴趣,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让他们从感性上了解求知欲有什么用,这样才能使他们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去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让他们从感性懂得“知”的范围,这样才能把精力用在必须“求”的地方。
入学初,我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学习汉语拼音的欲望和兴趣。经过三个星期的训练,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学习了汉语拼音,大家又急切地盼望能识字了。上识字准备课时,我问学生:“今天要识字了,你们高不高兴?”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高兴!”我又问:“你们为什么这样高兴呢?”学生你一言他一语地说开了:“识字能看有趣的书,能看报纸,能写信,能当科学家,能为人民服务。”我肯定了他们的说法,指出:“识字好处这么多,我们一定要学好它。”接着,我在黑板上写了个“术”字,问大家认识不认识。学生眼睛瞪得大大的,没有一个人认识。我就在“术”字上注了“shù”的拼音,几十双小手一下举起来了。我告诉他们,靠拼音能读出字的声音,但识字还要懂得字是怎么写的。“‘术’是由什么笔画组成的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时,学笔画已成为他们的一种动机,大脑皮层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学生此时处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我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术”字是由横、竖、撇、捺、点五个基本笔画组成的。为了帮助他们记忆,我仿照基本笔画的形状,画成图画,编成顺口溜:“一横像扁担,一竖像毛笔,一撇像竹叶,一捺像小刀,一点像瓜子。”学生看着一幅幅彩色的图画,念着顺口溜,在浓郁的情趣中,对基本笔画留下了清晰、深刻的印象。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始终处于强烈的状态,从而为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内因,靠学生自己。但也绝不能忽视外因,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针对学生特点抓“双基”、给工具、教方法、揭规律。
(一)培养自学能力,要抓“双基”、给工具、教方法、揭规律
1.抓“双基”。
抓“双基”,就是抓字词句篇基础知识的教学,抓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低年級从拼音到看图识字,到看图学词、学句,再到学习简短的课文,词的训练十分重要。低年级必须围绕词和句这个重点,加强读和说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为自学打好基础。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在识字教学时,解决了音、形以后,就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字的含义,初步建立起词的概念,有时适当地补充一些词语,并把词语放在句子里让学生加深理解,培养他们运用词语造句的能力。课堂上,常常可以听到学生的请求:“杨老师,我可以用××这个词造句吗?”得到老师许可时,他们就十分自信地把句子讲出来给大家听。
低年级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易于理解接受。运用直观是抓好“双基”教学的有效手段。比如,我讲“菊花”这个词,在让学生观察百日红、火黄、淡黄、紫红等颜色中,获得菊花有各种不同颜色的知识,然后问:“菊花的颜色那么多,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这多种颜色呢?”这样,我补充教了“五颜六色”这个词语。我又让学生观察这些菊花的形状,有大的、有小的,有挺立的、有下垂的,花瓣有的像针,有的像瓢……学生从中获得了菊花有各种姿态的知识,就又补充教了“千姿百态”这个词语来概括这多种姿态。学生在兴趣和情感的支配下,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这些词语。最后,我让學生把“菊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说:“公园里的菊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真是美极了。”
我的学生都有一个小本子,他们把自己认为需要的词语抄在本子上,并管它叫“词语小仓库”。随着词语的逐步丰富,他们阅读、写话的能力也得以逐步提高。
2.给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有了兴趣,二有了积累,再交给自学的工具,学生便如鱼得水了。首先,我让学生准确而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作为读准字音的工具;同时又教给他们一定数量的偏旁部首和独体字,作为识别字形的工具。其次,指导学生学会按音序查字典的方法,作为了解字义的工具。我教学生学一般的生字,音、形、义都由学生自己去解决。他们通过自学讨论,记忆牢固,理解深刻,运用恰当。
3.教方法。
教识字时,我让学生牢记这样一句话:“拼拼音节读准音,看清结构认清形,联成词语想想义,一笔一画记在心。”比如教“纸”字,先注上“zhǐ”的拼音,让学生读准翘舌音;分析字形时,让学生了解是左右结构,左边是“纟”,右边是“氏”。学生写字时往往会在“氏”下面加一点,我就告诉他们:“我们写字的纸上不能有一个小黑点,有了一点,纸就脏了,字也就错了。”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也了解了字义。而且,学生从中受到了启发,也想出了许多记字的方法。如学“肯”字,一个学生说:“我用谜语记住‘肯’——正月没有初一。”学“干”字,一个学生说:“‘士’字翻了个跟头。”学“坐”字,一个学生说:“ ‘坐’字真有意思,好像两个人并排坐在土上。”
在讲读课文中,怎样指导学生看图,怎样指导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怎样指导学生归纳段意,都有一个方法问题。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独立地进行阅读。
我还指导学生学习在书上做记号的方法:好的词语下面画圆圈,好的句子下面画横线,段落与段落之间画斜线,这样边读边画,实际上就是开动脑筋理解课文的过程。这个方法学会了,自学能力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4.揭规律。
知识有它自己的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低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掌握识字的规律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我在教学识字时,让学生在自己拼音、辨形、解义的过程中,联系已经学过的字词进行分析比较、归类、概括,从而掌握汉字的一些特点和一般规律。汉字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多种造字法,其中以形声字最多。我主要让学生掌握形声字的特点。形声字的组成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最多的一种是左形右声,因此就可以以两个“最多”来带动其他。例如讲“松”“柏”“枫”表树木一类的字,我先让学生读准字音,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左边都是木字旁;不同点,右边是“公”“白”“风”。学生再辨认木字旁跟意义有什么关系,右边的字跟读音有什么关系。这样,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规律就揭示出来了。掌握了这一规律就可辨认其他的一些字。
有些课文并列写几件事,往往先总写、后分写,或者先分写、后总写。我在教《蔬菜》时,揭示了这类课文句式上的规律。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讲鱼、黄牛、燕子小尾巴的功能时,我就要求学生先总说、后分说或先分说、后总说。学生能有条理地讲出:“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鱼的尾巴能拨水,黄牛的尾巴能赶蝇子,燕子的尾巴能掌握方向。”或者:“鱼的尾巴能拔水,黄牛的尾巴能赶蝇子,燕子的尾巴能掌握方向,它们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
(二)自学能力是包括观察、阅读、思维、表达、想象能力的综合体
培养自学能力还应培养观察、阅读、思维、表达、想象这几方面的能力。这几方面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而且观察能力的发展是阅读、思维、表达、想象等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在讲读课文中注重从观察入手,抓这几方面的综合训练。
例如,教《小白兔和小灰兔》最后一段,我指导学生观察第四幅图,要他们说出:图上画的小白兔和小灰兔到哪里去?去干什么?一个学生说:“小白兔挑了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去,小灰兔吃光了白菜,拿一辆车子想再向老山羊要白菜。”另一个学生说:“小灰兔不是拿了一辆车子。车子不好拿,要说推了一辆车子。”还有一个学生说:“‘推’是车子在前、人在后,现在小灰兔在前面,不能说‘推’要说‘拉’。”从“拿”到“推”再到“拉”,反映了学生看图的不断深入,用词表达意思的逐步准确。我又要求学生进一步看小灰兔的神情。一个学生说:“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羞得满脸通红,连耳朵根都红了。”还有个学生说:“小灰兔难为情地低下了头,连耳朵也垂下来了。”最后,我进一步启发他们:“小灰兔认识到了错误,回家以后会怎么样呢?”学生议论开了。有的说:“小灰兔回到家拜小白兔为师,跟小白兔学种菜。”有的说:“小灰兔学会了劳动的本领,有吃不完的白菜,多高兴啊!”有的说:“小灰兔有吃不完的菜,也拉了一车菜送到老山羊家里去。”通过观察、思维、想象,学生有很多话要说。当讨论喜欢谁时,他们说:“小白兔可爱,它热爱劳动,把家中的白菜送给老山羊。”“小灰兔开始虽不爱劳动,但在小白兔教育下,它低下了头,垂着耳朵,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跟小白兔学种菜,它也可爱。”这样,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图意,而且懂得怎样从具体的形象中去开展合理的想象、推理,在观察的同时进行了思维与表达的训练。
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提高,现在我班学生已能写250字左右的短文了。其中,有个学生对爸爸、妈妈的包办代替表示了不满,写了一篇题为《我已经长大了》的短文:每天早晨,妈妈总是把我抱下床,帮我穿衣服、袜子,把我当作布娃娃。有几次,我对妈妈说:“我已经长大了,这些是我自己的事,应该让我自己做。”可妈妈总说:“你还小,你还小呢!”
爸爸呢,也一样,什么事也不让我做,比如,整理书包、铅笔盒呀,整理书架呀,都不让我做。我对爸爸说:“我已经长大了,这些事我什么时候才能做?”爸爸也说:“你还小,你还小呢!长大了再做吧!”我又说:“难道长到你这么大了才能做吗?告诉你,儿歌里说:从小爱劳动,长大当英雄,从小做懒虫,长大当狗熊。”我这么一说,把爸爸说哑了口,但他还是不愿意让我做事,说:“有时间去看看书。”
我要大声说:“爸爸,妈妈,让我做点自己的事吧!我已经长大了!”三、从自我示范出发,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学生的模仿性很强,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他们难忘的印象,并且会不自觉地仿效。在他们眼中,老师是什么都懂的“博士”,他们都爱跟老师学。话怎样说,他们就学着说;字怎样写,他们就学着写。因此,老师的行为示范对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
尽管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无所不知的,但事实绝非如此。有时,学生的提问老师也答不出,怎么办?一次,教《小蝌蚪找妈妈》,在讲读过程中,一个学生忽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青蛙有没有耳朵?”这个问题与课文并没有什么关系,在备课时我压根儿没想过,真把我问得张口结舌。我随即意识到,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绝不能有科学性的错误,懂就懂,不懂就不懂,绝不能不懂装懂。我坦率地说:“你们把老师问住了,大家课后动脑筋去找答案。老师找,你们也找。”学生听了很高兴,课后从许多书中去找答案。第二天上课时,我首先告诉他们:“杨老师通过自学找到了答案。”话音刚落,大家举手要求发言,一个学生还在纸上画了一只青蛙,用箭头注明耳朵的位置。他说:“青蛙有耳朵,长在眼睛旁边,是个小洞,有耳膜,没有耳壳,因此人们以为青蛙没有耳朵。”另一个学生还补充讲了青蛙的眼睛为什么凸出来,他说:“青蛙没有颈项,眼睛凸出来,视力范围大了,有180°,要比人的视力范围大三倍。”看到学生通过自学解决问题,我由衷地感到高兴,随即表扬了他们。老師的表扬,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自学习惯的形成,除了课上老师的循循善诱以外,还必须启发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阅读。我经常阅读一些儿童刊物,学习儿童语言,课堂上有意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资料,并告诉他们这些资料是从什么书上看来的,以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习惯。《数星星的孩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它们之间的位置是不变的,我们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还给起了名字。”我在备课时,阅读了有关资料,在讲到这一内容时做了必要的补充。我就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先把天空中的星星分成88个星座,根据星星分布的位置和形状分别起了名字,有天鹅星座、天鹰星座、大熊星座、小熊星座,等等,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7颗星,北极星是小熊星座里最亮的一颗星。我告诉他们,老师讲的这些知识都是从一些书中看来的,只要课外多看些书,也能像老师一样懂得许多知识。许多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纷纷开始找书看。有一个学生阅读了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第二天到校就津津有味地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在课上,我还经常注意学生的发言,一发现讲了课文以外的内容,就问他们是在什么地方学来的,并及时进行表扬。这对其他学生加强课外阅读也是一个促进。一次讲“松鼠”这个词,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他说:“我在一本书里看到一个内容,是讲松鼠尾巴的作用。松鼠的大尾巴用处可大啦,它在松树上跳来跳去,靠尾巴来保持平衡,睡觉时又拿它当被子盖在身上。”他讲的内容可真把大家吸引住了。从许多学生投向他的羡慕的目光中可以看出,大家也希望像他那样,从课外阅读中扩大知识面,吸取丰富营养。我还指出,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也能学到很多知识。
就这样,课外阅读自然成了学生的迫切愿望。他们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越多,阅读的兴趣也就越浓。现在,他们都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读的范围相当广泛,除儿童图书、报刊外,还读《十万个为什么》《仿生学》《趣味动物学》等科普书籍,有的甚至还读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据不完全统计,读得最多的几个学生已读了近百本少年儿童读物。实践证明,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但是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