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路径分析

2019-09-10赵栋昌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

赵栋昌

摘 要: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其中所蕴含的育人内涵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文化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采用问卷调查和访问法,就贵州大学在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大学在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体认知良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积极的态度,年级、专业与传统文化认知程度存在高度的关联性。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内生动力;应不断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牌,丰富传承载体,营造良好氛围。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认知;创新实践;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6-0094-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6.014

Analysis of the Route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O Dongchang

(College of Forestry,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sou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s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by combining some theories from cultureology and pedagogy and through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makes an investigation of Guizhou University students’ cognition of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Guizhou University students generally have good cognition of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ak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re is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gree of cogn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tudents’ grade and major. Wh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grat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y should focus 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cultivate the students “cultural self-awareness”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other endogenous impetus and continuously build an excellent brand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so as to enrich inheritance media and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Key words: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university students; cognition; innovative practice; ideological edu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通过长期实践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育人内涵,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鉴于此,本文采用文化学、社会统计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借用问卷调查对贵州大学本科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认知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贵州大学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经验与做法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以期为具有相同教育管理背景的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与“三全育人”模式的有机融合提供一定参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梦想的基石,是建构华人文化自信的基本保障,是涵养华人基本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是新时代发展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3]2017年中央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4]由此可见,党中央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求。

2.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有利于发挥“三全育人”合力

目前,各高校正大力推进实施“三全育人”模式,大都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等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可以说,如果思想认识不到位,将会导致“三全育人”的合力作用受到一定影响,而要形成这种合力,就必须寻求一种媒介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等有机结合或粘合在一起,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充当了粘合剂的作用。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核心精神内涵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这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通过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必将促进“三全育人”合力作用的发挥。

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融入,必须在弄清楚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基础上采取措施,才可取得良好效果。因此,课题组编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状况调查问卷》,对贵州大学在校生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尽量涵盖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3份,有效率为94.13%。经统计,样本特征(性别、专业、年级)均呈现正态分布,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抽样样本可以真实反映整体情况。

1.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体认知良好

调查结果显示,7859%的学生表示“有一定了解”传统文化,1311%的學生表示“很了解”, “完全不了解”的同学占830%。由此可知,贵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认知情况相对较好。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度调查中,最感兴趣的是“传统节日”类,占比为5745%;最低的是“传统乐器”类,占比为676%;对“传统建筑”“传统服装”“儒道文化”等的兴趣度处于中间位置。详见图1。可见,大学生对以“物质文化类”表现形式所呈现的传统文化兴趣较高。

关于“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 58.57%的同学“通过阅读书籍获得”, 3564%的同学“通过学校课程选修获得”,“通过网络途径获得”的比例为3052%。这表明,“阅读”和“课堂”是学生认知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另外,有12.26%的被调查者“通过家庭环境”获得,这主要是受到文化特性中的“儒化”作用影响。

2.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积极态度

据统计,90.17%的被调查者表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对自己有用,86.99%的被调查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持积极态度,认为优秀传统文化会得到更好发展,这也反映出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统计结果显示,88.63%的大学生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对弘扬传统文化持支持态度”,11.37%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对弘扬传统文化持淡漠态度”。

3.大学生个体特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存在显著差异

借用SPSS 21.0,通过皮尔逊卡方检验分析可知(见表1),交叉表卡方检验表的期望值频数总和值为753,sig值小于0.05,因而拒绝原假设。换言之,“年级”与“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一年级本科生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了解”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大四,大三、大二年级最低,呈现“两头强中间弱”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贵州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借助“阳明大讲堂”“青马学社”等平台,对阳明学院大一年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大四年级的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的需要,更加关注与学习各种社会人文热点与传统文化知识等。专业Pearson Chi-Square(皮尔逊卡方值)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因而拒绝原假设,专业与传统文化认知程度存在高度的关联性,具有显著性差异。从具体分析看,文科类占比最高,次之农科类,理工类占比最低。性别的Pearson Chi-Square的显著性(sig)水平值为0.482,可知性别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存在关联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贵州大学本科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良好。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贵州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1.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

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学校倡导学生根据“文理交叉推行”的原则,选修《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精读》《中国古典美学》等介绍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课程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論认知;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儒家礼仪、国学传习等实践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刻浸润学生心灵。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拓宽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也培养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

2.加强研究学习,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学校以立足贵州、服务贵州为宗旨,通过创办《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丛刊》等刊物,加强对贵州地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不断丰富与完善地方历史文献资料建设。通过不断挖掘、研究优秀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凸显了学校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弘扬本土特色文化的作用,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3.丰富传承载体,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学校整合各部门资源,由宣传部、校团委、学生处、资助管理中心等部门、单位牵头,推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充分重视校园社团组织对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作用。目前,学校有传统文化促进会、麟山诗社、中华传统武术协会等二十多个传统文化类社团,在弘扬国学文化、书画、诗词、民族服饰文化等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尊重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4.打造阳明学院通识教育品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日常思政建设

阳明学院是贵州大学适应高等教育向通识教育加专业教育转型需求而创建的。学院自成立以来,积极构建融合价值塑造,注重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阳明文化来加强对大一新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培养。首先,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将《阳明学概论》《王阳明及其“传习录”导读》《王阳明与贵州文化》等课程列为内在核心和独特标识课程加以重点建设。通过通识课程教学,不断将阳明思想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的教育理念传输给学生,不仅创新了本科生课堂教学内容、方法,还促进了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学习,很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三全育人”模式中,起到了良好效果;其次,阳明学院充分利用“阳明大讲堂”平台,以“传统文化精髓再学习”为口号,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道德讲堂、“立德修身,守正笃实”道德模范宣讲等活动,并将这些活动与学生的日常学生事务管理结合起来,从而使传统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得到显著发挥,所形成的“阳明品牌”效应不断增强[5]。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育人” [6]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对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从而使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有了良好的平台。

四、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建议

目前,全国高校都在大力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贵州大学作为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试点单位,正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三全育人”体系。在此,笔者对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学校思政教师作为传授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作用: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做到与专业理论知识的融合,不断提升其传统文化理论水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理、工、农、人文等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不断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度。

第二,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力量,应充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工作中的作用,尤其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学院品牌活动、学生谈心谈话等思政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如民族饮食、服饰)、非物质文化(如民族节庆文化)和精神文化(如“儒家”“道家”“阳明”文化)等与大学生“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自觉做到“知行合一”。

第三,在“文化建设活动”的推进过程中,学校应充分考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门类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文体活动”,注重文化品牌活动的打造。

第四,加大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三全育人”的宣传力度,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育人者之心。“三全育人”的关键是“育人”。因此,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三全育人”理念的宣传,让“育人者”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来“育己”和“育人”。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三全育人”体系之中,形成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合力,充分构建学生、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凤亮,杨辉.发挥文化力量做改革开放的开拓者[EB/OL]. (2019-01-04)[ 2019-07-04].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104/c40531-30503010.html.

[2] 孙刚成,贺列列,雷伟.习近平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观解读[J]. 教育文化论坛,2018(6):1-6.

[3]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EB/OL]. (2014-02-26)[2019-07-04].http://cpc.people.com.cn/n/2014/0226/c64094-24464564.html.

[4]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2017-01-25)[2019-07-04].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5] 张寒松. 大学通识教育及贵州大学的实践[J]. 教育文化论坛,2016(6):44-50.

[6] 赵瑞华,孔君英.论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理论学刊,2011(7):186-188.

(责任编辑:杨 波)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