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多元目标与多彩语文”

2019-09-10李芳

家长·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语文学科工具性

摘要:语文是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培养孩子的语文学习能力,应该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性。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写字习惯、阅读和写作习惯等,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科;工具性;目标多元性

语文是工具学科,鉴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体现学科特点,从多元目标出发,体现多彩语文的魅力,切实提高学生素质。要做到这些,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制定“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目標

目标引领高度,习惯决定成果。掌握语言这个工具,离不开学生的听、说、读、写,要培养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就要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目标。例如,要坚持做到说话时用普通话的习惯、写字时把字体写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培养读书时思考的习惯。能从文章中体会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培养务实的人生态度,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学科的素养教育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

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例如一二年级注重字词句段的学习,在学习生字时,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学习形近字、形声字时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用熟悉的偏旁与熟悉的构字部件认识生字,并在此基础上组词,说句子,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摘录精彩段落,写读书笔记,以自己的视角和生活经验,评析文章现象。利用阅读课自习等,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谈自己的读书体会,提高阅读兴趣,拓宽学视野,丰富语言文字。定期举行读书交流课,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良好课外阅读”的习惯

首先要求学生阅读的材料要杂、要广,只要是好文章,就要耐住性子读。其次要求学生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对多数文章观其大略,做到读后有印象就可以了,对经典文章要精读,诸如文章中材料的取舍、线索、中心思想、布局谋篇、描写刻画手法、事件折射的时代意义、人物的性格特点等,多加玩味体会,并设法迁移嫁接到自己的作文中。三是记录故事梗概、人物事迹,抄写精彩片段、词句,并能背诵,活学活用,提高文学品味。

四、凸显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习惯

文学即人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例如,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感受周恩来总理从小立志报国的情怀。

五、凸显美育功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和丰富情感”的习惯

文学与美如影随形,语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和学生一道去挖掘教材里的美,从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一份虔诚,一份由衷的热爱,进而做美的践行者。如语文课本中人选的许多课文是描写自然景观的,这些课文描写的景物美,语言也美。如学习《匆匆》一文,作者在感叹时光流逝无力挽留的感怀里,其实是在呼吁人们珍惜时间,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但从“写什么”“怎么写”等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做”方面获得启迪。

六、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的学习,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它肩负着基础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

(责编 吴娟)

参考文献:

[1]张舒.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华夏教师,2017(20)·

作者简介:李芳(1968.08-)女,汉族,山东省沂源县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目标的多样性。

猜你喜欢

语文学科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向量的巧用
语文学科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手段
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
论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呼唤语文教学的回归
中职语文工具性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