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创新教学方式的思考
2019-09-10林秀君
林秀君
摘 要:为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需要探究出一种适合教师践行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自主探讨、开拓思维等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索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同样的表现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成为会学习、善思考、敢质疑、能创新的二十一世纪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教学方式;情境教学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那么怎样把新课程理念转变成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把学生的学习行为转化成自觉的学习活动?怎样让数学课堂更具有活力?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采集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教授“角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数学资源,找一找校园中、教室里的实物角,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其实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活跃。在教完了“2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笔者将学生平时喜欢玩的扑克牌游戏融入学习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钓白鱼的游戏”。用游戏的形式来做练习,既有趣,也做到了寓教于乐,训练了学生的“凑十”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策略,有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只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才能主动探索,进而获取知识。在创设情境时,笔者力求贯彻以下几个原则:(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2)创设使学生感兴趣的情境;(3)创设服务于教学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创设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索中,笔者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1. 创设信息情境。教师提供给学生具有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让学生通过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最后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例如:在教授“元、角、分的认识”之后,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小小售货员。模拟新学期开学时各个文具店热闹的场景,让学生当售货员、顾客。同时发给每个学生一定的虚拟钱币,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安排购买的文具。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实际学习的需要,进行筹算与安排。该活动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与实用性。
2. 创设探索情境。笔者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指导练习、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要素,创设开放的探索情境,让学生在自由探索中学会创新。例如:在教授“两步应用题”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妈妈买来了18个苹果,小明吃了3个,还剩几个?这是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解答的题目。学生解答之后,笔者添加了另外一个条件:爸爸又买来了8个。这时应用题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解题的思路也变得稍微复杂些,该怎么办呢?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类推,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自由地交流,充分发挥出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探索出更多的解题方法。
3. 创设猜想情境。猜想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它以直觉思维为主,对创造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提出质疑、不怕出错,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膽猜想,以“猜想——验证——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验证猜想”为主线,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在教授“毫米、分米的认识”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笔者向学生出示一枚一分的硬币,让学生估计一下这枚硬币的厚度大约是多少。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这个时候学生遇到了困难:硬币的厚度才那么一点点,不能用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该怎么办?这样学生就产生迫切的求知愿望,进而促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点燃他们心中探索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创造的兴趣。
4. 创设求异情境。提供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问: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你还有别的解法吗?让学生多开动脑筋想一想。
三、小组合作,主动探索
小组合作学习能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智力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为了落实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教师应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把握合作的契机
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笔者合理地选择合作的契机,适时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教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笔者给学生准备了许多图形卡片请学生统计出各种图形卡片的数量。学生单独统计时,需要边分边计,很费时间,而且缺乏趣味性。像这样的学习就最适合在小组中完成,学生有的分类、有的记录、有的统计……小组合作迅速地完成了教师交给的任务。学生在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教师只有把握住学生需要合作的时机,才能让学生产生与其他人合作的心理需求和积极性,这样每个学生才能主动、认真地承担任务,使合作学习有效开展。
(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认真反思的乐趣。例如;在“20以内的加法”的教学时,笔者就为学生提供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情景图,由于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喜欢的运动项目不同,他们提出的问题自然就不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同时解答出来,然后再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在看、想、说。该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趣味性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与伙伴合作的快乐,学生在独立思考、讨论和交流中不断体验成功,在欣赏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中不断增强合作的意识。
四、开拓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教师应该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以旧引新,使他们将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为能动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例如,在教授“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时,笔者提供了一幅动物图,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创编应用题,图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学生对创编应用题产生兴趣。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变得活跃了,就能创编出各种类型的应用题。对于编得比较有特色的题目,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数学学习应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新才能,使其成为会学习、善思考、敢质疑、能创新的二十一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取舍教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数学课堂动起来、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