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缘情而教 情智生长

2019-09-10黄晓莹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19年9期
关键词:情智白杨树生长

黄晓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个定义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动态性和多样性。中学语文教学要从过去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和以做题为主要手段的知识教学转为开展语言构建与运用的语文学习活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坚定文化自信,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正如苏轼在《题西林壁》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位有专业追求的语文老师对教育的主张各不相同,因而呈现的语文课堂也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需要因苗施肥,精耕细作,要让每颗种子向下生根,向上拔节生长。“教育即生长。”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如是说。观摩丁之境老师的语文课,会感觉他是一位缘情而教的智慧型教师,他的课堂是情智生长的生态课堂。

一、遣物兴情,造境而生

丁老师班上的学生能说会道,也特别能写,他常常在班上转交杂志社寄给学生的稿费。原以为丁老师所教的学生必定是天生喜欢语文,都是天才型的学生,然而并非如此。以2017届学生为例,丁老师班上有不少数学尖子,有男生在新生报到那天直言:“我最讨厌的科目是语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起点’出发,去寻找课堂的最佳生长点”“让学生喜欢语文,方能事半功倍”,丁老师把自己当作种子,把姓名当作种子,把校园的一草一木当作种子,毫不吝啬地与学生交流感情,为学生提供生长的各种条件,带领学生进入不一样的语文之境。

正所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七年级新生的入门课,丁老师用了三节语文语文课与学生“聊天”。笔者粗略地梳理了入门课聊的内容:语文是什么(为何要学语文、如何学好初中语文),语文真的有意思(表达的雅与俗,汉字之趣、阅读之趣、写作之趣),给我的名字取个字(普及古人“名”和“字”的相关知识,猜猜“丁之境”这三个字的含义、让学生给自己取字并以此作为日后的课前三分钟的说话内容)。

这三节入门课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以轻松愉悦的“聊天”形式拉近了师生距离,这样的入门课涵盖了语文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及身边的语文等内容,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感受初中语文,开启初中语文的学习之旅,进入语文的生长之境。

如在聊“表达的雅与俗”这一话题,丁老师先向学生展示了朋友圈的“网红”语句:“别睡,起来嗨。”“想死你了。”“我们不合适。”“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些语句引来学生拍手大笑,而当屏幕显示:“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看完这样雅致表达的句子,学生渐渐停止大笑,端正坐姿,不禁跟随丁老师的男中音一遍又一遍地念起这些美好的古诗。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接着,丁老师又与学生聊“敬惜字纸”,聊“以谦卑之心,做一字之徒”。传授有物,师者有情,追根溯源,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文”味的,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德情兼备、情智生长的。

二、智随情兴,生长妙境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丁老师说:“我即种子。”“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引导者、帮助者。”《周易·系辞上》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丁老师的课往往“在学生的疑惑处、易错处、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思维的模糊处,教材的空白处、矛盾处等寻找课堂的生长点”,生长课堂启动情智、发展情智。

丁老师曾说:“一个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不是把一节课设计的如何完美,而是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喜欢思考。”丁老师的课看起来洒脱、轻松而又不失厚重和深邃,很多时候甚至让人感觉到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要比教师出彩。这大概是因为丁老师在课堂上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上把自己“藏”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退居“次席”地位,成就学生的精彩吧。

丁老师的经典案例《白杨礼赞》很好地体现了自主教学、情智共生的语文生长课堂特质。这节精彩课例的教学环节如下:布置自学任务——围绕“散文是作者用个性化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自己独特思想情感的一种文体”这句话自读课文并记录疑惑之处,梳理记录学生已知和存疑,以学生存疑为生长点深入探讨文章,布置作业——作者笔下的白杨树是写实的吗?

这里有个值得教师学习的教学细节,就是在记录学生每一点的发现之后都会署上发现者的姓名并让学生大声读出,以这种方式表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贡献了智慧的学生。

学生存疑主要有三点:1. 第二段用那么长的篇幅写高原景象,是否有些冗长?2.《白杨礼赞》中有“我”吗?3. 为什么茅盾要将白杨树象征的东西明明白白写出来,而不是让读者自己去体悟?

细品课例不难发现这节课是依据散文的文体特点,注重散文“情”与“意”的深入探究,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学习,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课堂呈良好的生长态势。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说:“散文不尚虚构,但散文的写实也不是‘客观的写实’,而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其所感所思,也极具个人色彩。我們阅读散文,是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在探疑环节,学生始终处于自由、踊跃、高度愉悦的情绪中。当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学习时,丁老师和他们一起合作、相互辉映,支持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的努力解决疑惑,从而实现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的情智完整的语文生长。

笔者展示一段教学实录:

师:黄文熙,你觉得文章哪里一直在重复?

生:一是1、4、6、8段反复出现“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二是第7、8段重复出现“北方的农民”“民族的精神”这些语言。

师:我们先来看1、4、6、8段反复出现的“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大家来读一读: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

师:同学们觉得相似的句式反复出现,会不会让人觉得很烦琐?

生:我觉得不会,我觉得作者是在不断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几句话是文章的抒情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了。

师:发现了抒情线索,很好。这种结构形式,你们在什么作品中经常看到?

生:歌曲中。

师:是的,在歌词中经常可以看到,比如那首《我爱我的祖国》。在文学作品中呢?

生:《诗经》。

师:的确,在《诗经》中也经常看到这种形式,有“一咏三叹”的抒情效果啊。

智慧型的教师善于选择和裁剪文本资源为课堂创设生长点,生长型的教师不唯教参论,重视学生独特的个性阅读体验,“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自主学习,立根于课本,指引学生在文本的语言中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丁之境老师的语文生长课堂扎根母语学习这块肥沃的土地,以己之才点燃学生之才,藏己之才成就学生之彩。

三、厚读人生,阔境而长

存在即学习,学习即存在。丁老师的语文生长课堂并不囿于“一节”语文课,也不拘泥于“一本”语文书,不局限在狭义的“语文”概念里。丁老师的语文生长课堂是连通课本与生活,为学生打开生长空间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向上生长的生态语文课堂。

在丁老师眼里,这一片爬山虎,那两棵异木棉,异国河畔的榆树,故乡的烩面,学校对面的番禺学宫皆是鲜活的教学资源。于是他领着学生同写《绽放的生命》《两棵开花的树》《爬山虎的消失》《山水行迹》《舌尖上的故乡》等一系列主题作文,师生佳作经报刊发表、公众号传播、朋友圈转载获得极大反响。这些开放的、共生共长的任务驱动学习,项目式语文实践活动指导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由课内走向课外,由教材走向生活。这些课程打通生活与文本的连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实现全人教育,让每个生命在这广阔的天地间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基于项目驱动的专题写作教学——“味中之道”》就是这类重构课程、生长语文资源的经典案例。

这个写作课程围绕“美食”开展了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包括“制作家乡美食”“阅读名家名作”“探寻家乡美味”“创作美食散文”。如果说最后一个活动是写作成果展示,那么,前三个活动则是为这项写作而搭建的写作支架。这些支架包括情境活动式支架(“厨神争霸”——制作家乡美食活动)、名家范式支架(阅读《食事》或者《五味》等名家散文作品)、元认知支架(整理美食的文化寓意)、策略支架(教师给写作建议)。

语文老师平时只埋怨写作教学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是“少慢差费”的工作,学生考场作文得分低,却没有反思写作教学情境是否能诱发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是否深化学生的文化认识,是否为学生提供科学有序的写作支架以达成教学目标。

丁老师说以上四个活动还只是语文生长的开始,文章创作出来后还得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进行修改,写后指导课“提炼味之道”、美文展示交流課、师生点评学生再改“美食文”等语文实践活动便水到渠成。

什么样的课堂是理想课堂?笔者认为丁之境老师对语文生长课堂的诠释可谓是答案:“在言语实践中提升学生智慧,在情感体验中丰富学生心灵,在精神涵育中发展学生思想。”这样的课堂,它不仅着眼于学生当下的语言、思维、精神的生长,还为学生未来的生长积蓄能量。这样的语文课堂是生态的,是“为人”的。

猜你喜欢

情智白杨树生长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情智教育下的英语实践探究
美是不断生长的
快速生长剂
“情智英语”教学主张及实现路径
会唱歌的树
构建情智教育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校园里的白杨树
追寻理想的小学数学“情智课堂”
《生长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