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需要“放手”的爱
2019-09-10谢秀英
谢秀英
【摘要】有效教学能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是一线教师一直在探讨的问题。笔者理解的有效教学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位学生开展有效学习,使每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本文从和谐师生关系的营造、灵活的课堂教学的开展、有效布置作业三方面阐述了组织有效教学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师生关系;学生个性;作业布置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经常听公开课、常态课,看到一些教师的公开课课件新颖、热闹,但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却没有任何收获。而常态课上,教师讲,学生听和记,整节课死气沉沉,学生提不起任何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局面,成绩也无法让人满意。如何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成了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很多人提出了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彰显活力的前提
教育家加里指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区别于父子和母女,区别于兄弟姐妹,区别于朋友同事,在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师生之间产生融洽、亲密的情感时,这种积极的情感往往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活动的效果。
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必须学会尊重学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对成绩差的学生漠不关心,不能从语言上歧视学生。对于一些犯错误的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原因,对症下药,多采用鼓励和帮助的方式进行教育。课堂提问要大面积“撒网”,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后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做一个“知心的大朋友”。
有一次,一名所谓的“差生”上课做小动作,笔者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她,而是走到她身边,小声地提醒她,课后及时找她了解情况,这才发现她比较自卑。笔者对她进行了鼓励,后来经常关注她的思想动态,还让她帮笔者做事,并及时地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使她重新建立了自信心。因此她对笔者任教的学科特别感兴趣,上课时也比较活跃,成绩也从原来的个位数变为现在的优秀。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教师的威信。
二、灵活的课堂教学是彰显学生个性的重要过程
1.构建“生活化课堂”,激发学生的活力
思想品德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初中生逐步扩大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建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研究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做教学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做灌输者。教师的课堂要使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例如,在上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五课《在品味情感中成长》这一课时,笔者借助《朗读者》素材,利用名人李亚鹏对女儿的陪伴和关爱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朗读者》从朗读嘉宾的个人成长故事展开,围绕其生活故事及感悟进行朗读。这节课,笔者除了引用李亚鹏的事例外,还让每位学生的家长写一封信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用回信的方式对父母说出最想说的话,并邀请几位家长到课堂上说出对学生的心里话,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情感的回应细细品味情感,让学生有感恩之心,并将其践行到生活中。政治课教学要构建“生活课堂”,这样课堂才会散发出灵性和魅力,才能彰显学生的活力。
2.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个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课堂之所以充满生命力,就是因为笔者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笔者在課堂上基本上都是采用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式、活动体验式教学等方法,它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从“被动的旁观者”转换为“主动的思考者”,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位学生都能彰显自己的个性,享受学习带给自己的快乐。
笔者在上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时讲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时,笔者让学生分两个小组进行辩论,课前让学生进行准备。因为这个问题来自身边的生活,学生取材直接,所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组员分工明确,大家都能把想说的表达出来,这使这节课达到了预想之外的效果。很多问题经过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很容易就记了下来,所以学习起来也会更轻松。
3.质疑产生兴趣,突出学生的个性
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可见,“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笔者在课堂上,对于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提出积极的表扬。多数情况下,笔者会对这类学生进行语言强化,如“不错”“很有想法”“老师还没有想到呢”等,让学生知道笔者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很是赞赏。有时,笔者也会进行动作的强化,如“竖起大拇指”“鼓掌”等。
教师应尽可能地肯定和采纳学生的回答,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对于一些回答得有所偏离的学生不要贸然批评,而要引导学生找到答案。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而不宜越俎代庖,采用追问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没有包袱、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养成,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展现,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有效的作业布置,激发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
“有效的作业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更多地关注的是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问题设计应聚焦学生的生活,结合时事突出重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外作业设计应具有开放性、综合性,需要引导学生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深度对话,激发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
记得在教学《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第二天组织开展辩论,并让其分组调查身边的网络利用情况,使学生自行分工。有的学生本来就喜欢上网,于是笔者让他们去调查网吧中学生上网的持续时间、内容等。他们平时上课很少发言,在那次辩论比赛中,他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体验了生活,也激发了学习兴趣,还让同学对他们产生认同感。
【参考文献】
李娜.基础教育期刊栏目的整合、拓展与创新——以《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为例[J].今传媒(学术版),2017(9):133-134.
李本松,陈美兰.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十个关键词——以《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封面人物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