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学生个性的发展
2016-12-12可秀梅
可秀梅
摘 要:在班级授课制这种集体教学的模式下,教师难免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都在该阶段逐渐形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现在的教育体制不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只会读书的学习机器,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自我个性,想法和创造力的人。本文以数学教学为例,主要探讨了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个性;教学策略;创新;实践
我国传统教育教学的方式有许多弊端,教师教学死板,缺乏可调控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步骤无法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随时改动。传统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教师的讲授,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极少。教师教学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即忽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将每个学生强制性的放在同一学习层次上。小学数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不同于语文知识的固定不变性,数学比较灵活,学习数学需要灵敏的思维和较强的实验探究能力。以便学生在了解某个数学定理之后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实验进行深一步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尤为重要,因为以学生自己的方式探究学习,能够有效地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
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条件。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学生会比较畏惧老师,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位置极度不平等的状态,课堂教学气氛总是十分紧张严肃。学生在如此高压的学习环境中,个性自然不可能顺利发展。因此数学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大”的教学观念,而是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树立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正确观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设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在获得学生不同的答案之后,不要批判任何学生的答案,而是要加以表扬和赞赏,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克服因害怕回答错误就拒绝回答问题的心理。师生平等的课堂为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下,能够勇敢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思路的探究成果,这就使数学教学课堂更加活跃,学习的气氛更加浓烈。因此,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处于主体地位,个性的发展也就无从说起了。
二、因材施教
每个小学生成长的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不一样的性格特征和思维习惯,同样每个学生的认知基础都存在差异。这就出现了有些学生基础好,学习接受能力快,有些学生基础较差,知识接受的速度也较慢,数学问题的反应速度会比较迟钝。或者有些学生喜欢在热闹的环境中学习,有些学生则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有些学生习惯独自思考,而也有学生喜欢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性格的差异导致学生学习风格不同主要体现在,个性张扬外向的学生通常敢于积极提问,遇到难题及时提出,主动地寻求教师或者同学的帮助,而性格内向的学生遇到问题则不敢与教师交流,只能自己默默钻研。这些不同个性体现除了不同学习风格和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学生的这些特征视而不见,教师首先要摸清班上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给予充足的耐心,而基础较好,反应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注重知识的适当调拨,让其充分利用自己的学习优势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教师要采用鼓励教学,在课上给予其眼神和动作的肯定。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教师因材施教解决了固定教学模式和学生差异性之间的矛盾。
三、探究实践教学
最后教师应该将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探究的环节联系在一起。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应该将教学迁移到课外,将课外实践看作教学的一部分。课外的数学实践给了学生较好的动手机会,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各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创新。探究实践教学形式比较自由,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出自己的学习特点。比如在实践方法的选择上,学生可以选择独立探索也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在实践的内容上,学生可以选择证明数学理论,比如轴对称图形旋转一百八十度可以完全重合,也可以发现生活中其他有趣的数学问题,找到问题并解决也是体现个性学习的方法之一。课外实践依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带队,保证学生实践大致正确的方向。
四、结语
除了上述发展学生个性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在课堂练习,课后评价两个环节中发展学生的个性。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他们较为基础的数学练习,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教师要掌握正确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评价要以正面的评价为主,不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学习个性。总之,教师要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差异,寻求能够发展学生特色个性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武友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刘正虎.浅谈在新课程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