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在学前阶段的影响
2019-09-10朱慧慧
朱慧慧
【摘要】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我们有必要对如何让儿童进行主动学习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创造力的培养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探索,使幼儿萌发对音乐的好奇心。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教育;主动性
一、音乐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对幼儿成长过程的作用
1.创造力的培养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音乐不仅是幼儿的娱乐活动,还能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研究发现,从3岁开始,给幼儿听莫扎特及任何正规或者非正规的音乐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开发智力。科学家也证实,即使每天只弹10分钟的钢琴,幼儿智力测试的成绩也会大幅度提高。对3、4岁的幼儿进行音乐训练,能促使他们的大脑更好地识别各种模式。当幼儿受到刺激时,他们会对刺激做出反应,甚至某些音乐可以促进他们反应能力的发展。
2.使幼儿热爱表演,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注意观察班级里面的每个幼儿,并且鼓励他们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只有参与才会有进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注重灵活性、趣味性、人性化、整合化,不能只站在领域知识的基点上来选择和组织活动,无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否则,将会使幼儿无法得到心理及生理上的满足,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参加音乐活动了。
【班级音乐区观察案例】
在班级音乐角里,琳琳和琪琪在拿着乐器表演“小兔乖乖”,昊昊和岳岳在表演小汽车的汽笛声,音乐区里热闹非常。事实上,前段时间的音乐角并不那么受幼儿喜欢,可谓门庭冷落,后来经过调整与改善,笔者在音乐角里投放了“火火兔”音响、节奏卡、表演服(公主裙、面具、高跟鞋)等幼儿感兴趣的音乐玩具,幼儿对音乐角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
二、积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好奇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1.音乐创造力的前提就是要学会观察与模仿
【观察与模仿活动案例】
这是一个典型的音樂模仿教育活动。活动名称:喜洋洋的音乐活动,先唱完《我爱我的小动物》,然后放音乐《喜洋洋》让幼儿集体学习教师的样子做律动,接下来请几个幼儿上前来站成队形表演,最后在游戏“喜洋洋的小手绢”中让幼儿听音乐并跟随教师舞动起来。这个活动结束后,教师会发现幼儿的模仿能力有所提高,并产生了“二次”创造能力。那么,如果这个活动有延伸活动的话,可以让幼儿脱离模仿阶段,进入幼儿自己创编《喜洋洋》音乐的阶段。
2.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必不可少
在自主音乐教育活动中,幼儿是学习的主要角色,教师的主导应迎合幼儿的需要。为此,教师应该做幼儿自主活动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和引导者。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儿童的“学”是涉及如何促进两者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侧面。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逐渐认识到:儿童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并不等于儿童的“学’。要研究教师如何教,绝不能脱离研究儿童如何学,正如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教学理论必须同那些它所赞同的学习理论和发展理论相一致。”
3.在活动中要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来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
事实上,鼓励幼儿的语言有很多,教师不要吝啬讲这些话。比如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你是个自信而有思想的好孩子!”
“你聪明的小眼睛告诉我,你已经懂了!”
“真棒!你的想法就是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
“你敢第一个站起来发表意见,勇气可嘉。”
有时候,这不仅仅是一句话,也可能是这个孩子迈出一大步的一把钥匙。
【教师鼓励幼儿案例】
在开展主题活动“我是小小音乐家”时,所有的幼儿都在玩自己喜欢的乐器,如三角铁、串铃等。只有涵涵小朋友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手里拿着一个小鼓槌玩弄着,这时教师走了过去,先是鼓励她要她参与进去,然后和她一起玩,并时不时地表扬她,这给了涵涵许多的信心,经过几次的鼓励和家长的参与,涵涵开始变得积极主动了许多,这是教师和家长都愿意看到的一幕。一句话真的可以改变一个孩子!
三、不可统一化幼儿在音乐上的创造性表现
1.要采取整体与个别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理智地运用音乐教育多元智能的理论,提供既兼顾幼儿音乐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又考虑幼儿音乐发展全面性的课程构架,寻找相对符合幼儿兴趣又可以容许不同程度的幼儿共同学习音乐的活动内容,在差异性和全面性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将“一切为了幼儿”这个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经验有效地整合到课程目标之中,开启幼儿创造力培养的多元方法。但是让笔者很担忧的是以下一组数据: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一项“全国学前儿童创造能力培养系列社会调查”的研究,创造力设有三个指标:音乐探究能力、音乐想象能力和音乐收集信息能力。并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你是否喜欢甚至习惯于寻找音乐事物的起因?(2)你是否喜欢联想音乐形成的过程,头脑里不时有新的想法浮现?(3)你是否可以从众多的音乐信息源中迅速选取对自己有用的音乐信息?调查结果为:对上述问题持肯定态度的幼儿比重是65.4%、72.8%、73.5%,而对三个问题全部持肯定态度的比率仅占14%。调查结果表明: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现状不容乐观。
【亲身案例】
作为带教导师,在指导新教师开展音乐游戏活动时,笔者亲眼目睹了有些教师的一些不正确做法。有位教师放了一首歌曲《萤火虫》,并要求小朋友学习萤火虫飞的样子。这时,有的小朋友快快飞,有的小朋友慢慢飞,这些小朋友都得到了该教师的表扬,唯独一个小朋友蹲在那里做环抱状。这位教师走过去问他:“你为什么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做?”小朋友说:“我做的是萤火虫飞累了在休息的样子!”教师此时没有表扬这位小朋友,而是立刻否定了他的想法,并且要求他和其他小朋友一样飞起来。事实上,笔者看得出来,这位小朋友是认为自己的飞法也是正确的。这个例子就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这句话也许就扼杀了一个发明家。因此,笔者希望给幼儿一个发展的空间,不要给他们一个固定的模式或者是公式。
2.注重观察与帮助那些不乐意参与的幼儿
音乐教育活动是为幼儿服务的,如果不参与就不会得到任何效果。不可避免的是,总会有性格孤僻的幼儿,这时候教师该做的就是观察并帮助他们参与进来。音乐活动的创设是为了推进孩子更好地成长。尤其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二期课程改革中,音乐教育被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与孩子发生着互动,正因为它的这种特殊作用,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教师要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音乐活动与游戏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流中获得更多感性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积极的创造能力。
总之,音乐教育在学前阶段的影响并不能立刻显现出来,但是会在幼儿以后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李昕.中外音乐艺术教育的差别与比较浅探[J].陕西教育(高教),2011(Z1):32-33.
刘苏.一个明智的举措——谈激励幼儿教师的精神需要[J].学前教育研究,1997(0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