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链接阅读,提升阅读素养

2019-09-10傅巧英

学习与科普 2019年5期
关键词:阅读素养小学语文

傅巧英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要走出“教教材”的误区,而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链接,要以教材为原点对相关的阅读内容进行拓展,通过链接阅读的形式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链接阅读;阅读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在,广大教师已经形成了“用教材教”的新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链接,要以教材为原点对相关的阅读内容进行拓展,以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文的源头,感受作者的情感,拓宽自己的阅读眼界,进而达到提升阅读素养的目标。

一、与原著链接——拓展阅读视野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由经典名著中的片段改编而来的。对于这一些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善于与原著进行链接,以此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这样,自然就能够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一)由篇及书,拓展阅读广度

很多教师一般都认为学生读不懂原著,这其实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作出了低估。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由篇及书的策略把课文与原著进行链接,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去读《西游记》;在教学完《三顾茅庐》以后,鼓励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通过原著的阅读,有助于深刻体会到具体人物的特点。这样的拓展阅读,使得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增添对阅读的浓厚兴趣,方便把课堂内和课堂之外的知识进行有效地联系。

(二)由此及彼,堆积阅读厚度

要想深刻理解文意,增添阅读的厚度,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对知识追根溯源,扩宽知识面。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适时给学生呈现了《史记》里的句子“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这就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对历史文化也能有一定的感受。又如,学生在学习《一夜的工作》时,会产生疑惑:文中写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但是为什么看见一次就能说周总理是每天晚上都这样呢?这个问题就可以利用课外的文章《周总理的一天》来解疑,学生就能明白这只是周总理的任意一天,他几乎每天都很辛苦。继而学生的疑惑在简单的课外资料的辅证下得到了解答,对课文自然理解得更深刻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这句话,学生就会联想到周总理每天都要完成繁重的工作,就会由衷地产生崇敬之情。

二、与生活链接——促进阅读理解

对语言的深化理解是阅读素养的基础。要让语文的“灵魂”得以塑造,必须把教材内容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活融入课文教学之中,以使学生和课文之间更加亲近,从而增强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一)化静为动——链接生活场景

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静态化的,而生活场景是动态化的。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对于课文中的一些静态语言文字,可以与生活进行链接,促使静态语言向动态场景的有效转化,从而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搭石》这一篇课文中,作者就对行人过搭石有细致的描写:“紧走搭石慢过桥、走搭石不能抢路、不能突然止步、一行人走搭石人影绰绰,协调有序”。但是,小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搭石”,因此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走搭石的场景活动来增加学生的感受,并向学生提问:“走这么快是为什么呢?”学生答:“有利于保持平衡、防止摔倒。”足以见得,学生通过实践体会到了什么是“紧走搭石慢过桥”。接着可以请两位学生来走,让后面的试着赶超到前面去,然后“采访”他:“你怎么不能走到他前面去呀?”学生答:“这个搭石太小了,完全没有赶超的空间。”这也同样让学生体会到了不能突然停下的原因。然后,再让学生全体走一遍搭石,去感受什么是“协调有序”。经过这一系列的动态再现,学生很容易就能对家乡人过搭石的人性美有所感悟。

(二)化虚为实——链接生活实际

为了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感受文意,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些“留白”。只要学生可以深入文意,就能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去感受,而不是作为旁观者。

例如,《慈母情深》这篇课文对贫寒辛苦的母亲不听同事的劝,坚持让“我”买《青年近卫军》进行了细致地描写。虽然年代不同,但母爱仍旧是母爱。以此为基础,我就布置学生“给妈妈拍张照”的作业。学生拍的照片内容丰富:有的妈妈尽管寒风凛冽仍在校门接孩子放学;有的妈妈下了班就赶紧回去做饭;有的妈妈顶着烈日劳苦工作;有的妈妈因为孩子的进步喜笑颜开。一个个熟悉的场面让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母亲的高大形象,甚至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被激发了,心中的深情完全表现了出来,这时候学生就能对文中的母爱有真切地感受了。

三、与语用链接——推进阅读实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文的特点,对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适当地链接或者转化,使他们成为一个“语言群”“语言链”,以丰富语言活动的实践意义,在把一系列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的成就。

(一)循文设路——促进语言习得

一些文本具有清晰的脉络,分明的层次和相对集中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够按照作者的思路进行练习,学生就可以更自由和轻松地巩固课文知识。

例如,在《母鸡》的一文中,文中的语言通俗易懂、贴近自然,使用了对比的结构方式。教师要想创设有层次的练习,就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状态。首先:“夸母鸡”,此时教师要亲自示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针对关键词找出替代词;另外:“数落母鸡“引导学生根据之前学到的练习方式进行试验;最后:“对比着夸夸母鸡”结合前面学到的所有知识,让自己得到提高。

(二)寻点展路,促进言语内化

在小學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文本中的语用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从而通过练促进学生对文本言语的内化。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桥》这一课时,通过把“拟人”作为切入点的来开展“练“的活动。

任选一句,也能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

例:山洪咆哮着。像野马。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发怒的野马,从草原奔袭而来,气势汹汹。

①雨突然大了。像倒。②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教师在学生练习之后,对他们进行引导:

(1)交流句子,强化“拟人”要点:把物当人写。(2)对拟人修辞手法进行感受。(3)对原句进行替换,找出短句的好处和整篇文章的语言风格。(4)再次比较:写山洪的句子为什么不用短句?(5)总结: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兼顾修辞和句式的合理性。(6)拓展:在使用修辞手法的同时,对后面的场景进行写作:①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②近上百人走过老汉身边,跑向木桥。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拟人手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不同的两个层面进行联系,让他们对短句的作用进行领会,对老汉的形象进行体会,并使用语言对其表达。在“练“的过程中,学生要在领悟语言的同时对内容有所理解,这样才能使人物更加形象化。

总之,通过在课堂上引入一汪“活水”,来增添丰富的文化营养,加深学生对语文立体感和厚重感的体会,促使他们感受到文章的真情实意,推动阅读效率地不断提高,以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新文.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2015(12)。

[2]杜靖林.引导小学生文本对话三策略[J].广西教育.2014(08)。

猜你喜欢

阅读素养小学语文
大学生阅读、媒介及信息素养融合可行性研究
大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分析及高校图书馆对策探究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从“知沟”理论谈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