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裸课”的精彩,走出“裸课”的执迷

2019-09-10左莉莉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年1期
关键词:试教公开课课件

左莉莉

摘要:“裸课”,并不是完全否定多媒体,也不是不备课,而是要求教师要用一生备课,没有一定的积累和底蕴,上不好“裸课”。“裸课”的真正含义,是让课堂回归自然:教师要用心去交流,用自己的学识去感染学生,用风度去吸引学生,用幽默去启迪学生的智慧。

关键词:公开课裸课多媒体

近些年来,“裸课”成了热词,这主要源于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的一篇名为《老师,你敢上“裸课”吗?》的文章。文章中,张老师批评了反复演练、不断磨课才“上演”的公开课。在他看来,不经预演、排练的不完美的“裸课”才是老师们修炼的法门。

近期,我校教师参加了杏坛杯赛课活动,此次赛课采取了不使用PPT、不使用音视频、不使用板书贴等辅助教学设备的“裸课”制。作为一个初识“裸课”的教师,也是本次活动的陪赛者,我全程参与了本次大赛。从了解到疑惑再到感叹,走进“裸课”的精彩,走出“裸课”的执迷。

一、何谓“裸课”

出于对大赛主题理解和赛制了解的考慮,备赛前,我和组内教师特意查阅了相关资料,尝试去解读“裸课”这一概念。

张祖庆老师所提到的“裸课”应该是相对赛课来说的,是指那些像律师开庭一般——不预演、不雕琢,真实地呈现过程的课堂。也有人说,“裸课”亦可称为“原生态的公开课”,不包装,不做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重视动态生成,讲究自然之趣。还有人说,“裸课”即为一人(教师)、一板(黑板)、一笔(粉笔)与一群(学生),仅此而已,别无他物。

看来,关于“裸课”,并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从目前发表的文章以及网上的相关讨论来看,关于“裸课”的解读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是不经试教的公开课;二是不用多媒体课件的课。

二、“裸课”之众说

关于“裸课”,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

(一)正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论点1:“裸课”,才是真实的课堂。

《中国教育报》曾经刊登过一篇题为《可怕的教师备课靠百度》的文章。文中指出,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教师们可以在网络上下载各类课件,有些教师就学会了“走捷径”,稍微修改一下课件就去上课了。更有一些教师,离开了网络就不会上课了。在众多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上,教师的课件往往都是精美绝伦的,有的是组内教师合作共同研发的、也有的是计算机高手协助配合完成的。可是,平时的课堂教学则不可能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人力,平时的课件其实以实用为主。

在一些规模宏大的赛课观摩活动上,听课者有时会有一种错觉,恍惚间自己好像进了剧场,教师、学生好似化身成了演员,正在为我们演绎一部精彩绝伦的戏剧。不断地反复排练,让学生、教师在课堂上都成了演员,课堂的真实性成了质疑的焦点。而“裸课”,摒弃一次次的排练预演,没有华丽语言的堆砌,没有旁征博引的纷呈,未经精雕细琢,体现了“非观摩课”的本真性,从而提供一个原生态的研究内容和相对真实的实践空间,使教师能够更多地思考课堂效率的提升。

论点2:“裸课”,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预设好的课堂上,教师经常会忽略课堂动态生成的东西。这种课堂形式的优点是:课堂周密而严谨,具有很强的计划性。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课堂缺少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根据课堂的突发事件灵活调整教学目标和计划。

而在没有过多预设的课堂上,教师时常会感觉到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迸发,虽然和心里预期的会不一样,但却更能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碰撞。这样的课堂,在提升学生学科思维品质的同时,也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一次提高。课堂不可能十全十美,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教师的课堂设计、学生的课堂发言甚至有时候可能很窘迫、生涩,但绝对真实而有收获。

(二)反方观点:预则立,不预则废

论点1:磨课,让研讨教师更快成长。

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试教是其成长不可或缺的环节。正是在磨课中,教师不断得到提升、发展、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集思广益。个人琢磨,无论经验多么丰富、理念多么先进、能力多么高强,不周、不妥之处一定在所难免,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二是能够共同发展。试教之后的共同研讨,让执教者与参与者自然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大家或出谋划策,或提出疑惑,真正融入其中的每一个人肯定都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三是能够扩大影响。一节公开课实际上是教学研究、课程改革的成果之一,应该让更多的教师在听课、研讨中分享,而执教者只不过是该项成果的代言人而已。

论点2:试教,让公开课堂更具借鉴性。

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张建国老师在文章中写道:正常、真实的公开课,应该让广大一线教师看得清、悟得明、学得爽,有利于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逐渐提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助推上好每一节趋向完美的家常课。公开课公开的是教师的思维方法与探究意识,公开的是教师的教学追求,公开的是学生学习的状态。执教公开课的教师都会通过试教,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不留遗憾,让前来听课的教师获得最大、最优、最多的收获。没有试教过的“裸课”,自然不可能展现“教师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意识”等方面的最优化的理想状态。

三、“裸课”之我行

对于“裸课”唯有投身其中,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一)赛前的疑惑

困惑1: 多媒体“用时不觉好,一旦不用受不了”。

我们教研组应该算是一个勇于尝试的团队,可大家备课前的新鲜感和兴奋感很快就在停顿不前、焦灼不堪的备课过程中戛然而止。一群自认为工作近十年的“老教师”遇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活跃气氛的歌曲变成干唱,效果大打折扣;没有了音视频的辅助,许多情境无法表达到位;缺少课件,不知道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组合作的任务和分工……此时的我们,对缺少多媒体的课堂是多么的不适应!

困惑2:不试教,没底气;试教了,没勇气。

好不容易,第一次的“裸课”初稿在大家各种纠结和痛苦中“出炉”了。一个多媒体已经把我们“打趴下”,就更没有勇气像张祖庆老师说的那样不试教了,我们惴惴不安地走进了试教课堂。执教的周老师并不是第一次参加公开课和展示课,也有多次获奖的经历,可那天的她窘况百出:习惯性要放课件,总是忘记随堂的板书;解说了半天,学生对老师的指令和要求还是不明白;学生逐渐变得不注意倾听,平时眼到、耳到、心到的“机灵鬼”不见了……此时的我们,难以想象不进行试教的课堂会是什么样子!

(二)赛后的感叹

大赛开始了,我们上了一节谈不上失败但却毫无成就感的“裸课”,但却观摩了许多意想不到、让人惊喜的“裸课”。

感叹1:没有了PPT,却找到了更加直观、方便的载体。

实物教学在很早以前的英语课堂上还是经常使用的,比如教水果时可以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可后来我们为了方便换成了用课件呈现图片。本次大赛中,一位教师执教的是一个关于农场里奶牛打字的小故事。课前导入环节,她先是拿出了一个神秘的盒子,让学生猜测里面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后,是一台实物打字机,一下子把学生引到主题。接着敲击打字机,让孩子们听一听,他们一下子就习得了“click,clack”的打字声。最后,教师随机呈现本课课题“Click,clack,Moo: cows that Type”。在此环节,比起一张二维的打字机图片,这台三维立体的实物打字机充分地发挥出了它的作用。

黑板在此次大赛中更是大显身手。一位教师将文本中涉及的地点以板画的形式呈现,情境真实自然;一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生成了本课的思维导图,并引导学生尝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一位教师则将生词写在黑板上,随机教学,直观有效……平时的我们,常常会忙于操作课件,忽略课堂观察;屏幕上的内容更换太快且不复现,学生来不及完全理解;投影光的反射和字体大小有限,长期使用,眼睛容易疲劳。对比之下,真的是感受到了“小黑板”的“大作用”。

感叹2:辅助教学工具越少,教师越能发光,学生越能发亮。

本次大赛课堂上的辅助教学工具少得可怜,但却让我感觉教师的角色变“重”了。没有了音乐,一位教师现场弹起了尤克里里,简单的节奏配以文中重要的句子,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长句;没有了图片,一位教师一支粉笔走天下,树木茂密的森林、店铺林立的小镇,寥寥几笔随堂生成,带着学生走进了故事中的场景;没有了课文录音,教师的口语水平得到了充分体现;没有了课文动画,教师生动的面部表情和形象的肢体语言纷纷上线!

原本以为在缺失了多媒体的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会有所下降,听讲效果也会稍打折扣。然而,在更多优秀的“裸课”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的目光不用再在PPT和老师之间不停切换,他们的注意力其实是更加集中了,教师如若抓住时机,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个人魅力吸引住他们,他们会更用心倾听,更想表达,更积极思考,更勇于实践。教师的光点燃了学生的亮!

四、走进“裸课”的精彩,走出“裸课”的执迷

参加这次活动的我,又做了一次学生,真正地去认识了“裸课”。在我看来,之前所有的争辩都曲解了张祖庆老师的意思,陷入了对“裸课”的误区。

(一)“裸课”,并不是完全否定多媒体

“裸课”,更加强调人的作用,但并不排斥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在必要的时候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正如有一位教师在文章中说的,多媒体盛宴下应该有“裸课”的一席之地;反之,也一样。

(二)“裸课”,不是不备课,而是要求教师要用一生备课

所谓“裸课”,无非是省去了外人能看见的环节,把外现的集体备课和研讨修改变成似乎由一个人独立完成,这只不过是一种隐藏。

(三)“裸课”,并不是人人都能行

客观地说,“裸课”需要一种比较高的境界,没有一定的积累和底蕴,是上不好的。我相信,张祖庆老师的“裸课”会实现灵魂和灵魂的交流与碰撞,因为他懂得基于学科的教学规律,能把复杂的教学变为通俗易懂的道理,能用语言和简单的教具有效達成教学目标。但是,让刚入职的老师来“裸”一下课,恐怕效果不佳。所以,“裸”与不“裸”,甚至“裸”多少、怎么“裸”,都是由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决定的。

总之,“裸课”的真正含义,是让课堂回归自然。教师要用心去交流,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用学识去感染学生,这是先进的教学工具无法做到的;用风度去吸引学生,这是高级的设备无法具备的;更要用幽默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这是漂亮的课件无法比拟的。正如这次大赛的主题,我们只有涵养基本素质,才能提升课堂品质!

参考文献:

[1] 张小荣.关于裸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

[2] 赖丽珍.由“中国式”赛课现象引发对“裸课”的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4(3).

[3] 谢宗春.走出“裸课”的执迷[J].师道·情智,2016(9).

猜你喜欢

试教公开课课件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一堂好课,需要反复“打磨”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试教,你怎么看?
试教次数宜少不宜多
张雪门幼教实习思想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