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草》到《小王子》
2019-09-10曹勇军
曹勇军
摘要:2018年推介阅读的书单有《野草》《从王熙凤到波托西》《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乡关何处》《中国科幻的探索者——刘慈欣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夜航》《小王子》等,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言说风格、富有个性和学理的解读、富含真理真情的文字、透视未来的超越性等,提供了全新的阅读视角,引领读者思索并感悟作品价值。
关键词:书单作品价值阅读视角
灯下检点,旧籍新刊。过眼不少,成绩有限。老眼昏花,不敢偷懒。爰录书札,增删添减。年初野草,年尾王子。觅得新题,草成文篇。岁云暮矣,日其新也。读书思考,学做少年。
——题记
一、鲁迅的《野草》(人民文学出版社)、江弱水的《从王熙凤到波托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湖上吹水录》(三联书店)
从中学时代开始,我就喜欢鲁迅的《野草》,读到“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类文字,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欢,有一种被拉扯、被虹吸、被缠绕的感觉,可又说不清楚好在哪里。2018年年初,读江弱水的《从王熙凤到波托西》《湖上吹水录》这两本书中有关鲁迅的一组文字,似乎找到了答案,内心困扰得到缓解。
在《木刻·国画·李贺诗——論〈野草〉的视觉艺术及其渊源》一文中,弱水先生把《野草》的文字与木刻艺术比较,分别从明暗、线条、造型三个方面,揭示鲁迅作品如黑白木刻一般的特质,又与中国画比较,体会作品中设色、构图方面的特殊效果,更指出这部作品“想象恢诡、情感冷峭、词采惊挺、意境幽涩”,其风格“最符合酷爱‘凝’‘死’‘幽’‘寒’等字眼的李长吉的诗境”。这一讨论,可与李欧梵先生的论断互相印证。
在《沉默与开口之间——论鲁迅的言说之难》一文中,弱水先生指出,鲁迅对言说满腹狐疑,“他敏感于、警惕于自己的言说混入一切‘现成习语’”中,认为那是一种“严重的不道德”,有“做戏的虚无党”之嫌,于是,鲁迅徘徊在沉默和开口之间,锻造出特有的语言和言说风格,他往往在表达的同时,又急忙用一种相反的表达否定前者,构成对立紧张关系,产生冲突和不平衡,“建立起一个不可能逻辑地解决的悖论的漩涡”,让他的言说充满苦涩沉重的自嘲自省的况味。
这样的言说特质和风格,如果与五四时期另一位大家胡适的文字比较,就更清楚了。胡的文章,多是“知识句、伦理句、命题式真理”,文字很平滑、很透明,“以自明真理的形态出现”,以便传布启蒙思想;而鲁迅的文字是“直接从语言生长出来”,带有独语的性质,“具有现代诗语的晦涩和奇崛”,厚重深沉,予人精神上的感发和启迪(《妙有分二气——论鲁迅与胡适的语文观之异》)。
除几篇鲁迅早期作品研究外,弱水先生的另一组写周真清、姜白石的文字,如《绮语:细读清真》《一个人的情人节:姜白石元宵词说》《姜白石的热衷与自恋》,我也极喜欢。弱水先生的文字视野开阔,眼界很高,锦心绣口,清新雅洁,富有诗意和现代表达的趣味。
二、李欧梵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中华书局)
以前看过李欧梵的《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狐狸洞呓语》,2018年又读了他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
这本书是李欧梵在香港中文大学给本科生开设的“大一国文”选修课内容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共有六讲(不妨称之为“中国文化传统的六堂课”)。每讲选择一篇经典名文,再配上相关文本,围绕一个主题,由此展现中国文化传统丰富多元的面貌:英雄本色(由司马迁的《项羽本纪》谈传统文化中英雄的含义和流变)、政教道统(由韩愈的《原道》谈儒家道统含义和文道关系)、江河岁月(由苏轼的《赤壁赋》谈中国文化的抒情传统)、饮食男女(由“三言”中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谈中国传统小说和俗文化)、魑魅魍魉(由《聊斋》中的作品谈中国文化的神鬼世界和志怪传统)、魂兮归来(由鲁迅的《狂人日记》《野草》谈鲁迅作品的“抗传统”和“幽传统”)。
这本书视野开阔,中外比较、古今汇通,天马行空,体现了作者独到的眼光和不凡的见解。比如第三讲“江河岁月”,作者由东坡的词说起,重点讲解了《赤壁赋》的意涵和境界,又与《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比较,引用高友工《美典》中有关“抒情时刻”的研究论述,阐发作品的结构、语言和意象,解说这篇作品怎样把“个人瞬间的经验和感悟”变成一种体现自我的文学意境,获得永恒的意义;接着,带领读者阅读《老残游记》精彩片段和沈从文的文本,借助相关现代性理论,让人体会到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一脉相承、不绝如缕,最终成为可以解读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密码。
作者从经典文本入手,先梳解文本的核心和重点,再把作品放入更广更深的文化脉络,并纳入现代语境,使古与今、中与外互相对话。作者排比资料,综合众家,对作品加以“绎读”(一种看似一句句的文句解读,实则是融汇考辨、分析、鉴赏和个人感受的“高级解读”)和拓展提升,真正讲出作品背后“美的哲学”,织出中国文化传统的多元光谱。比如,在第六讲“魂兮归来”中,作者指出鲁迅作品的“抗传统”(不是反对儒家主流思想,而是发现另一个传统谱系)和“幽传统”(幽暗、幽魂、幽灵和神鬼传统),重点剖析《野草》中的《影的告别》《墓碣文》两篇“鬼故事”作品,解析其中驳杂的中外思想的影响、现代表现手法的探索,让我们看到一代文学巨匠的丰富和博大。
李欧梵是海外大家,学有专研,见识不凡,为学林推重。本书一大看点,就是看他面对一篇作品,在多向度的比较联系中,那富有个性和学理的解读。作者的见解你不一定都认同,许多结论也无法直接进入课堂,但阅读后你的眼光和见识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这也许就是读这类书的最大价值吧。
三、邝海炎的《快刀文章可下酒》(九州出版社)、野夫的《乡关何处》(十月文艺出版社)、龙应台的《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湖南文艺出版社)
常有人问:下一本要读的书藏在哪里?答:就在现在读的这本书里。信哉斯言!我就是读了邝海炎的 《快刀文章可下酒》,才找到了野夫和他的《乡关何处》《江上的母亲》。
邝海炎有几句话评野夫的文字,有见地:“有着青铜器的质地、狼的孤独、厉鬼的哀号、楚辞的瑰丽想象,他是以文字完成了对狰狞庙堂,以及权利戏子们的复仇。”说穿了,就是有真性情、真生命,以及由此而来的求真的风骨。他写失踪了十年,“不知暴尸在那片月光下”的母亲临终的勇毅;写寄负巨变奇耻因此一生闭口不谈家事的父亲的惨烈;写服刑29年后,寄身岩洞,放羊维生直到死去的二伯的哀伤;写自己为外婆坟头放一盏灯,照亮她苦难深重的一生,报答她无法偿还的教养恩情……他的笔下多是江湖畸人,命途多舛,作者写出了他们生命的疼痛,如血书一般震撼人心。“迷失于这个时代的同道,往往只能拿文章当接头暗号;仿佛前世的密约,注定我们要在今世抵掌,然后一起创世,或者站成人墙,慷慨赴死”,读这样有血性、有重量的文字,不由得血脉贲张。这类富含真情、真相和真理的文字永远是天地珍品,捍卫着汉语的高贵气脉。每年读一两部这样的作品,阅读的品位才能保持。
汉语世界中这样的作品可以说出一串名字,齐邦媛的《巨流河》、赵越胜的《燃灯者》、高尔泰的《寻找家园》、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北岛的《城门开》……如果让我举例一部新的作品,我会说龙应台的《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早就听说龙应台回乡陪伴失智的母亲,写了一部新作。大陆版甫一出,便推荐给学生,与他们共读。起初以为仅仅是给母亲的信,共读、讨论之后,发现书中竟然藏着巨大的思考代入空间。全书包括“美君的故事”和“给美君的信”两个部分。前者一图一文,把母亲还原到历史中去,用图文互补的方式介绍母亲那一代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生轨迹。后者则由19封信组成,信中内容丰富驳杂,既有自己成长中有关母亲的点滴回忆和感悟,也有祖、母、子三代人代际观念行为不同的观察,更有对今天如何面对生与死的思考。两个部分,一历史一现实,一纪实一独白,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形成互文,组成多声部的交响。让我特别感佩的是,书中呈现的作者真情率直、理性清明,永远好奇和求知的七十岁“女生”的人设形象。她不回避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困惑,真诚地表达自己对青年、幸福、独立、死亡等问题的思考,使文本兼具温情柔软和理性厚重的品质,成为汉语世界最新的生命读本。
四、颜实、王卫英主编的《中国科幻的探索者——刘慈欣科幻小说精品赏析》(科学普及出版社)
近年来,在朋友们的影响下,我开始关注并涉猎科幻作品,算是补课。这本《中国科幻的探索者——刘慈欣科幻小说精品赏析》读后觉得很不错,可以作为入门书。
有人说,科幻是站在未来对我们当下的生存进行宏大观照和哲学思考。我感兴趣的是,在大尺度的未来观照下,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什么样子。我想举《乡村教师》和《超新星纪元》为例说说我个人的阅读角度和思考。
贫瘠的黄土高原上,贫穷的山村教师罹患绝症,临死前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让孩子们记住了牛顿三大定律;而孩子们背下的定律,在后来碳基联邦的除星行动中,最终侥幸让地球文明和太阳系得到拯救——读到小说神奇的翻转处总让人热泪潸然!在碳基联邦星际舰队最高指挥官看来,地球上那些连最低等级的记忆遗传也没有、只能以令人难以置信的低速率相互交流的生命体,居然能自行创造5B级文明,这不能不令人惊叹!询问后才知“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他们叫教师”。这就是教师在科幻作品中渺小而又伟大的形象。是不是有些烧脑,有些脑洞大开?其实,所谓烧脑,所谓脑洞大开,就是从未来透视今天的俯视感、超越感。它增加了我们对自我理解的新维度,带给我们全新的体验和思考。
《超新星纪元》想象、描绘了奇特的未来图景:位于御夫座的一颗超新星爆发,强烈的宇宙射线让地球上所有成年人患病走向死亡,而13岁以下的孩子由于基因的自主修复功能,健康不受影响。怎么办?大人们行动起来,用游戏的方式从孩子中选拔、培训未来领导人。他们把全国召集来的孩子分到24块“国土”上,每块3~4平方公里,让他们建立自己的“小国家”。孩子们自主确定国名、国旗、国歌、国徽,选举领导人,组建军队,统筹物资,组织生产,开展外交。在后来的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以华华、眼镜和晓梦为代表的太阳国领导核心,凭借战略上的深谋远虑、顾全大局的眼光、行动中的魄力和超越同龄人的高素质,受到信任和委任。
作者把这个选拔、培训过程称为“大游戏”,其实站在今天课程论的角度,这是标准的大型项目学习。你看,它有真实的情境(情境真实复杂,边做边学),有具体的任务(建一个小国家),有结果的展示(15天中孩子的表现),有最后的评价(观察员实时跟踪记录)。刘慈欣是科幻作家,写的是科幻小说,但小说情节却无意识地暗示我们:这是在最短时间、在限制条件下选拔人、培养人的唯一有效的方式,是学习知识、提高素养的有效方式,“让孩子一夜之间长成大人”。如果说,《乡村教师》让我们在宇宙的大尺度下看到教师个体的价值,那么,《超新星纪元》则采用思想实验室的方式,说明知识学习的有效方式和路径。我不禁浮想联翩:未来高等级文明人眼中那些传递知识的原始个体,这次把他们的知识传递提升到新的维度,让“大学习”的革命发生,又一次拯救了人类。请原谅我联想得走火入魔,不过,这或许反过来证明科幻作品的丰富性和启发性,耐得住各行各业的人指手画脚、跨界拆解。在作品自身的科幻语境中,提出新问题,展示新思考,伴随着充满想象力的深度阅读体验,构建起我们的先锋气质、批判精神和未来情怀,这不就是科幻阅读的价值所在吗?
五、圣埃克斯佩里的《小王子》(周克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以及《夜航》 《人的大地》(马振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韦伯斯特的《小王子的爱与死——圣埃克斯佩里传》(黄喻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周保松的《小王子的领悟》(上海三联书店)
《小王子》读过多遍,越读越细,也越读越小。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2018年底围绕《小王子》我读了这另外四本书。
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读传记可以了解他传奇的人生。他人高马大,一头金发,人送绰号“太阳王”;他喜欢写作,中学时代,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文;他十几岁时乘坐飞机兜过一次风,从此一生痴迷飞行;他一生有两次飞机坠毁侥幸逃生的经历,一次在非洲,一次在南美;他是低产作家,生前出过5本书,但《夜航》和《人的大地》(这是法文版书名,英文版叫《风沙星辰》)今天被列为法国中学生必读书目。《小王子》中的人物多有原型,如地理学家来源于严厉的祖父;点灯人有童年圣摩里斯城堡点灯人的影子;而玫瑰则有他一生相爱相杀的妻子康苏罗的许多特点——康苏罗弱不禁风,有气喘病,脾气大,出门喜欢打扮……就如同他笔下的玫瑰花。
圣埃克苏佩里一生热爱飞行和写作。长时间独自在空中飞行加上身处异乡,让他想象的空间无限扩大,而一望无际的沙漠、群峰连绵的山脉和风云变幻的大海,更成为他编织故事的舞台。《夜航》是一部小说,写的是航空邮政公司一次夜航失事的故事,反映了空中拓荒者的经历,塑造了李维埃的超人形象,表达了“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一种责任的承担”(纪德语)的主题,具有史诗般凄怆色彩。而《人的大地》则写了作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飞行生活和心路历程,由8篇独立的散文组成,笔下的沙漠、绿洲、群山、狂风等就像有生命的人一样生气逼人。其中第七章“沙漠中心”,写飞机失事后自己八天八夜的求生经历和心理活动,成为全书的高潮华章,读来让人荡气回肠。
他在濒死求生途中邂逅沙漠狐狸,狐狸舔石头上的露水,取食灌木上的小蜗牛,给了他在恶劣环境下生存下去的意志。这只“长着两只大耳朵的小食肉兽”后来在《小王子》中現身,成为小王子的精神启蒙者,告诉他什么是“驯服”,告诉他“只有用心才能看得见”的秘密。所谓“用心”,就是用童心、用非功利的眼光看待世界和生命,懂得驯服你独一无二的玫瑰的道理,在沙漠中找到水井,在荒谬的人生中找到意义。小王子是谁?他是作者塑造的理想人物。他虽历经世态百相,但心若处子,葆有童心,不世故,不计算,不大人,主动选择,承担责任。与之相对,“我”是一个大人,通过与小王子比较,从孩子的视角看大人,既寄托了对已逝童年的缅怀和感慨,也隐隐地向我们叩问。
《小王子》是作者毕生经历、思考和探索的结晶,是一部生命之书、成长之书。二战中,祖国被纳粹占领,圣埃克苏佩里流亡纽约,心情苦闷,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创作出了这部经典。从此他不再是飞行员,而成为小王子。这就像苏东坡。苏东坡原来叫苏轼,经历“乌台诗案”,流放黄州,用豁达乐观面对坎坷厄运,成为苏东坡。《赤壁赋》里“客”与“苏子”的对话,也许就是一个人心中两种声音、两种思想的无休无止地搏杀。同样,我们也未尝不可以把“小王子”和“我”看成两个对立的自我的对话:一个说应真诚一点、天真一点,不要老是戴着面具;另一个说要现实一点、圆滑一点,我们都是体制的囚徒……圣埃克苏佩里找到了生命的真谛、成长的意义,从此,成为永远的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