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形象分析
2019-09-10屈红
屈红
摘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长诗。诗中塑造了刘兰芝这一美丽形象,她美丽、善良、自尊,为了证明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她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一段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她美丽、善良、自尊、充满魅力具有传统底蕴的形象是中国艺术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故事的结局让人扼腕叹息,也增强了刘兰芝形象的无穷魅力,使她的形象有着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分析
一、美艳不可方物的刘兰芝
《玉台新咏》中的《孔雀东南飞》属于古乐府民歌,是流传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北朝时期的民歌《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刘兰芝十七岁时嫁给了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夫妻俩琴瑟和鸣,感情笃厚,但被婆婆厌弃,被迫离开焦仲卿回自己娘家,“自誓不嫁”,而被娘家兄长不容,只好嫁给别人,但在出嫁当天投水而亡。焦仲卿听说后,也“自缢于庭院”。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同西方一样也很重视和欣赏人物本身的审美价值。让我们以《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为例。她美貌绝伦,聪慧过人,且又知书达理。诗歌一开头就向读者展示了这一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结合诗歌中的外貌描写,“足下蹑丝袜,头上玳瑁光,腰若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纖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在面临被遣归的窘迫境遇中,她尚能保持镇定,精心装饰,美得让人惊心动魄,可以说其美貌绝伦。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加强。
“还家十余日”,县令和太守便纷纷派人上门提亲,可见她的美貌远近闻名,德馨远播,赢得四方才子仰慕。这里,诗歌通过侧面描写呈现了具有清新明丽、素洁淡雅外表美的刘兰芝。她的美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是一种美丽大方、从容得体的外在魅力的流露。总之,她是一个符合人们传统审美标准、端庄娴雅的传统女性形象。
二、劳作不辍、利落能干的刘兰芝
勤劳善良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刘兰芝也不例外。从“鸡鸣人机织,夜夜不得息”,可谓起早贪黑,勤劳不辍。“三日断五匹”可以看出她利落能干。能够织素和裁衣满足了农耕社会男耕女织时期社会对女子作为人妻必须具备的家庭生产能力的要求。到“左手持刀,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我们不难发现:刘兰芝不单单美丽,而且勤劳、干练、任劳任怨。及至她临别前对房中什物的检点交代,可证平时操持家务的稳重和临危不乱。
三、妇德完美的刘兰芝
在封建社会里,刘兰芝作为一个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传统女性,有着完美的妇德。“十三能织布,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说明她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妇德完美。“女行无偏斜”则说明刘兰芝在妇容妇功等方面做得毫无差池,而焦母对于兰芝的厌弃纯粹是封建家长制使然。虽然刘兰芝对这一情况心知肚明,但在辞别仍然替婆母着想:“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从这一举止看出她良好的教养和知书达理。另外,刘兰芝与小姑子相处融洽。临别时她与小姑告别时叮嘱:“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可见她自小受到的教育是要孝敬父母公婆,尽管婆婆对她极尽挑剔、很是刻薄。接着和小姑约定“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自古至今,姑嫂大多不和,但是兰芝和自己的小姑子相处融洽,这也表现了她“宜室宜家”的素养:“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流露出的是不舍;“始扶床”“如我长”则描绘了姑嫂二人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经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则是离别后的约定,让人不禁感动莫名。所有这些细节描写都可以看出她的知书达理。
四、忠贞不渝的刘兰芝
“女人重视爱情甚于她的生命”。(居里夫人语)黑格尔也特别同情爱情不幸的女性:“爱情在女性身上特别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到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能找到生命的支撑力;如果她在爱情方面遭遇不幸,她就会想一道光焰被狂风吹熄掉。”[1]刘兰芝对待自己的感情就是如此。“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是刘兰芝和焦仲卿分别时的海誓山盟;“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是兰芝抗拒再婚的誓言;“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是兰芝践行约定的决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是兰芝自证清白的悲壮。即便面对父兄的威逼、太守的权势,兰芝也毫不心动,“蒲苇韧如丝”坚强地维护自己的爱情。所有这一切是中国女性特有的美德的彰显,更是兰芝的忠贞使然。
五、聪慧不屈、奋起反抗的刘兰芝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中国人特有的韧性,尤其是女性。《孔雀东南飞》描写了刘兰芝的美丽、聪慧、勤劳能干、知书达理,但是在善良和温顺的背后却有一种不卑不亢的自尊、理智与被迫的反抗。
在不得不离开时,刘兰芝对焦仲卿一番剖白:“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日公姥,及时相遣归。”从这番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兰芝认识问题的深刻和清醒,也看出她很清楚地认识到婆婆对自己的不满,自己在焦家难以久留。从仲卿请求其母的对话中我们可以证明刘兰芝的判断是精准无误的。婆婆厌弃她的理由不是她不够勤劳,而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兰芝认为自己“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是一个懂生活有才艺的女性,理应得到丈夫疼爱和婆婆的理解。她不满婆婆对她的苛责、常守空房的状况,渴望摆脱女性作为夫家劳动工具的限制,渴望没有封建礼教束缚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她虽然尊重婆婆,但是并没有低声下气,唯唯诺诺。她不卑不亢,始终保持自己应有的尊严,才有了“十七为君妇,心中常悲苦”的抱怨,才会有“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的不满,才会有“君家妇难作”的感慨,也才会有主动要求遣归的激愤。因为她渴望的“自专由”挑战了她婆婆封建家长的权威,被厌弃被遣归已经是不可摆脱的。聪明如她得知丈夫向婆婆请求失败之后,更加明确自己必须离开的事实。但是,焦仲卿还是对母亲和自己的婚姻一如既往的幼稚:“卿但暂还家,吾今日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但是,刘兰芝很理智,也很清醒:“勿复重纷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兰芝对世事的洞明练达由此可见一斑。后面故事的发展也证实了她的分析。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璫。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段描写不仅让人有“精妙世无双”的惊叹,更让人敬佩她良好的内心素质:内心痛苦,而表面平静;胸中燃火而面无表情,这是属于她的倔强与自尊。同时,所佩戴首饰精致绝伦,衣着精美异常,“事事四五通”可以看出她很精心。此时的主人公真是百感交集,万感穿心,满含对焦母的怨恨、焦仲卿的眷恋、前途的忧虑。原本她应该无心于服饰,无意于容颜,可她却异常精心地装扮一新。因为,一旦被遣归,依照汉代礼仪应着嫁时衣,她也在用盛装向焦母显示她“实无罪过”。她在追求一份属于女性的尊严,要赢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尊重,因此她不会也不能显出伤心的样子。她这么精心装扮也是她反抗精神的体现。是运用自己的美艳做武器,对造成自己爱情悲剧的封建家长焦母进行示威,表示反抗。最后,为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和曾经“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誓约慨然赴死。这是要证明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清白、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也是一份她独有的倔强。
六、慷慨赴死的悲壮美
刘兰芝被“遣归”后回家,县令太守纷纷上门提亲,尽管兰芝为了维护她和焦仲卿之间的爱情盟约做出了种种努力,拒绝了他们的求聘。但是,在家长阿兄的逼迫下,无奈嫁给了太守的儿子。这是封建家长制逼迫的结果,是必然的。作为古代一名地位卑微的女性,她无力对抗无所不在的封建礼教。而焦仲卿则是一个拘谨濡弱、守礼尽孝、胆小怕事的形象,面对母亲的强权,他不敢违抗;尽管和兰芝相约“结誓不别离”,但是他并没有采取任何有意义的行动来践行这份契约。当刘兰芝再嫁的消息传来,他怒气冲冲“因求假暂归”,跌跌撞撞来见兰芝并出言嘲讽、羞辱自己深爱的人:“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单从表面来看,似乎是刘兰芝再嫁,违背了他们二人的誓约。但实际上,焦仲卿才是违背誓约的那个人。他不敢违抗母亲之命,造成兰芝被休归家。在古代,女人的地位很低,如果被夫家休了就逃脱不了被耻笑的命运。同时,也是焦仲卿懦弱的性格造成他在蘭芝归家后没有积极采取措施践行自己的诺言再迎娶兰芝,从而造成兰芝另嫁他人。第三,当得知兰芝再嫁的消息,他没有反思自己的无能,反而上门羞辱兰芝,把违约的责任推给兰芝,并愤而提出“吾独向黄泉”。从后面的发展看出,他在兰芝再嫁之后并没有勇气真的“独向黄泉”,只是向兰芝表达自己的失望和谴责,是对兰芝羞辱之后的激愤之词。也是他的羞辱导致兰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是他在得知兰芝践约赴死之后,“心知长别离”,最终无奈履行自己“向黄泉”的誓言。而兰芝尽管被遣归,但是心里依然对焦仲卿抱有依稀希望:渴望丈夫能够说服焦母,重新再迎娶自己,焦仲卿是她绝望中的最后一丝希望。但是,这个懦弱、惟母命是从的男子没能给她希望、慰藉,而是在她身心疲惫之时讥讽嘲弄她。所以,她愤慨又凄婉地拜别人世:“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她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囿于对焦仲卿的失望、对爱情的失望,对男权社会的控诉。她的死不是为了殉情,而是在遭到丈夫羞辱之后在改嫁的新婚夜里才愤而死去的。她要用死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尊严:她不是一个贪恋富贵见异思迁的女子。她的死让人震撼,彰显了一份圣洁,一份刚烈。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刘兰芝是文化长廊里独具特色的一个存在。她显示了对女性尊严的渴望,对美好爱情的渴求。她的悲剧是封建婚恋观念造成的,但这并没有湮灭她的善良和自尊。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