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广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探析
2019-09-10杨露露张军
杨露露 张军
摘 要:新媒体或浸润无声、或暴风骤雨式的渗入高校,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面对西方国家进一步实施文化霸权、推行普世价值的不争事实,本文以新媒体互动性传播、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转化、传受双方主导地位解构等新媒体视角探析广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从新旧媒体整合,扬长避短;发挥意见领袖作用,掌握网上话语权;提升媒介素养,敢于发声亮剑;加强内容建设,筑牢思想根基四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媒体环境下广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意识形态工作;新媒体;广东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10-0019-04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广东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成为一种新型媒介,是广东高校引导校园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广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树立“互联网+”思维,结合广东高校教育战线的实际和新媒体传播特点,有的放矢开展工作。
广东高校在地理上临近港澳,身处此地的高校师生接触西方思想文化较为便捷,易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广东也是国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重要区域之一。尤其是近年来,港独、台独思想暗流涌动,影响广东高校师生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经济水平首屈一指,裹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往往以媒介产品为载体,对广东高校“暗度”思想渗透之实。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加之猎奇心理驱使,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浓厚兴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1]
在我国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使得广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和意识形态斗争“两个前沿”,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实验田”,更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最前沿”。[2]基于新媒体的崛起及传播特点的变化,西方国家已经根据自身利益和传播效果的考虑,对华传播战略也随之转型。新媒体成为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战的主要平台,将很快成为构建美国意识形态霸权的主要载体,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尤其要重视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新媒体引导。[3]
一、新媒体视角下广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广东高校大学生普遍使用的新媒体,由于其即时性、互动性、便捷性、跨时空性、整合性等特点为广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更便捷的路径和广阔的空间,从而也使广东高校舆论的形成、传播具有新的态势,对广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
首先,新媒体交互传播方式蔓延。广东高校大学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仅可以在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平台上通过复制、粘貼、转发、点赞等来追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表达政治态度,而且通过转发留言、跟帖评论等方式对信息内容进行进一步解构。网络、手机新媒体的使用,在认知、态度、行为方面都促进了广东高校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升了广东高校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性。
其次,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转化。传统的由上而下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转变为平行的网状传播模式,广东高校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新媒体进行信息交流,不存在上下等级之分,一些吸引他们兴趣的话题往往就成为了“准舆论”。在这个意义上,处在网状结构中任意节点的个体间没有等级之分,也就没有了固定的中心和边缘之分。每个广东高校师生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向周围发布、传播信息,这样就形成了相互交错的传播网络。[4]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广东高校大学生关注程度较高,并且符合大多数大学生兴趣的“私人议题”转化为“公共议题”提供了客观条件[4]。
再次,传受双方主导地位解构。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者和受众双方主导与被主导地位逐渐模糊甚至被解构。一方面,如果新媒体中“议题”所传达的思想观念和广东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思想观念相符,或者在较大程度上表达了广东高校大学生潜在的精神追求和倾泄欲望,该“议题”不但会和大学生产生某种呼应和共鸣,而且会通过复制、粘贴、转载、转发等二次传播的方式在网络空间中迅速扩散,从而达到集体参与、大众认同的传播效应。另一方面,当某种“议题”和大学生先验的价值诉求和经验意识差异较大或产生冲突时,广东高校大学生不但会自觉抵抗,而且也会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自主权力和该“议题”进行观点交锋和反向传播。[5]
汇聚在网络平台上的观念、意见被不断地复制、浏览、存储、传播或更新,从而维持或改变着广东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其价值体系,影响他们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念的建构。这使得现实社会中思想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必然渗透到广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各种思潮能够打破国界、地界和政治权力的阻隔同时并存于网络信息空间并相互激荡,广东高校成为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并存并竞逐的集中地,[5]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体系都被移植到广东高校舆论中进行传播,既有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蚀,也有宗教极端主义思想的毒害。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一些西方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渗透和涌入广东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多方位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多元价值观对广东高校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式造成了消极影响,使其 出现道德认知模糊、思想虚无、意识形态淡化、行为失范等问题,这些外部因素的介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广东大学生对高校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阻抗,消解了广东高校新媒体的影响效力。
广东高校新媒体自身运行机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内在问题。其一,部分广东高校新媒体传播者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当下工作人员存在着新闻理论知识储备不足、信息采编能力不强等问题,对媒介内容的采编、制作直接影响了广东高校新媒体功能发挥及传播效果。其二,部分广东高校新媒体传播内容同质化。新媒体信息报道倾向于单一的思政宣讲、理论教育和心理疏导,而对于广东大学生更关心的热点问题却鲜有报道解释。其三,部分广东高校新媒体传播形式固化。广东校园媒介囿于媒介特性的束缚,校报、学报、橱窗等纸质媒体主要以图文形式呈现,使得大学生视觉疲劳,视而不见。其四,部分广东高校新媒体传播语言形式单一,文化认同不足。广东高校大学生来自不同生源地、不同民族,加之语言体系、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的差异,在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民族认同上不一,阻碍了部分广东高校大学生对高校新媒体传播的认同。
三、加强和改进新媒体环境下广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路径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点,向青年大学生及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青年大学生可以及时有效地学习是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广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路径。[6]
(一)新旧媒体整合,扬长避短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主导性、专业性特点显著,对广东高校师生思想行为的引导功能非常强大,各种谣言以及一些“杂音”在传统媒体构建的舆论环境中几乎无法生存。互联网、手机在给受众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因为其显著的特性成为滋生暴力、谣言、反动言论等不良信息的温床,监管难度比较大。
在运用新媒体开展广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同时,不能忽视报纸、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用,应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为意识形态工作主管部门,广东高校各级党委宣传部要注意协调大局,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协同。借助校园报纸、杂志、宣传海报、横幅等传统媒体,增加传统媒体文字趣味性和图画的生动性,同时,借助校园广播,提高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频次。在维护广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过程中,在利用报纸、海报、广播营造舆论的同时,借助手机、互联网等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实现“线下”与“线上”媒体融合。[7]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党建网、“中山大学的5D空间门户网、华南理工大学的百步梯、清风园等校园网络平台”,[8]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挥了“1+1>2”的传播效果。
(二)发挥意见领袖作用,掌握网上话语权
“意见领袖”因其较强的意见传播和整合能力而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传播学者郭庆光认为意见领袖就是“活跃在人际传播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9]而在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数字化传播、星状网络传播等特殊的传播技术,使得受众有了更大的自由性、平等性和交互性,[10]意见领袖可在受众之中产生。网络空间除了受到外在强势话语的压力,也受到网络中意见领袖的话语引导。如同在现实中生活一样,意见领袖对他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居于主导地位或掌握着主流话语权。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关键,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状,部分背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负面思想借助互联网平台等途径渗入大学校园,致使一些信念不够坚定的大学生出现错误观念,严重者存在政治偏差,处于塑造理想信念的重要阶段,很容易受到这些错误思潮的影响。[11]
广东高校中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教师往往成为高校舆论的意见领袖,他们是社会思潮产生、传播和演变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的作用不仅仅是“二传手”,通常借助高校课堂、利用各种场合举办讲座和培训,通过传统媒介以及新兴的网络、手机和移动电子设备进行推介,发挥意见领袖的主流引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议题和关注焦点上,通过新媒体为广东高校大学生指明正确方向。此外,基于微時代背景崛起“00后”大学生群体,其网络引导作用同样十分重要。互联网上不断涌现的“小粉红”、“小青马”群体,不停留于只做“键盘侠”,他们用当代广东高校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萌萌哒”方式,凭借网络语言、动漫、微视频和表情包等方式,在微信、微博、等线上线下多个平台,向“同辈”宣讲党的理论知识和现实成就,表达爱国立场,吸引不少大学生粉丝,成为网络社会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三)提升媒介素养,敢于发声亮剑
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指的是受众对媒介的认知能力、使用能力以及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针对不良信息的传播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应加强广东高校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信息的甄别能力,使其正确使用新媒体,积极参与媒介的采编和制作,学习辨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防止敌对信息渗透对其造成消极态度影响。同时加强广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的媒介素养,通过学校交流、培训等方式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引导广东高校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正面出击。鼓励广东高校大学生主体发声亮剑,坚定政治立场。在关系意识形态领域原则性和是非性上,敢于表明政治态度。尤其要鼓励、引导广东高校大学生针对抨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民族团结、传播宗教思想的活动,利用新媒体发声亮剑,理性表明态度,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四)加强内容建设,筑牢思想根基
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对广东高校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整合广东光荣革命传统资源优势,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加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2]。针对网络上抨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实言论,广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应通过官方微博、公众微信等平台,及时发布权威性重点理论文章、形势政策报告、专家学者讲座等内容,设置契合时代特点和学生兴趣的“公共议题”,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刘振宇,张谋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路径探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31(03).
[2]筑牢意识形态为广东发展保驾护航[EB/OL].(2017-03-02)[2019-10-15].http://opinion.southcn.com/o/2017-03/02/content_166194230.htm.
[3]刘人滋,胡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挑战、新任务、新举措[J].北京教育(德育),2015(02).
[4]闫方洁.自媒体的后现代叙事及其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四重挑战[J].东南传播,2015(01).
[5]王爱玲.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
[6]赵剑.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20(04).
[7]解庆锋.维护新疆意识形态安全的新兴媒体策略[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1(03).
[8]广东省教育厅召开高校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座谈会[EB/OL].(2014-11-04)[2019-10-20].http://zwgk.gd.gov.cn/006940116/201411/t20141104_553601.html.
[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09.
[10]喻发胜,王晓红,陈波.网络传播的衍生效应与网络舆论[J].湖北社会科学,2010(05).
[11]王煊予,贺梦依.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20(05).
[12]朱锐勋,王俊羊,任成斗.新时代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要素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05).
责任编辑 姜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