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高校思政课的基本遵循
2019-09-10吴之声
吴之声
摘 要:高校思政课肩负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与立德树人的使命,是培育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主渠道。思政课要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内在规律与逻辑,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提升学生的理性认知;立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创新话语范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阐释理论的科学真理性,培育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的价值内化;克服认同逻辑的“去实践化”倾向,推进实践教学,落实学生的行为养成,不断深化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思政课;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10-0113-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增进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主渠道与主阵地。高校思政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探索与创新培育路径,通过提升理性认知、激发情感共鸣、促进价值内化、落实行为养成,不断深化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
一、理性认知:提升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会先验地在大学生头脑中生成,大学生对其认同需要历经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社会理性认识的过程。学习并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是理论认同的基础。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因此,高校思政课要向大学生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方面,运用好新版教材,引导大学生掌握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新修订的2018年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已经出版,其内容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的特点,这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科学依据。新版教材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理念、新要求、新征程融入其中,实现了教学内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的协同一致。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了解把握新版教材的修订指导思想、修订的主要内容,研究把握新版教材的结构内容、重点难点与教学建议,结合新版教材,从实践基础、内涵体系、基本方略、指导意义等方面,向学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
另一方面,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推进课堂教育教学改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是由“进教材”转化为“进头脑”的枢纽环节。高校思政课要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立足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特点,科学设计课堂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向大学生讲好讲活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课堂教育教学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认知的能动性,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师生之间的思想互动和问题研讨,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思想困惑的过程中提高认知、增强领悟。思政课还要善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活动,延伸与拓展课堂教育教学的时空场域,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世界中认知、理解、运用新思想与新理论。
二、情感共鸣:激发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
情感作为人类意识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人类活动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在理性认知之外,表现为主体在情感、心理上对该思想的肯定与喜爱,是一种文化体认与意义追问的感性心理活动,体现着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高校思政课要立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引导学生体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与大学生对美好生活、人生理想的追求具有统一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
第一,促进思政课供给侧改革,提高大学生的获得感。大学生是在不断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真理,并运用其来解决自己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满足自己的思想理论需求与情感期待,提升获得感与幸福感的过程中生成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的。高校思政课要科学研判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与期待,立足大学生思想情感与心理个性特点,强化供给思维,根据新版教材、习近平系列著作、大学生的关注点,丰富、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高校思政课要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协同中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方式,抓准学生的情感与思想共鸣点,回应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学生的思想与成长困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实现理论把握与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融合。
第二,创新话语范式,彰显理论魅力与感召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叙事語言上善于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术语和表达方式,彰显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魂”、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势”、与人民心连心共命运的“情”、娓娓道来充满自信的“趣”,使其能触及大学生的心灵,激发情感共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研究、把握、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叙事语言,创新教育教学的话语范式与体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和举实例、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理论魅力与亲和力,所彰显的习近平直面问题、勇于担当、务实创新、平易近人的人格魄力与感召力,不断增强情感认同。
第三,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高校思政课要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标方位,是对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梦想承诺;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提供行动纲领、基本遵循与精神动力。高校思政课还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逢其时”和“重任在肩”、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辩证统一关系,激励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三、价值内化:促进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认同
大学生在理性认知与情感体悟的基础上,不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价值规范、信仰理想内化为自己的意志信念和价值追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体现。
其一,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作出理论回答和实践分析而形成的科学体系,具有真理性。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大学生认识与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魅力与实践魅力,引导大学生理解对我国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研判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大学生掌握“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贯彻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与发展的根本观点。“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2]高校思政课还要指导大学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性是对其真理性的确证,从而为大学生价值认同的生成提供充分的理由。
其二,培育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根本体现,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高校思政课要把握文化自信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认同的内在联系,“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增进价值认同。高校思政课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阐释中,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4],正确认识到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情感价值诉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价值取向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感悟中华文明魅力和中国精神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丰富形成的,高校思政课要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
四、行为养成: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认同
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是“内化于心”的具有抽象性的思想层面的认同,还需要通过社会实践与生活体验将思想的认同“外化于行”,转化为行为与实践的认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从现实实践出发来把握认同主体与认同活动,强调认同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因此,高校思政课要认识与把握大学生作为认同主体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不断推进与创新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以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认同。
其一,遵循认同规律,避免认同逻辑的“去实践化”。个体在理性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增进情感体悟,聚焦价值认同,进而外化为自觉的实践行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生成逻辑。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教育中存在把主体直观化与单一化、用经验认知替代价值践行的“去实践化”倾向。克服认同逻辑的“去实践化”倾向,高校思政课就要从社会生活、实践主体的维度认识大学生,把握大学生作为现实的个人所属的社会环境和社會关系,把握大学生在个性发展中情感需要与利益诉求的丰富性、差异性,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教育中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性和社会性。高校思政课不能仅重视大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还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价值,将之转化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情感价值态度,促进理论认同逻辑向实践认同逻辑的转化。
其二,立足现实个体,面向生活世界,推进实践教学。高校思政课要突出实践教学的作用,立足大学生的实践需要,面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设计和实施要立足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变化,面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实践教学要实现内外课堂的无缝对接,把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特点与志趣取向,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活价值蕴意,引导学生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生活困惑,提升实践能力,落实行为养成。此外,高校思政课要把握认同规律与逻辑,不断改革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要不断整合资源、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引导大学生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中领会内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转化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6.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8.
责任编辑 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