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眼球摘除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2019-09-10张言远张静余文侠徐巧
张言远 张静 余文侠 徐巧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眼球摘除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我院眼科收治的86例行眼球摘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常规护理应用在对照组患者中,心理护理干预运用在干预组中,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积分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间进行比较,干预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眼球摘除术患者手术前后心理负担沉重,极易引起焦虑抑郁情绪,心理护理干预是减少患者心理焦虑抑郁情绪的重要基础,应对此类患者常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关键词]心理护理;眼球摘除;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1-0173-02
眼球摘除术是眼科临床中较常见的一种破坏性的手术治疗措施,是不得已但必须实施的眼科治疗手段。眼球摘除术患者治疗后不仅影响患者面部美观,还会降低患者的视觉功能,患者的学习、生活及工作等收到严重威胁,甚至导致患者身体残缺。因此,大部分手术患者在手术治疗后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心理压力、自卑、害怕等心理Ⅲ。临床护理过程中应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及心理状态评估结果给予患者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及干预,让其能认同手术,乐观面对生活,已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86例行眼球摘除术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眼科2014年1月~2018年1月共收治的86例行眼球摘除术患者,男62例,女24例,年龄13~82岁,平均47.5岁,其中眼球严重破裂伤32例(37.2%),绝对期青光眼15例(17.4%),眼内炎11例(12.8%),角膜溃疡穿孔10例(11.6%),视肿瘤10例(11.6%),其他眼病8例(9.3%)。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3例,两组手术患者之间对比的基线资料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性高。
1.2护理常规护理应用在对照组患者中,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手术前、手术后及出院后给予系统全面的心理护理干预,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积分的变化。针对干预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术前心理疏导:临床报道显示,九成以上的老年患者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心理负面情绪,但是大多数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接受事实,家属一般也能承受。但对年轻患者来说,自己心理负担会比较重,对往后工作及生活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极易导致患者丧失生活自信,出现绝望、悲痛及自卑等心理。针对患者以上情况,可采用宣泄法、升华法疏导其焦虑情绪,同时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治疗情况等有深入的认知,可以正视疾病。并为患者疏导:虽然身体上出现了殘缺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自身的不足,只要自己肯努力就会有所成长,引导患者尽快的接受现实,勇敢的应对未来的困难及阻碍。准备行眼球摘除术的患者,由于五官表面上的损害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应激反应出现,甚至对患者的手术治疗及预后心理等产生影响,针对此类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疏导尤为必要。刚入院时,与患者之间进行交流,第一印象往往非常重要,因此应实施一对一的热情接待及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关心患者,为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引导患者家属共同陪伴患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的给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同室病友、床位医生及护士,再就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手术的必要性,帮助患者权衡手术的利弊,减少患者的矛盾心理,尽量多用鼓励性、安慰性语言,使其树立对手术的信心,消除恐惧感。对于那些注重外貌的年轻患者,自尊心会更强,他们面对着角色及伤痛等双重打击,家属对这一现实也无法接受,患者心理状态较差且无法面对自己残缺的现状,加上社会及家庭因素的影响,患者极易生活在焦虑抑郁中,对此我们应激发患者的生活自信心及责任意识,引导患者在手术后尽快的接受现实。针对担心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康复的患者可以给予相应的PPT教学、讲座及一对一解答等多元化的健康宣教,对手术过程、效果等进行教育,提高患者治疗自信心,减少担心及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出现。指导患者家属多陪伴、鼓励及引导患者,促进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2)术后心理疏导:全身麻醉处理的患者手术后应给予基础护理,去枕平卧6小时,头偏向一侧,避免发生误吸。局麻患者取头高位,减少活动,避免出血,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手术不仅对患者身体是种较大的创伤,对心理也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术后的心理护理对恢复非常重要,术后的患者最大的障碍是心理的压力,患者术后看到深陷的眼窝,情绪往往会出现动摇,不愿与人接触。此时护士最主要的就是对患者实施减压处理,针对患者情绪及心理进行评估后,帮助患者准确的自我调整及疏导,针对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尽可能地满足,提供给患者最优质的的服务,使患者尽快从抑郁和自卑中解脱出来,回归正常生活。护士应主动和患者沟通,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效果,取得充分的信任,充分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通过家属对患者的关心和安慰,让病人感受到她没有被人轻视,认识到不良的心理状态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并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所在,可使患者更快的树立对生活的信心。(3)出院后的心理护理:病人出院后心理指导依然很重要,病人从医院到家庭,环境的改变,会使病人心情起伏,一时不能适应,应充分发挥家庭支持意义,对患者家属进行疏导干预,通过家属的心理支持干预,让患者感受到心理安慰,让患者慢慢适应正常人的生活。责任护士应该定期做好电话回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心理及情绪的变化,适时的给予心理支持。
1.3观察项目及评定标准患者心理情绪变化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共30个因子,满分80分,50分以上即为有焦虑、抑郁状态,分数越高情况越I严重。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相比较焦虑抑郁积分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干预组在焦虑积分、抑郁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有效、全面及综合性的心理疏导能进一步的促进实施眼球摘除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及心理压力,引导患者更好的跟随医护人员的脚步康复。在对手术患者实施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结合学校内学习的护理技能及知识点,从患者出发,为患者提供全面、综合及整体的心理方面的疏导及干预。心理层面相对于其他有形的护理措施来说具有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行为、护理态度等为改变患者对自身的认知及日后的憧憬,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发展,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及心理压力,减少由于不良负面情绪导致的危险事件的发生,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促进患者预后及手术效果的提高。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实施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及准确性,利用自身积极开朗、活跃的态度感染患者及家属,让患者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及生活的意义,激发患者的责任意识及生活信心。本次观察结果显示,86例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后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护理前。护理后显著的减轻了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并有效的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出院,且出院后能够乐观的面对今后的生活,并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对眼球摘除患者的护理效果十分显著,能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护理价值及积极性,促使患者术后心理状态的改善,最大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建议临床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