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多元评价 促全面发展

2019-09-10黄灿阳

天津教育·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策略

黄灿阳

【摘要】长期以来,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否按时按量完成的教学进度。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抓牢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这一基点,以改善教师的评价行为,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从而有效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使评价服务于课堂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元评价;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策略

多元评价是指在小学课堂中,评价主体对学生在学习过程或结果上表现出来的表扬或批评。值得关注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因此,评价主体需从评价内容与评价措施的多元化切入,全方位关注学生,并在此过程中融入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生为本——多元的评价主体

(一)教师评价,打开心扉

在学生的心中教师是他们最尊敬、最信赖,甚至是崇拜的对象,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无时无刻都在渴求着教师能给予他们认可、赞扬。教师积极且及时的评价能敲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达到师生心与心的良性交流。以《买文具》(北师大四年级下册)为例,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呈现“0.2×4”的意义。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成,教师分别给出不同的评价,“A同学用了人民币这一形象的生活实物摆出了算式的意义,让人一目了然”“B同学的画图方法直观且巧妙,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数形结合能力很强”“C同学借助了以前学习‘2×4’的经验推导得出‘0.2×4’,这种转化的方法在数学当中很有用”“D同学把算式描述成‘0.2是2个0.1,4个0.2是8个0.1’,说明他对算理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这些评价既给全班同学分享了小数乘法的多种表达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又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及时给予肯定,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适时的、有针对性的、肯定的评价,能让学生对数学的探索热情永不熄灭。

(二)学生评价,共同进步

同学不只是课后的玩伴,更是学习的同伴。來自同伴的认可往往更容易增强被评价人的自信心。学生独立发言时,引导同学之间互相点评;课堂教学时,小组活动分工协作、互帮互助,并通过组内评价、组间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相互友爱。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这部分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安排学生4人为一小组,得出课本封面一周与树叶一周的长度结果,让他们利用尺子、米尺、细绳、剪刀等工具进行测量。在展示课本封面一周有多长的环节中,A小组采用四条边分别逐一量出再相加的方法,B小组只量了课本的长和宽,两边的长度就解决了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小组间互评,“B小组比较简便快捷,课本的一周就是2条长和2条宽的总和”。在展示树叶的一周有多长的环节中,部分小组没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测量,而C小组呈现了一人解说,三人用绳子绕树叶一周的操作,还有一人做好起点和终点的标记,最后把绳子拉直测量,绳子的长度即树叶一周的长度。教师随即组织组内和组间的学生互评,肯定了各个组员的想法,达到互帮互助的策略。

(三)自我评价,自信满怀

自我评价是从外在评价到内在评价的沉淀。任何评价都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反思、批判和认可,才能让其得到真正的成长。评价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反思过去与现在。这对学生而言所具有的意义是长远的。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比如,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一课为例,经过教学后教师要求学生反思,部分学生讲道,刚开始自己只会随意杂乱地数图形,容易漏掉。现在学会了按起点的不同和按长短的不同,并按一定的顺序数,就能不重复、不遗漏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反思总结,促使其数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全面发展——多元的评价内容

新课程评价理念认为一个等级或分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大力倡导发展性评价理念。将甄别式评价模式改为发展性评价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密切留意学生在学习中的诸多表现,从三维目标上对评价内容进行丰富。

(一)知识的学习——融会贯通

对于新授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记忆知识,那么学习将是事倍功半。以《认识角》(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为例,“角”在二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中更多是停留在“墙角、桌角、牛角”……怎样才能让学生从具体的事物抽象出特征呢?在教学中,教师开展“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等丰富多样的操作活动。A学生用充满童真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角的顶点就是尖尖的会扎人的地方,角的两边是两条直直的线。”学生用这种生活化、体验感的语言来记忆知识、描绘知识,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起能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可以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过程的探究——积极向上

过去的评价更关注结果,但发展性评价更关注过程。数学学习过程需要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之后,小组内就要开始讨论,提出猜想、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在这样一系列小环节中,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积极讨论。那么,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学生呢?有,肯定不止一个。怎么调动所有人都积极参与呢?就是要把合作交流也纳入评价内容。这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细节,发现主动参与的学生和被动学习的学生,及时给予评价。

(三)学习态度——兴趣盎然

从教以来,我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在终结性评价环节上(考试)往往过于重视而紧张,使结果与他们的学习过程不相符。其中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对数学有着较强的学习兴趣,能够主动回答问题,学习态度端正。那么,我们对这部分的学生如果只看他们试卷上的成绩,无疑是不恰当的,很有可能会让他们在学习上产生挫败感、自卑感等不利于发展进步的情绪。因此,建议在评价内容中增加学习态度这一项。

三、关注过程——多元的评价策略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给出了理论支撑:“尊重与爱的需要。”作为小学生更希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从而增强兴趣、树立信心。

(一)口头评价——及时有效

因口头评价的及时快捷这一优势,故而在课堂上被广泛使用。前面论述的三种评价主体,同样运用到口头评价,需要注意切勿让口头评价流于形式,沦为口头禅。“很好”你真聪明“你真棒”……已经是教师口头评价的通用模板。久而久之学生会没了新鲜感,口头评价就起不到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使用口头评价时,要真诚、儿童化,才能真正鼓励到孩子,让口头评价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书面评价——有迹可循

书面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日常作业的批改、试卷、期末操行等方面的评定。这也是反馈给学生和家长的一种有迹可循的评价方法。由于其不可擦除的性质,所以教师在书面评价时,也要尽可能地慎重,以鼓励为主。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可塑性很强,切不可妄加否定学生的可能性。正常的批改符号外,教师可以印上小红花、简单的笑脸、红旗等图案替代传统的等级评定,更易被学生所接受。

(三)小组积分——量化评定

小组积分制的优势在于把一个班集体细分成几个小组,组内互相监督、互相进步,能够时刻保持学生的干劲。课堂上学生每次的举手发言、小组讨论的劳动成果、帮助组内同学解决学习问题、上课认真思考等等,小组及个人都可以获得积分,这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董美.“幸福教育”理念下小学教学的多元评价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0).

[2]朱宏军.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9).

[3]袁刚.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评价激励实施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34).

[4]朱福文.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途径[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8(2).

(责任编辑 袁霜)

猜你喜欢

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策略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基于农户层面的退耕还林工程评价内容研究综述
构建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初探
探析高中教师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应用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
提高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的实效性
美术作业情感式评价策略探索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