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网络空间话语权的现状与提升

2019-09-10陆蓉

高教学刊 2019年15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陆蓉

摘  要:网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战场,是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阵地。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践行者和引导者,能否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决定了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效果。网络话语权的实现基础是正确应用媒介,但在实践中,大多数辅导员对网络媒介,尤其是新媒体在思政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较为初级的水平,不适应新的网络话语体系和规则,没有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文章提出了将新媒体应用能力作为提升网络空间话语权的抓手,通过调查江苏大学辅导员新媒体的应用水平,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了三条提升网络空间话语权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5-0049-03

Abstract: The network is the second battle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ideological competition. Counselors are important practitioners and guid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ether they can master the right to speak in cyberspace determines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The basis of realizing the right of network discourse is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media,However, in practice, most counselors are still at a relatively primary level in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media, especially new media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Counselors are not suited to the new network discourse system and rules, and do not have the right to speak in cyberspac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new media should be taken as the grasp to enhance the discourse power in cyberspace.By investigating the application level of new media of counselors in Jiangsu University, 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ree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discourse power in cyberspace.

Keywords: college counselors; Network discourse power; new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概述

話语权是指个人或组织通过语言等媒介,在一定的话语体系和规则下传播自身并影响他人的权利,高校辅导员的话语权是指辅导员面向学生表达观念、施加影响,塑造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传播力和引导力[1]。网络空间是现实生活在互联网上的映射,网络空间的话语权是网络活动参与者以网络为媒介影响他人的权利,影响的力度从低到高可以简单概括为“有受众,能认同,能传播,能执行”。目前,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天然的主导性和组织性,高校辅导员在现实中的话语权基本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在网络空间中,虽然很多辅导员都有发声,但由于网络媒介话语体系和规则的特殊性,辅导员的话语权并不能得到必然保障。主要体现在:

1. 话语价值认同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价值观的传播呈现多元化。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期,拥有求变、求新、不拘一格,喜欢尝鲜的心理特点。非主流甚至有害的价值观利用人性的弱点和青年的心理特点,加上缺乏传统的“把关人”,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挤占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空间。例如非主流杀马特、二次元、宅腐、嘻哈、丧文化等等,对青年学生拥有强大的吸引力,都有不少的追随者。这些都使辅导员在网络空间的话语价值认同受到了冲击和削弱。

2. 话语传播范式受到互联网的挑战。范式是一个组织或学科群体统一遵循的表达方式和行为准则,具有相对固定性[2]。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其话语传播的范式表现为正统性、严肃性和严谨性,不可避免地带有枯燥、单一的缺点,有的辅导员甚至直接在网络上照搬传统媒体的宣传形式,对大学生来说自然就是“你若端着,我就无感”。而互联网上,其语言传播范式没有明显的准则,往往越是标新立异、紧贴热点、新奇有趣的语言越容易迅速传播,其质量也是良莠不齐,有的体现了网络热点和大众笑点,例如“蓝瘦香菇”、“猴赛雷”、“蛋白质”等,有的却庸俗化倾向明显,例如“吊丝”,有的甚至突破公序良俗的底线,呈现失范状态,例如调侃、质疑英烈等等。这些都使辅导员话语权的传播范式受到互联网的挑战。

3. 话语权威性的丧失。在传统的思政工作中,高校辅导员由于政治和制度的赋权,和教育对象对话中处于主动和优势地位,教育对象的话语权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且这一地位难以转换,具有权威性。然而在网络中,由于自媒体的兴起,发言的规则被重写,人人都具有了麦克风,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能够接触到形形色色的观点,在对话中拥有了相对平等的地位。官方媒体不再是主要的消息来源,受众也拥有了选择的权利。加上大量青年人崇拜的公众人物,例如李开复、俞敏洪等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微博、公众号等,吸引了大量的青年“粉丝”,对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使辅导员网络话语的权威性进一步降低。

辅导员网络话语权受到挑战和冲击,不仅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会导致非主流的、亚文化的甚至有害的价值观占有网络话语权,进而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要想重新夺回网络话语权,辅导员们就必须主动拥抱新媒体,适应新的話语体系和规则,努力提升自己新媒体的应用能力。

二、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的现状

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先了解现状,而辅导员的网络话语权的现状如何,作为受众的学生最有发言权。因此,笔者以“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现状调查”为主题,以江苏大学的学生为样本,对传播受众(学生)设计了一套问卷。目前,高校辅导员实现网络话语权的媒介或工具主要有两类:一是以QQ(群)、微信(群)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简称IM,二是以博客、空间、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甚至抖音、优酷等为代表的社会性网络服务媒体,简称SNS类新媒体。后者因传播体量大、效率高、受众广起了主要的作用,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手段。因此,问卷通过调查学生对辅导员新媒体工具,特别是SNS类新媒体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辅导员的网络话语权的现状。

1. 问卷的设计和统计数据。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共分三个维度来设计题目。一是学生与辅导员新媒体的互动情况,主要从双方互访、关注、留言等客观指标来调查;二是调查对象对辅导员新媒体的主观感受,主要通过发布内容的频率、质量以及所起的作用来考察;三是调查对象对辅导员新媒体的主观期望。

在学生方面,共搜集到360份有效问卷,涵盖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涉及文科、理科和理工科三大学科门类。首先,在互动性上。虽然有52.77%的调查对象“已经关注或者收听了辅导员的新媒体”,但仅仅有25%的学生会“经常浏览辅导员的新媒体”,而有31.38%的学生“没有听说过自己的辅导员有新媒体工具”,有30.55%的学生“虽然知道自己辅导员的新媒体,但没有浏览的习惯”;而有38.88%的学生认为“所在班级只有不到10%的人关注了辅导员的新媒体”,有33.33%的学生认为“班级有10%-30%的人关注了辅导员的新媒体”,有80.55%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不会主动留言或评论”。学业指导、就业辅导和通知公告分别以71.38%、69.44%和65.27%的选择率排在学生最希望获得的信息前三,而在学生看来,目前辅导员新媒体上发布最多的三类分别是通知公告(67.77%)、校园新闻(51.11%)和转载分享(43.88%);其次,在主观感受上,问卷设计了4道选择题,分别从更新频率、内容形式、语言风格、互动频率四个维度来进行考察。在关注过辅导员新媒体的190名学生中,对以上四题持正面或较正面评价的达到85%左右;对辅导员新媒体的作用和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上,调查对象持正面评价或较正面评价的均达到了60%左右;最后,在对辅导员新媒体的主观期望上,35.55%的调查对象选择“有期望,希望能进一步改进”,其余调查对象选择“没有期望”,但细分没有期望的原因,30.27%的人认为“辅导员老师已经做得很好了,有没有SNS关系不大”,17.5%的学生因为“对辅导员的新媒体一直不怎么感兴趣”,只有15.27%的人认为“辅导员的新媒体已经很好了”。

2. 辅导员新媒体应用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对新媒体的应用水平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具体体现在:原创内容和高阶应用少,推广少,更新慢,基本属于“可有可无”或者“简单补充”的阶段。

(2)辅导员普遍缺乏新媒体的应用技巧,对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认识不清,具体体现在:相当多的辅导员习惯用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方式来运行自己的新媒体工具,没有意识到学生在新媒体传播中的独特作用,还不能摆脱“喉舌”意识和说教姿态,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因此,虽然学生对辅导员在网络上发声持欢迎和期待的态度,但现实中由于传播内容单调,更新速度慢,与学生的期望差距较大,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低。学生关注的下降反过来又导致辅导员更加不重视新媒体的应用,恶性循环。因此,辅导员虽然是十分年轻的群体,也是新媒体利用率较高的群体,但在网络话语权上,却处于地位不高,存在感不强的式微境地。

三、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式微的原因分析

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的衰微,虽然与网络媒介的特性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与辅导员对新媒体的利用程度有关。主要原因有:

1. 客观原因。一是辅导员工作繁杂。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处理上级交办的各类任务和琐事,对运营好新媒体无暇顾及;二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在学生工作领域,高校普遍对团学组织类新媒体高度重视,投入相当多的精力,但对辅导员个人的新媒体工具,没有开展相关培训也没有专业指导;三是辅导员周围缺乏新媒体的应用氛围。相当多的辅导员仅把新媒体单纯作为个人空间,发表的内容与工作关系不大,相互之间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四是学生关注低。网络时代,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他们对辅导员新媒体的认识还停留在信息发布和单向灌输的印象上,关注度比较低,因此辅导员也缺乏外在动力。

2. 主观原因。一是相当多的辅导员没有掌握新媒体工具的应用技巧和传播规律。由于思维定势,相当多的辅导员还习惯用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方式来运行自己的新媒体工具,还不能摆脱“喉舌”意识和说教姿态,教育效果差强人意;二是相当多的辅导员没有意识到新媒体对自身工作的推动作用,这既是自身工作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主观认知的偏差导致大家在新媒体上的精力投入严重不足。

四、提升辅导员网络话语权的对策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对媒介的正确应用是网络话语权的实现基础,提升辅导员的网络话语权,必须首先提升新媒体的驾驭能力。而优秀的新媒体体验能减轻辅导员工作负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辅导员除了应克服工作繁杂、精力有限、关注度低等客观因素外,更要从主观因素上寻找对策。

1. 构建网络话语主体之间的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实现对话的基础,也是话语规则和体系建立的前提。辅导员在现实中的身份并不能自然迁移到网络中,而且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辅导员和学生的身份界限没有现实中那么明显,需要参与双方加以重构,建立新的身份认同,适应新的话语规则。这种身份应该是基于尊重、理解和平等,平等是其中最重要的属性。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网络话语权,给予学生平等发表不同意见的空间和渠道。在网络世界里,用户粘性低,持续性差,学生既有主动选择的权力也有发表不同意见的需要,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放弃控制,学会倾听,尤其是学会面对不友好的声音。不友好的声音,往往是矛盾显性化的初级阶段,是我们了解舆情、预防矛盾激化的良好时机。当出现不友好的声音时,不可采取封杀拉黑甚至针锋相对的低级手段,更不可出现以势压人甚至人肉搜索的极端手段,而应以此为契机,分析出现这种言论的背后原因,多查找自身因素,采取正面引导、温和疏通、以理服人的方式,在解决矛盾的同时教育大众,有效地引导舆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次,要学习与学生网络“共情”,进而引发共鸣。“共情”是体会和感受他们情感的一种能力[3]。在新型的传播关系下,学生既是受众和教育对象,同时也是传播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他们对自己认同的内容会积极评论和转载,从而产生共鸣,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因此,辅导员要站在大学生的角度,通过共情融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用心体会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情感需求,真切感知大学生的网络文化世界,改变那种高高在上的表达方式,借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探索新的话语交流、引导和教育范式,才能塑造自己正确的网络身份,并引起大学生的认同和共鸣。

2. 打造网络主体之间的信息“高地”。新媒体使用者众多,推广成本提高,普通用户难以脱颖而出,而辅导员与学生相比,在信息掌握上具有優势。因此,辅导员必须提升非对称信息尤其是独特信息的传播能力,做一名“新视角的提出者、新问题的发现者、新思维的探索者”[4],才能打造网络主体之间的信息“高地”,形成话语权的“高势能”,达到引领和带动网络文化的目的。首先,辅导员不能再做系统知识的灌输者,信息传播的类型应符合“721”原则,即原创内容占70%,通知和文件等官方信息占20%,转载和分享占10%。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非常多,过多的分享和转载不仅容易脱离受众实际需求,并且很可能是重复信息,引起信息疲劳,关注的可能性也会非常小;其次,发布的原创信息除了准确及时这一共同要求外,在题材选取上还要兼顾话语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兼顾网络权力和意识形态权力,找准思想政治内容与网络受众偏好的结合点”[5],做到尊重特点、紧扣热点、抓住难点。尊重特点,即发布的原创内容应尽可能与自己受众的专业、年级甚至性别比例相吻合,内容越有针对性则受众越感兴趣,也越有指导意义;紧扣热点,即发布的内容应与目前受众关注的热点相一致,满足受众的需求变迁和时效性特征。这个热点可以是当时的社会热点也可以是受众群体热点,热点话题往往受到更多关注,也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教育效果;抓住难点,即文章内容不可泛泛而谈,应直面矛盾,抓住关键,从思想上解决受众的疑惑,达到启发和教育的效果。因此,要达到以上效果,就要求文章在内容创作上遵从体现深度、引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也要求我们辅导员在创作时多方搜集一手资料,经常关注热点难点,多学习勤思考,这样文章才能讲真话、接地气、有干货。

3. 增强网络话语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作为网络行为的参与者,学生十分看重个体之间的关系经营,因此,良好的互动则是维护辅导员和受众个体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增加新媒体“粉丝”数量从而提升话语权的重要途径。首先,积极进行“线上”互动。“线上”,即网络途经,从规模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集体互动。通过社会实例,以吸引青年学子眼球的重大热点问题和共性问题为突破口,通过网络交流、网络对话、网络辩论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参与讨论并积极回应;另一类为与学生个体“线上”互动。除了吸引学生参与到辅导员发布内容的讨论中,辅导员更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经常访问学生空间,积极回答学生疑问,既能掌握舆情又能做到个性化指导(共性问题可集中回答),学生还能感受到辅导员对自己的重视和帮助,对辅导员新媒体的关注度也会显著提高。其次,应注意“线上”与“线下”互动,即传统教育方式与新媒体相结合,这样新媒体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传统教育方式也能焕发新活力。辅导员举行的常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例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评奖评优、心理咨询、形势政策教育、就业指导等,都可以结合新媒体在“线上”开展。结合的方式不是单向地发布活动通知,而是大体遵循以下互动步骤:围绕主题制造话题或者投票进行“线上”前期预热、根据受众反馈优化“线下”活动流程、发布活动进程引导受众“双线”参与(线上讨论+线下体验)并扩散分享,“线上”总结活动成果扩大思政教育效果。两者的有效结合,拓展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提升了工作的透明度,激发了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参与感,摈弃了只有少数人参与的弊端,建立了新媒体“话题、兴趣、分众、聚合”的良性循环[6]。

五、结束语

网络话语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是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新媒体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对媒介的正确应用是话语权的实现基础。辅导员只要在思想上加以重视,并熟练掌握新媒体的应用技巧和理念,就能扬长避短,在组织框架内不断提升自己的话语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成瑨.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研究:现实挑战与平衡建构[J].常州信息职业结束学院学报,2017,16(3):79-83.

[2]齐俊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难题及应对策略[J].社会科学家,2017(8):64-67.

[3]陈雄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建构策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6):72-76.

[4]陈光军.新媒体技术环境下语言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5]钱梦燕,李亦亮.新媒体时代提升辅导员信息能力的思考[J].科技广场,2013(8).

[6]常敏.新媒体视野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8).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