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模式分析
2019-09-10李天月王庆权
李天月 王庆权
摘 要: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教育、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大学生的资料查阅、信息获取等更加便捷,也使他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元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以网络、信息等为载体,创新服务模式,使高校师生的阅读、科研需求得到满足,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价值,提高内部资源利用率。文章简要论述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必要性,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模式加以分析,给出具体有效的实施方法,在高校营造良好的图书服务环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以人为本;阅读心理
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高校图书馆价值和作用不容忽略。图书馆服务水平直接关乎高校综合实力及外界评价。高校图书馆的特点、定位等决定了其面临高校教师、大学生等读者群体,而教师读者群体又可细分为专家学者、普通教师、学校职工等,大学生读者群体则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读者服务创新应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使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模式等更加具有针对性。
一、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非常丰富,聚集着大量的文献、图书、杂志等。当教师、学生需要某类图书、参考资料时,可直接到图书馆进行查阅,能够使高校师生熟练掌握外界学术研究成果,将社会信息带入高校,不断创新。网络社会及多元科技环境下,高校师生的信息获取渠道、方法等发生了明显改变,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图书馆服务方式、内容等都已经无法满足新的要求,亟待创新,实现高校图书馆综合实力及服务能力双向提升。近年,各高校图书馆纷纷借力互联网平台,在软硬件方面下工夫,致力于为高校读者提供更加丰富、新颖的阅读体验,真正让高校师生读者从图书馆内收获知识和成长,将高校图书馆作用及价值凸显出来。
二、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模式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模式涵盖以下内容:其一,自导式服务模式。在图书馆日常服务工作中,采用简单的方式,对服务对象进行指引,使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按照既定的目标、方向等,自觉查阅、学习等。该服务模式在专家学者、普通教师等读者群体中比较适用,因其所需资料、信息等非常明确,自律性强,无需图书馆工作人员过多干涉,仅需通过简单引导,保证其能够在短时间内查询到所需资料,获取相关信息。其二,人本式服务模式。将“以人为本”的原则贯穿到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工作中,依据个体思路、行为变化,使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满足个体需求,结合服务对象的情感、心理等,优选最佳服务方式及内容,给予读者充分的尊重,提高读者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例如,针对学生读者群体的专业及课程背景,每隔一段时间,从深度、广度等方面,对教学参考、专业文献资料等做出调整,为低年级学生、毕业生等提供专门的图书馆服务。而个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应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栏目、竞赛、研讨会等,通过这种方式,帮助高校学生灵活获取各类资料信息,真正将人本理念贯穿到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三,个性化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应依据不同读者群体的个性、习惯、水平等,為其提供针对性的信息管理服务,便于读者获取与自身需求相对应的信息资料,使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质量、效率等得到全面提升。高校图书馆应依据不同服务对象的知识结构、信息需求、认知规律、心理状况等,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使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更加具体有效,确保文献信息服务呈现智能化、高水平特点,提高高校读者群体的学习、工作质量及效率,增强有效性。
三、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实施方法
多元网络时代,微信、微博、手机APP等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提供了新的创新路径、方法等。例如,2018年4月,深圳图书馆与腾讯公司启动“图腾”合作计划,10月底推出了基于实名认证技术的虚拟读者证申办服务,从办证起,使图书馆服务进入无卡时代,读者凭借手机即可快捷使用图书馆各项服务。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内容、方法等比较多,也可借鉴上述模式,为高校师生营造良好的图书借阅环境,为高校读者群体提供便利。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实施方法如下:
1.熟悉读者阅读心理
高校图书馆主要为教师及学生群体提供服务,该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对读者的阅读心理、诉求等具备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使图书馆服务工作更具针对性。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群体,课堂时间有限,往往需要从图书馆中获取相关知识。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掌握读者心理变化,了解其借阅诉求。传统图书馆工作中,读者服务工作比较单一,图书管理员仅进行借阅登记、书籍整理,在服务工作中过于被动,而读者对图书馆内书籍摆放规律不够了解,在借阅、浏览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图书馆内书籍的使用率也并不是很高。高校应发挥现有资源优势,要求图书管理员掌握读者心理,为读者提供多元服务,便于其在短时间内找到所需书籍、资料等,还应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交流,提高图书馆内文献、书籍利用率。例如,高校图书馆主动与各院系沟通,根据日常科研、教学要求,对图书馆内的书籍、文献等分门别类整理出来,发挥互联网作用,对各类知识进行动态搜集、选择、设计,让高校师生通过学科导航系统,检索、查阅相关资料。
2.优化图书馆服务理念
现如今,仍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是很强,在读者服务中过于被动,缺乏创新。图书管理员应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依据高校图书馆背景、服务要求、内容等,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使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更加新颖。在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位,为读者提供多元化、针对性服务,使高校师生能够共享图书馆资源,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在图书管理员与读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定期组织文化活动、学术研讨等,增加读者之间的交流,推动文化传播。这一过程中,应始终贯穿信息化服务理念,将信息化平台构建起来,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微信等为载体,便于高校师生检索、查阅、下载相关信息,增强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能力。以某高校图书馆为例,定期开展“诗词鉴赏与写作研修班”活动,邀请高校师生参加,为学生推介经典阅读书目,长期举办人文讲坛、经典诗文朗诵会、经典民乐赏析等阅读推广活动,为高校师生提供学习和体悟优秀文化的场所,坚定其文化自信。
3.创新图书馆服务内容
高校图书馆应明确读者服务工作重难点,以网页、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载体,详细介绍图书馆服务内容、典藏图书分类、资源结构分布情况等,并在网络平台上,开通预约功能,便于读者通过微信、网页、微博等,提前预约所需书籍,到图书馆自取即可,保证借阅质量及效率。图书馆还可以在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新书公告,便于高校师生第一时间掌握图书馆动态。在日常工作中,图书管理人员应不断增强自身服务意识,依据读者群体诉求,将各类数据库建立起來。举例而言,在图书馆内部,将毕业论文(设计)数据库建立起来,上传各院系历年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等,便于广大师生及时查阅、参考。或者,通过校园调查,了解不同读者群体诉求,使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类型更加多元,不断拓展高校读者的阅读范围、检索范围等。再比如,依托“图书漂流”“电影沙龙”等创新服务内容,满足新生代读者阅读倾向。定期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图书馆官网上为学生推介经典影片、影评,并附上原著、电子图书书目等,鼓励读者在看完电影后,回归到原著作品中,不断拓展自身的阅读范围,丰富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内容,为高校师生提供动静相宜的阅读、科研环境。
4.拓宽图书馆服务领域
多元社会背景及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不应拘泥于传统的借阅、查询、数据库服务等,而应将其社会性凸显出来,为高校提供社会化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与当地省、市级图书馆协商,在各高校、图书馆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使图书资源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除此之外,还应找高校内部实现“藏、借、阅、研、询”五位一体服务。以某高校图书馆为例,馆藏量约170万册,提供阅览学习座位2000余个。配备计算机260台,供电子阅览、馆藏查询和读者培训使用。同时,配备自动服务终端设备35台,包括电子书刊阅览机、自助选座设备、自助借还终端、自助打印复印一体机等。在图书馆内还设有咖啡厅和休闲阅读区,方便学生临时小憩,缓解阅读疲劳。放置自动借还机、查询检索机、电子书刊阅读机、朗读亭等终端设备,拓宽高校图书馆服务领域及功能。
结束语
综上,网络多媒体环境下,传统单一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读者诉求。近年,各高校逐渐认识到了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创新作用及价值,依托网络平台、自助设备等,从自导式、人本式、个性化三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加以创新。结合新生代读者的心理、诉求等,优化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内容,不断拓宽服务领域,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使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为借阅、科研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尹克勤,张立新.基于智慧图书馆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9):109-113.
[2]许海燕.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的创新[J].办公室业务,2017(1):175-175.
[3]徐 樾.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的创新[J].长江丛刊,2017(34):231-231.
[4]钟志远.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创新问题[J].文教资料2018(33):75-76.
[5]罗 琴,程 磊.“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7(31):19-20.
[6]常雅红.“互联网+”背景下财经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发展研究[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7(2):72-77.
[7]袁道明.基于网络环境分析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创新[J].时代教育,2017(17):81.
[8]王 菁.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探讨[J].科技视界,2017(15):125-125.
作者简介:李天月(1987-),女,辽宁黑山人,硕士,东北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读者服务,阅读推广;王庆权(1960-),男,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读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