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环境下从“鱼”到“渔”的教学研究

2019-09-10任惠静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任惠静

摘   要:当前迅猛发展的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课堂的教学环境,而且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变革和机遇,并深刻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和学习。在此情况下,教师需要利用这种便利的条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赋予“鱼”和“渔”以全新的定义。教师不仅要积极探索、乐于教学,而且还要使学生在不断学习“渔”的过程中爱上学习,不断提升认知能力,提高核心素养,做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课堂教学;自我生存能力;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6-0037-0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具体而言,即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虽能解一时之饥,但却不能长久,要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所以,“授人以鱼”只能缓—时之急,而“授人以渔”则能解一生之需。因此有“送人鱼,饱一顿;教人渔,益终身”的说法。这句话在当今时代,在教育教学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理解这句话,并把这句话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

一、与时俱进解读“鱼”与“渔”的含义

2017年底,国家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它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运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这种综合性品质是体现学生自我生存能力高低的重要手段。自我生存能力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确定课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体判断、相互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生具备自我生存能力。教师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一步实现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

(一)從课堂教学角度解析“鱼”与“渔”

“鱼与渔的示意图”将“鱼”和“渔”从教、学、学生、教师、课堂、课标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如果要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要求转变,首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从知识的理解——“鱼”到知识的探究——“渔”的转变;其次就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必须“动”起来、课堂教学“活”起来。只有教与学互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体验教课和学习的乐趣,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完成新课标的要求,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二)课堂教学理念实现从“鱼”到“渔”的转变

从“鱼与渔的示意图”可以看出,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学生、知识的学习需要有以下的转变:

首先,教师的教学经历了由给予“鱼”到传授“渔”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授、对学习的指导变为对学生学习的帮助、支援。

其次,学生的学习经历了由接受“鱼”到探究“渔”的转变。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

最后,整个知识学习实现了由学习“鱼”到学习“渔”的转变。从注重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变为注重知识探究的综合学习。

要实现上述这些转变,现代教育技术将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将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从而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实现提供空间。

二、课堂教学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渔趣”

随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广阔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媒体信息冲击着教师和学生。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巧妙地实现课堂教学从“鱼”到“渔”的转变,而且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提升教师的教学动力,感受教学的魅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体验 “渔”的趣味性,又可以在媒体、网络资源、移动终端中感受课堂学习的魅力,完成学习任务。

(一)信息技术环境协助教师发现“渔趣”

在传统教学“教师+课本+黑板”的 环境中,教师要实现教学目的从“鱼”到“渔”的转变有很大难度,因为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论无法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所提供的课件、微课、教学网站平台等在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讲解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体验到“渔趣”方面,就显得容易一些了。

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等信息技术环境辅助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并要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对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做综合处理。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既可以呈现教材以外的内容,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可以实现精讲,取得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打造翻转课堂,不仅让学生在课堂内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开展探究性活动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而且还能在课外将学习内容传递给学生。与此同时,教师还能利用网上的数字化资源,充实教材和教参内容、拓展教学范围、更新知识,也能利用信息技术交互性强的特点,加强师生互动,以利于知识的传递和吸收。(见图1)

(二)信息技术环境助力学生体验“渔趣”

由于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实践,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所以,这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渔”的转变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虚拟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此环境中进行体验、实践、探究学习,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点燃其对知识探索的热情,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如任务驱动法、欣赏法、项目法、课堂互动讨论法等引导学生实现从学习“鱼”到学习“渔”的转变。

从学生层面而言,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进行综合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以求主动建构知识。首先,综合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形式,是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中,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决定课题、制定计划——探究学习、解决问题——评价——课题再构成、再探究到最后总结问题的全部过程。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由学生团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形式。在小组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促进学生充分的交流,协助学生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帮助学生体验“渔”的乐趣,将学生乐学落到实处。(见图2)。

(三)翻转课堂带来的由“鱼”到“渔”新思考

近些年,伴随着信息技术环境的发展,翻转课堂作为新事物出现在教育领域中,学校课堂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了翻转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在课堂外,教师提前将知识点——“鱼”,以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家中自学,并利用视频可以暂停、回放、倒回等特点独立学习并记录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操作和探究——“渔”,在此环节,不仅学生之间可以充分互动,而且教师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和每一位学生互动,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见图3)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环境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效益的方法与策略探讨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改革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风险预警方法探析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