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学习”提升学生关键能力的实践研究
2019-09-06华激文
华激文
[摘 要]项目学习以“活动项目”为载体,以 “校本选修课”为组织形式,以“创新实验室”为探究平台,以“生态校园”为浸润环境,依照“生长”理念,着眼于课堂引领,能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基于此,分析了“项目学习”的优越性,阐述了通过“青梅酒的制作”这一项目学习进行有效实验教学从而提升学生关键能力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项目学习;关键能力;青梅酒的制作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0-0094-02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在生态校园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中,践行“校园即课程,校园即课堂”的理念,坚持“把课程‘种在校园里”的实践探索。基于此,生物学科开设了“药用植物的种植、菊花的嫁接、青梅酒的制作”等一系列校园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同时促进教师对“资优教育‘丰富教学模式”的深度建构进行研究。在课程实施中,围绕育人目标,关注学生的“兴趣导向” “问题意识”“团队合作” “科学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培养。生态课程建设以“项目学习”为途径,力争在课程理念指导下,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变化,使学生在与自然的对话中,亲身体会、感知、触摸生物学知识的本质。其中,生态校园、创新实验室、学习小组、项目研究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在“项目学习”中,小组是最重要的学习组织形式。本文旨在在学习小组中实施“项目式导学”,以“青梅酒的制作”为例,介绍采用“项目学习”进行校本选修课教学与社团活动以提升学生关键能力的实践与探索。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选修校本选修课、生物社团的学生50人作为实验组,高二物生班学生50人作为对照组。
2.研究出发点:我校有各种果树,每年的五六月份,大量的青梅成熟,掉落在地,非常可惜,于是大家产生了用现成的青梅果实替代葡萄进行“果酒制作”的想法,因而确立项目课题为“青梅酒的制作”。
3.研究时间:2012年4月至2018年6月。
4.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看有关文献资料,获取相关的信息和理论依据。
(2)比较测试法:对学生的参与度、制作作品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3)数据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活动设计
实验项目安排在5、6月份进行,此时正值青梅的收获季节,温度适宜,发酵现象非常明显。
项目课题确定后,围绕项目课题,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设置活动项目,实施流程具体如下:
项目一:实验原理的分析及实验材料的准备→项目二:青梅酒制作的方案设计及实验过程 →项目三:实验现象记录分析、青梅酒的品质鉴定及酿酒心得交流、项目成果展示→项目四:传统发酵技术应用拓展→项目五:各类果酒展示。
四、 结果与分析
通过生物校本选修课与生物必修课的教学比较发现,由于没有教学进度的限制与升学压力,在校本选修课和社团活动中实施“项目学习”,更能体现“生长课堂”的理念。
1. 实验课时的比较
由于受教学进度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在物生班实际只能进行1课时的实验教学,而选修校本选修课、生物社团的学生前后进行了4课时的项目学习体验。
2.参与程度的比较
在物生班,由于只能用1课时的时间,因而“采集、学习、制作青梅酒”等流程实际上流于形式,50个学生看似兴致勃勃,兴奋不已,但热闹的表象下真正参与的较少。
选修校本选修课、生物社团的学生前后共进行了4课时的实验教学:制作流程及方法的资料查阅、制作方法的设计交流、实验器材的准备;青梅林风景欣赏及青梅果的采摘、清洗;青梅酒的制作、问题的发现与改进;中国酒文化的鉴赏、果酒视频的观看以及青梅酒的品味与鉴赏。前后4课时的实验教学,学生人人参与体验,印象极其深刻,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3.实验效果的比较
如果说1课时的青梅酒制作让学生直观地体验了教材上的“做酒理论”,那么,4课时的“项目学习”则是师生共编“校园果酒立体教科书”的过程,其更注重在生态校园的浸润中让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果酒制作技能、方法。“项目学习”实现了生物知识和技能的融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多项关键能力得到了培养。
五、需要关注的问题
用“项目学习引导学生进行青梅酒的制作”等丰富生态课程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间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引导质疑意外现象
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讨论交流氛围,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例如,有的小组做的青梅酒长满了霉菌,有的青梅酒酒香扑鼻,有的则发臭了……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意外现象”进行大胆质疑,分析对比,同时思考影响青梅酒发酵的因素有哪些,青梅发霉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在设计实验、动手实践中理解“科学的生成过程”。
2. 关注跟踪实验过程
知识的产生过程无法通过讲解重演,因而教师既要引导创设实验探究的情境,又要关注、组织、跟踪实验全过程;围绕具体的项目学习目标实施教学,融“情境、实验、过程、评价”于一体,如青梅酒发酵多少天后可以开始进行镜检?酒精可用什么试剂来检验?如何进行酵母菌的镜检工作?如何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计数?血球计数板计数出现误差的原因有哪些?让学生从肤浅、低层次的“知道或认识事实”的学习,进入深度的、高层次的学习,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去掌握知识,使得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得到提升。
3.反思拓展实验结果
学生探究的程度、探究的有效性是教师引导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当青梅酒制成后,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如何制成青梅醋,并尝试利用不同的方式制作青梅醋,如在发酵液中加入醋酸菌或醋曲,或者变换发酵底物, 或者就地取材,在校园内寻找石榴、橘子、枇杷、红枣、柿子等,使微生物发酵的方法上升到规律层面,从而让学生对青梅酒的制作形成完整的认知并能用概念图呈现青梅酒的实验全过程。
美国学者托馬斯等人认为,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项目学习以“活动项目”为载体, “校本选修课”为组织形式,“创新实验室”为探究平台,“生态校园”为浸润环境,依照“生长”理念,着眼于课堂引领,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关键能力。这不失为“资优教育‘丰富教学模式” 中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
[ 参 考 文 献 ]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