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式教学
2019-09-06吴家国
吴家国
[摘 要]初中化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破化学课堂教学的难点,教师往往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而要达到此教学目的就离不开引导式教学的运用。巧用引导式教学,创设引导式教学情境,可较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引导式教学; 教学模式;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0-0083-02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前半部分的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学生很感兴趣也易于理解掌握,但教材后半部分如《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由于微观物质的抽象性,大部分学生难以掌握。一旦学生学习举步维艰,就会丧失学习动力。尽管师生都想改变这种现状,但总是事倍功半。而采用实用性很强的引导式教学,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引导式教学,是对新课程理念很好的诠释和深化,其主要内容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学难点自由发表意见,并对学生知识结论的准确性进行适时评价的教学方法。引导式教学可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并掌握教学重难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那么,如何巧用引导式教学来突破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呢?
一、创设引导式教学情境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的难点内容,其中包括铁、镁与氧气的反应,锌与稀硫酸、稀盐酸的反应,以及铁与硫酸铜的反应,等等。通过前面的实验教学,学生虽说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新教材中并没有对金属的有关化学性质进行系统归纳和分类探讨,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时,很容易遗漏以下这些问题:一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除了适用于金属在某些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的情况外,是否还适用于其他情况?二是铁与盐酸(或稀硫酸)及硫酸铜等盐溶液反应时,生成物中的铁元素化合价是多少?三是锌、铁等金属与盐溶液或部分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对于参加反应的酸或盐等反应物的溶解性有没有要求?运用引导式教学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会使这些问题变得容易解决。我在教学相关内容时,创设了三个引导式教学情境:一是通过大多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的不同,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得出:金属的活泼性不同。二是抛出问题:部分金属在与酸或盐溶液反应时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那其他的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时是不是也这样呢?三是锌、铁等金属的不同化学性质能不能也通过类似的置换反应来体现?通过创设引导式教学情境,最终让学生弄清楚了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引导学生掌握教学难点
在初中化学中,像分子、原子及元素等这些化学基本概念占比较大,正确理解这些概念,是学生学习有关化学术语及物质分类等知识的根本。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突破此类难点呢?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组成的奥秘》时,发现许多学生对于离子的构成不是很了解,以前教学时虽然运用多媒体播放氯化钠的结构动画,但大部分学生仍然弄不清楚离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个关系,我采用了引导式教学。首先用多媒体展示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且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放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竖列,电子层数相同的另一类原子放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横行,让学生观察讨论查找元素的规律,归纳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和性质的关系。随后,我引导学生思考: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结构呢?并播放氯化钠形成过程的动画,引导学生设计多种方案,师生一起讨论分析。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各种原子,然后去寻找自己的朋友,目的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结构的稳定性。如扮演钠原子的学生找到了朋友氯原子,两个原子相互交换电子变成了好朋友,而自身变成了钠离子和氯离子。教师通过运用引导式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在集体的智慧中掌握学习难点,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逻辑推理
在各级化学考试中,有一类必不可少的考查发散性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的题型,那就是物质推断题。物质推断题对于学生来说很是头痛,教师教学时也倍感吃力,只有基础知识扎实且思维敏捷的极少数学生在考试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能够正确解答,大部分学生常常无从下笔,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解题思路及答案,仍有学生一知半解。物质推断题之所以一直是化学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它涉及的知识很广泛,物质变化多种多样,思维量大,对于物质的性质及变化等知识的运用综合性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对于物质推断题的教学,我一般先让学生复习相关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物质变化的规律,指导学生反复读题,引导学生圈画题目中的一些关键字词,再引导学生:题目中有哪些显性或隐性的条件?解决此题的关键或突破口是什么?初步推理完成后怎样验证结论是否正确?我在教学这类推断题时一般采用上述引导式教学,并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如题:某校在化学实验操作考核时,张明同学因过度紧张,将几种固体粉末药品错误地混合在一起,已知固体粉末药品可能由氯化钡、硫酸钾、碳酸钙、氯化铜、硝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为了验证其成分,同学们做了一些实验探究:一是将这包固体粉末放到烧杯中加水搅拌,得到上层无色溶液,下层为白色沉淀;二是向烧杯中滴加稀硝酸,看到有气体放出,且有部分白色沉淀溶解。请问该固体粉末的成分是什么?对于这道题,我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去探讨,学生先紧扣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即“产生气体”“沉淀部分溶解”,再根据原有认知“氯化铜溶液是蓝色的,硫酸钡难溶于稀硝酸;碳酸钙能与稀硝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最后由难溶沉淀推出原固体中含有生成硫酸钡的氯化钡和硫酸钾;由产生气体推理出原固体中含有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碳酸钙;由无色溶液确定没有氯化铜;而整个推理过程中,无法确定是否含有硝酸钾。因此最后得出:该固体粉末中含有氯化钡、硫酸钾及碳酸钙三种物质,没有氯化铜,可能含有硝酸钾。大部分学生经过讨论探究和逻辑推理得出了答案。
综上,初中化学实践性比较强,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教师要多借助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化学教学的难点内容,巧用引导式教学,创设教学情境,逐步引导学生集体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并运用好引导式教学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率。
(特约编辑 温 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