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细胞增殖、迁移与凋亡在近远端神经片段的表达研究

2019-08-29张志雄李俊莹刘天戟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基因芯片差异基因远端

姜 南,张志雄,李俊莹,刘天戟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 长春130033)

周围神经损伤所后,预后常不理想,肢体会留存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患者的身心受到莫大伤害,同时也给社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1]。目前,各种新型的人工生物组织神经也已应用于临床,但效果仍不能取代自体神经移植。究其原因,是由于周围神经损伤后病理生理变化受诸多因素影响,且在损伤神经的近端和远端会呈现不同的变化。远端细胞会发生程序性凋亡,进而神经出现退行性变;近端神经组织的抗凋亡信号会比较明显,促进沿损伤的轴突再生[2]。神经损伤后再生速度缓慢,近远端具体变化的时间节点以及参与的主要调控因子,尚不完全明确,这些都对我们临床工作中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着莫大的影响[3]。本研究设计了大鼠坐骨神经离断的模型,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其近远端基因所反映的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加以对比,已期能找到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时期中的关键点,从而为临床提供高效的治疗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造模及取材

健康成年SPF级SD雄性大鼠,体重200±20 g,80只(10只备用),进行腹腔注射麻醉,采用复合麻醉剂(戊巴比妥钠30 mg/kg)。麻醉生效后,无菌操作暴露右臀部,取纵行切口,分离臀大肌后,暴露坐骨神经臀部走行长约1 cm,于梨状肌下缘行神经横断,两侧均简单处理防止神经再生自行接触。无菌化处置创口后,大鼠饲养于24-30摄氏度,30-50%湿度的笼箱中,饮水及摄食自由,保证足够时间光照。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取材:于拟定的每个时间点:术后0天(即刻),1天,3天,6天,9天,12天,15天各取大鼠10只,沿原切口分离进入,取近端及远端神经组织各0.3 cm,液氮冻存,以留实验用。

1.2 RNA提取和基因芯片分析

将取材所得的大骨坐骨神经片段用于制备基因芯片,为减少异质化,分析重复3次。

基因芯片制备:提取RNA并沉淀,测定RNA序列,分别合成第一链与第二链cDNA,并纯化,用生物素标记合成的cRNA,行纯化并体外转录得到产物,分光光度计测定cRNA浓度,凝胶电泳检测,然后片断化cRNA,行分子探针杂交,洗脱和染色,最后得到基因数据。

基因筛选:根据每个时间点不同的基因比率,使用昂飞基因差异分析扫描系统进行分析,对长、短时间不同序列下的差异基因分别进行表达趋势的显著性分析,差异性表达基因的筛选依据为P<0.05,fold change>2,得到整体差异基因的数量。

1.3 生物学进程分析

我们应用DAVID生物信息数据库对已经筛选出来的差异基因进行分析,通过Gene Ontology (GO)进行进一步筛选。根据已知的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我们选出了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细胞凋亡这3个生物学进程有关作为关键词,对筛选基因的Entrez Gene ID号进行分类分析,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基因,得到其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过程。

1.4 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分析

先行设计引物序列,利用不同时间点取材的神经片段行总RNA的制备,逆转录反应扩增,96wells Real-time PCR检测。 为减少实验误差,我们选取了内参GAPDH对所有的目的基因进行校正,在重复3次的基础上,再进行δ配比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在每个拟定的时间点,所筛选基因的表达水平与0天(即刻)进行对比分析。本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21.0 软件统计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处理,当P<0.05时认为基因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我们选取四个与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细胞凋亡这3个生物学进程的特异基因进行验证,即Areg、Gdnf、Shh、Mal。双调蛋白(Areg,Amphiregulin)是表皮生长因子(EGF)家族成员之一,在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神经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4]。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glialcellline-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在生理功能、受体、信号传导途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5]。音猬因子(Shh,Sonic Hedgehog)是重要的信号转导因子,指导核内因子转录,起到调节细胞增殖代谢的作用[6]。Mal基因的作用是编码髓磷脂和淋巴细胞蛋白,其失活及异常与细胞信号转导、异型细胞的增殖凋亡等有一定关系[7]。

2 结果

2.1 基因芯片结果

从差异基因表达的数量可以看出,在近侧端神经片段,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细胞凋亡随着实验时间的推移,差异基因的表达数量逐渐增高,在第6天和第9天之间达到高峰,即达到了神经调控的高表达平台;然后差异基因的表达数量逐渐下降,但仍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数量级,三者的整体趋势基本一致(表1,图1)。在远端神经片段,细胞增殖、细胞迁移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基因的表达数量也是逐渐增高的,并且在第9天达到高峰,后呈下降趋势,而细胞凋亡则全程表达逐渐增高,直到实验的终点第15天至最高峰。远端神经片段差异基因表达的数量较近端占优势,尤其以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为主(表1,图2)。

2.2 实时定量PCR结果

我们筛选了四个与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细胞凋亡这3个生物学进程相关的特异基因进行验证,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Areg、Gdnf、Shh、Mal这四个典型的细胞因子的基因芯片表达趋势与分子生物学验证的RNA表达趋势基本一致(表2,图3和4)。

表1 近端与远端神经片段差异基因的表达数量

图1 近端神经片段差异基因数量柱状图

图2 远端神经片段差异基因数量柱状图

表2 近端与远端相关差异基因表达值

图3 近端相关基因的RNA表达

图4 远端相关基因的RNA表达

3 讨论

神经发生损伤后,巨噬细胞会吞噬损伤细胞崩解成的碎片,为神经再生创造合适的微环境,而雪旺细胞会发生分化并进一步增殖以形成Bünger带,其他分化形成的神经细胞会沿着其生长形成新的神经束。有学者研究发现,神经损伤后,位于不同位置雪旺细胞都会有不同表型的变化,在近端区域,随着Bünger带的形成,成熟的雪旺细胞会发生增殖和迁移,并附着于其上,结构还未完全稳定时,即向远端区域靶向生长移动,新生者并已有了神经的相关结构和功能[8]。

在本研究中,近端神经片段细胞增殖的差异基因数量呈升高趋势,并在第6天到第9天达到顶峰,后略有下降。远侧端差异基因的趋势与其对应相似,但整体数量较其明显增多。从此可以看出,无论在近远端哪方面,细胞增殖都是一个高表达的因子系列,说明其贯穿于整个神经再生修复的始终。而在这里面,与雪旺细胞转化增殖相关的基因在调控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9]。

细胞迁移在整体趋势方面,与细胞增殖近似。近端差异基因的数量逐渐增多,并在第6天至第9天达到达峰值,后开始下降;在远端方面,高峰同样出现在第9天,而后呈下降趋势。细胞迁移是生命体发育和维持稳态的重要环节,无论是正常增殖,异常创伤等造成的组织正常或异常形成,以及免疫趋化反应,均需要特定细胞在特定信号因子的刺激介导下,朝特定部位定向移动,且过程被精细调控[10]。神经损伤后,对细胞迁移有调控功能的基因数量及表达水平在短期内迅速增多,考虑它们可以在识别损伤信号后,调控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向损伤的部位迅速迁移,介导相关的炎症与免疫反应。在后期阶段,一些特定介导细胞吞噬功能的基因除了参与细胞迁移,可同时清除细胞碎片,并在轴突导向生长等方面起到协同的作用[11]。整体上来看,细胞迁移与细胞增殖的趋势基本相同。不同在于早期阶段,远侧端细胞迁移表达较弱,说明其早期刺激细胞迁移较弱,而分化吞噬作用起主导地位,为再生建立合适的内环境,而后维持动态平衡[12]。

在细胞凋亡方面,近侧端差异基因呈显著升高趋势,在第6天至第9天维持相对高水平。与近侧端结果不同,远侧端差异基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呈高表达状态,并持续上升,在实验的最终日期15天达到最高。周围神经损伤后,远端组织会发生程序性退行性变,与此同时,损伤局部的抗凋亡信号会被激活。这种反馈性的保护作用在近远端程度不同,近端较明显,而远端则凋亡信号占优势,炎性细胞浸润与吞噬细胞清除碎片比较明显,组织会发生全长溃变[13]。

实验结果说明,在神经损伤后,大量的炎症细胞和免疫细胞在趋化作用下迁移到损伤局部,进一步通过增殖作用以维持相关反应的进行。在这些作用下,增殖和凋亡这两个相反的过程既相互对抗,又互相联动,达到了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14]。远侧端神经凋亡基因随时间呈持续高表达,到达实验最远的时间两周,说明神经损伤后远侧端失去了近侧端的支配调控,已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凋亡占绝对优势,这也阐明了Wallerian变性的真实特点[15]。

周围神经损伤后近远端会呈现不同趋势的变化,这是由不同的细胞因子来调控的,它们互相关联,组成了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在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分子调控的机制上,可以通过基因水平的深入研究,找到其网络调控的关键位点,以便为临床工作带来新的契机。

猜你喜欢

基因芯片差异基因远端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出生时即可预判发育潜力 基因芯片精准筛选肉牛良种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基因芯片技术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基于RNA 测序研究人参二醇对大鼠心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正文见第26 页)
紫檀芪处理对酿酒酵母基因组表达变化的影响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快速检验细菌的临床应用
LAMP联合基因芯片技术在肺炎衣原体检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