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拘禁球囊技术在冠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的应用

2019-08-24杨志敏李显刚颜涛符炜

医药前沿 2019年18期
关键词:主支导丝分支

杨志敏 李显刚 颜涛 符炜

(红河州滇南中心医院 个旧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云南 个旧 661000)

分叉病变在冠脉病变中较为常见,在总介入治疗中的占比为10%~15%,在介入治疗中,有15.1%左右的病人会出现术中边支闭塞问题[1]。在冠心病分叉病变治疗中,分支血管的处理成为重点和难点。传统的边支保护方法常常无法阻止边支血管闭塞,一旦重要的边支血管闭塞,常引发心绞痛,甚至会引发血液动力学失衡与心律异常。边支血管一旦闭塞,想要血流再通往往很困难。近年来,临床领域普遍将JBT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2]。本文主要对介入治疗非左主干分叉病变方面JBT的应用效果展开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60例于我院接受了介入治疗的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病人作为对象。通过随机方式分别归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女性与男性病人分别为10例、20例,最低年龄为40岁,最高为80岁,年龄均值(63.1±11.2)岁。对照组,女性与男性分别为12例、18例,最小年龄为39岁,最大为81岁,年龄均值(64.5±10.1)岁。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两对象均患非左主干真性分叉病变,病人主支采用单支架置入术治疗,对照组行JWT,观察组则行JBT。两组在性别、年龄与病史等基线资料P>0.0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3]。

1.2 方法

参照指南,于术前术后对两组对象均采取必要的药物治疗,药物可选择替格瑞洛、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氯吡格雷。术中病人主支置入单支架,观察组采用JBT,对照组采用JWT。

1.3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术中发生胸痛、边支受累、慢血流、心律失常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并发症情况对比[n(%)]

2.2 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术参数

在手术时间、置入支架数量、曝光时间与对比剂剂量指标上,观察组相比对照组较低,且均P<0.05,可见两组在这四项指标上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参数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参数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in)对比剂剂量(ml) 曝光时间(min)植入支架数量观察组 37.23±4.36 143.35±4.31 8.79±1.21 1.5±0.4对照组 41.56±4.52 173.56±5.76 12.13±2.16 2.0±0.5 P <0.05 <0.05 <0.05 <0.05

2.3 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对两组对象术后均实施为期半年的随访,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再次血运重建治疗与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指标较高,但差异尚不显著,P>0.05,见表3。

表3 术后半年内两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n(%)]

2.4 术后患者的病变血管狭窄情况

半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表明,在主支血管最大狭窄程度以及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指标上,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病变血管狭窄情况比较(x±s,%)

3.讨论

在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由于边支容易受到累及而发生闭塞,使得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面分叉病变成为一大难点。在先前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方面,通常应用常规导丝保护技术,因为导丝直径小,在斑块压力较大时,因铲雪效应会导致斑块再分布的发生,使得分支开口狭窄变得更严重,甚至闭塞,保护导丝将难以起到有效的干预作用,且对由主支血管扩张所致的边支血管闭塞也不能起到预防作用[4]。

目前对于JBT技术主要的担心是分支的球囊在主支支架释放后可能无法退出分支血管。为防止出现拘禁球囊回撤困难,释放主支支架时,通常小压力释放(最小命名压,6~8atm)。如果球囊回撤困难,可以在受阻处短暂低压(4atm,1~2s)扩张拘禁球囊,在支架钢梁与血管壁之间撬开一个缝隙,然后球囊负压后再后撤,这一步骤可重复,直至球囊完全撤出。因回拘禁球囊所造成的支架钢梁变形,可在常规后扩张球囊扩张支架时被修复。在本文中,发现扩张球囊后形成的空间足以使边支球囊撤出,没有出现球囊损伤和截留的现象。在分支球囊选择上,笔者亦选择小球囊,这样就确保了主支支架顺利地通过,且未引发主支支架变形或断裂等严重问题。

作为一类创新性分叉病变介入疗法,JBT主要适用于主支支架置入后边支受累风险高的真性分叉病变,可以起到对边支的保护作用。在实施主支支架置入术术中,可能因主支斑块移位会发生边支闭塞问题,本文所运用JBT技术中的拘禁球囊可有效避免此问题的发生,从而可以有效保证分支血管的通畅。当斑块再次分布时,拘禁球囊在空间体积方面的占比相比导丝明显较大,可有效改善分支夹角有利于交换导丝。经过球囊扩张的边支开口直径更大,一旦边支开口受累,需要行补救性措施时导丝可以轻易找到边支开口,而且球囊再次通过时所受阻力也大为降低,且绝大部分患者在进行JBT技术后不需要再进行球囊对吻,所有接受JBT患者术后边支血流都为TIMI 3级。本次观察组手术时间短,X线曝光用时少,应用对比剂量小。在曝光时间与操作时间上,同以往研究分布的结果相符[5]。数据表明,JBT技术可使手术操作变得简单化,使术后半年并发症发生率下降,病人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概率似乎低,待持续观察。

猜你喜欢

主支导丝分支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超声引导动静脉内瘘经皮血管成形术(二)
——导丝概述及导丝通过病变技巧
巧分支与枝
关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角度命名的商榷
一类拟齐次多项式中心的极限环分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及技术
斑马导丝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中的应用
生成分支q-矩阵的零流出性
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