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结合西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2019-08-21郭亚丽贾晶晶郭志芹
郭亚丽,贾晶晶,郭志芹
(1.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 太原030013;2.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030012)
痛风性关节炎指因尿酸盐沉积在软骨、骨质、关节囊、滑囊及其他组织中所致的病损及炎性反应,其发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其中以第1跖趾关节最为常见,其他较大关节也可发生,特别是踝部与足部关节[1]。痛风性关节炎病情迁延难愈,发病时伴有剧烈疼痛,部分患者彻夜无眠,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生命质量。为探讨中药外敷结合西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本研究选择88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采取不同方案分组治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8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男35例,女9例;年龄34~68岁,平均(54.9±5.37)岁;病程1~5 d,平均(2.5±0.29)d。观察组男32例,女12例;年龄31~69岁,平均(55.1±5.03)岁;病程1~4 d,平均(2.4±0.17)d。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诊断标准 参照《痛风》中诊断标准制定[2]。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年龄30~70岁,性别不限;患者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不愿参与本研究者;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心血管疾病、造血系统等疾病患者;精神障碍、老年痴呆、聋哑患者;哺乳期、妊娠期妇女;皮肤病、皮肤过敏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秋水仙碱片治疗。给予秋水仙碱片(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3021389)口服,首次剂量为每次1 mg,之后调整为每次0.5 mg,每日3次。治疗3 d。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外敷治疗。秋水仙碱片用法及用量同对照组。中药外敷药物组方:大黄、黄柏、侧柏叶、薄荷、生川乌、生草乌、生天南星、生半夏,按2∶1∶2∶1∶2∶2∶2∶2比例配制,将药物研细末后加入蜂蜜,调成糊状,平摊于棉纸上,外敷于患处,并用纱布包裹。每3 d换药1次,3 d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嘱咐患者尽量卧床休息,坚持劳逸结合,多饮水,以低嘌呤饮食为主。当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停止用药。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症状积分评价包括关节疼痛、压痛、急性红肿、活动受限4个指标,每个指标采用3级评分法(1、2、3分)进行评价,4个指标得分之和为症状总积分。②临床疗效[3]。治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100%;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66%~99%;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症状总积分比治疗前下降33%~65%;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不明显,甚至有加重倾向,或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3%。治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 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关节疼痛 关节压痛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4 2.70±0.48 0.80±0.25△▲ 2.10±0.56 0.70±0.23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4 2.80±0.62 1.50±0.47△ 2.20±0.61 1.30±0.41△续表关节急性红肿 关节活动障碍 总积分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4 1.80±0.58 0.40±0.12△▲ 1.40±0.46 0.20±0.05△▲ 8.40±1.73 2.10±0.67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4 1.90±0.57 1.00±0.31△ 1.50±0.52 0.60±0.18△ 8.30±1.74 4.20±1.37△
4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升高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饮食习惯、气压突变、外伤、天气变化等也可能诱发该病,该病具有家族倾向,但遗传模式尚不清楚[4]。临床一般将痛风性关节炎分为3期:①急性关节炎期:多于夜间突然发病,受累关节剧痛,伴有全身无力、头痛、发热等症状,一般持续3~11 d;暴食、过劳、着凉、饮酒、精神紧张等是常见诱因。②间歇期:数月或数年,随着病情反复发作,病期延长,间期缩短,病变关节增多,逐渐演变成慢性关节炎。③慢性关节炎期:一般情况下,急性关节炎转为慢性关节炎需11年左右,临床以关节僵硬畸形、运动受限为主要表现,晚期可出现心肌梗死、高血压、肾与脑动脉硬化等病证[5]。因此,临床一旦确诊,应尽早接受对症治疗,控制病情,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秋水仙碱通过结合中性粒细胞微管蛋白的亚单位,促使细胞膜功能发生变化,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黏附和吞噬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同时,秋水仙碱可抑制磷脂酶A,减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释放,对局部细胞产生白介素也有抑制作用,缓解关节局部疼痛、肿胀,抑制炎症反应[6]。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口服秋水仙碱片后一般12~24 h便可起效,约90%患者服药24~48 h后疼痛症状可消失[7]。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常用药,但临床研究发现,单独用药整体疗效不够理想。
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人体受到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或由于脾肾功能失调,痹阻经络关节导致疾病。脾的健运功能失调,可造成湿浊内生;肾的排泄功能失调,可导致湿浊排泄量减少、缓慢。湿从热化,加上湿热内生,湿热浊毒闭阻经络,或因风寒之邪侵入经络,久郁化热,凝炼生痰,流窜并阻滞气血,进而痹阻经络,引起局部红肿、发热,伴有剧烈疼痛。痛风性关节炎的关键病机在于湿热痹阻,中药外敷疗法中多种中药联合使用,共奏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通络之功。其中侧柏叶味苦、涩,性寒,归肺、肝、脾经,具有凉血止血、化痰止咳之功;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之功;大黄味苦,性寒,入胃、大肠、肝经,具有泄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生草乌味辛、苦,性热,归心、肝、肾、脾经,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作用;生天南星味苦、辛,性温,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的作用;生川乌味辛、苦,性热,归心、肝、肾、脾经,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作用;生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作用,外用可消肿止痛;薄荷味辛,性凉,入肺、肝经,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中药外敷可减少内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局部用药能直接作用于患处,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柏具有抗痛风的功效;生川乌、生草乌主要成分包括次乌头碱、乌头碱及中乌头碱等多种生物碱,乌头总碱具有抑制非免疫及免疫性炎症的作用,且镇痛效果佳;大黄的主要成分为大黄素,对巨噬细胞脂类炎性介质活化过程具有抑制作用,达到抗炎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药外敷结合西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可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