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灸量治疗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的临床观察

2019-08-21许毅克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13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多伦多

许毅克

(河南省许昌市中医院,河南 许昌461000)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面瘫类型,发生率为0.3‰~0.5‰。目前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社会压力增加,该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针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重要方法,目前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时机、穴位、针灸方法的选择,有关灸量的研究较少[2]。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灸量治疗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的临床疗效,总结灸量选择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许昌市中医院针灸科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0例。A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43.6±12.6)岁;伴味觉消失11例,初次发病18例,House-Brackmann(H-B)分级Ⅳ~Ⅴ8例;多伦多面神经功能分级平均评分为(44.1±11.5)分;平均病程(2.4±1.1)d。B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44.6±13.1)岁;伴味觉消失12例,初次发病17例,H-B分级Ⅳ~Ⅴ8例;多伦多面神经功能分级平均评分为(45.7±12.4)分;平均病程(2.6±1.2)d。C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43.0±11.7)岁;伴味觉消失12例,初次发病16例,H-B分级 Ⅳ~Ⅴ7例;多伦多面神经功能分级平均评分为(43.7±10.0)分;平均病程(2.5±1.0)d。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参照《神经病学》诊断为周围性面瘫[1]。②处于急性期,伴有耳周疼痛。③年龄18~74岁。④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缓解期和康复期者。②继发性面瘫,如耳源性疾病导致面瘫者。③皮肤疾病者。④其他重大疾病者。⑤病程>15 d者。⑥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⑦有出血倾向者。⑧参加其他研究者。

1.4 剔除标准 ①依从性差者。②采用计划外治疗方式者。

2 治疗方法

根据《针灸治疗学》[3]原则及经验,选择患侧风池、翳风、牵正、阳白、四白、太阳、地仓、颊车、下关,健侧合谷,双侧足三里、颧髎、下关、翳风行温针灸,得气后留针40 min,行针2次,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温针灸[针具为(0.25~0.35)mm×40 mm云龙牌一次性针灸针] 。A组温针灸穴位1壮(艾柱长度为15 mm),每周1次;B组温针灸穴位3壮,每周3次;C组温针灸穴位5壮,每周5次。休息2 d,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3组治疗前后多伦多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耳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临床疗效、针灸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①VAS评分。10分为持续发作,生活工作受到严重影响;8分为间断发作,发作时间较长,生活工作受到一定影响;6分为间断发作,发作时间较短,生活工作几乎不受到影响;4分为偶尔发作,疼痛较轻,可以正常生活工作;2分为几乎不发作,疼痛非常轻,几乎无法感受;0分为无疼痛发作。②临床疗效[1]。痊愈:周围性面瘫症状、体征全部消失,H-B分级Ⅰ级,多伦多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95分;显效:周围性面瘫症状、体征明显改善,H-B分级Ⅱ~Ⅲ级,多伦多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达到70~94分或上升≥20分;有效:周围性面瘫症状、体征有所改善,H-B分级Ⅲ~Ⅳ级,多伦多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达到55~69分或上升≥10分;无效:周围性面瘫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H-B分级Ⅳ级,多伦多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55分。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 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多伦多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与耳周VAS评分

治疗后,3组多伦多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高于治疗前,A组多伦多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低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耳周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组、C组VAS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多伦多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与耳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比较(分,±s)

表1 3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多伦多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与耳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A组治疗后比较,▲P<0.05

多伦多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组别 例数耳周VA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A组 20 44.1±11.5 88.1±8.6△ 7.3±2.1 1.1±0.7治疗前 治疗后△B组 20 45.7±12.4 91.2±4.6△▲ 7.0±2.7 0.5±0.2△▲C组 20 43.7±10.0 94.1±3.6△▲ 7.4±1.8 0.4±0.2△▲

(2)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C组整体疗效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组均未见晕针等针灸相关的不良反应。

表2 3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关于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较多,且大量研究显示面瘫早期进行针灸治疗可以明显获益,温针灸可以增进疗效,起到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等功效,从而达到缓解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的目的[4-5]。研究显示,针灸可以刺激局部微循环,调节免疫,减轻面瘫症状及神经损伤。目前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时机、穴位、针灸方法的选择上,临床普遍认为尽早进行针灸治疗可以增进疗效[6],但对灸量的选择仍然存在一定争议。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3组多伦多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高于治疗前,A组多伦多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低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耳周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C组VAS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随着灸量的增加,疗效更加显著。从现有研究来看,针灸的疗效与灸量关系密切,艾柱的大小、单次时间往往有明确标准,而艾柱的数量、频次选择目前仍然缺乏明确的标准,且可控性较强。温针灸通过提升灸量可以增进疗效,究其原因可能为:①温针灸起效机制比较复杂,其中能量辐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辐射可以加速局部血液流变学,抑制血管通透性提高,并发挥抗炎作用。多柱多灸量可以显著提升辐射效应,扩大温针灸的刺激范围,持续发挥作用[7]。②从周围性面瘫的发生机制来看,急性期在15 d内,恢复期在16 d至6个月,患者病程较长,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安排足够灸量的温针灸非常必要,有助于患者后期的康复[8]。有报道显示,以患者耐受作为壮数选择标准可以更好地发挥温针灸的优势[9]。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疗效肯定,增加灸量可以提高面瘫的治疗疗效,5壮效果最好,但对耳周疼痛治疗,3壮与5壮疗效相近,说明灸量与疗效存在一定关系。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多伦多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如何平衡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留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
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逆行法在腮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最宜居的多元文化之城——多伦多
《为奴十二年》摘多伦多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