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2019-08-21戎兴华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13期
关键词:头针肌力功能障碍

戎兴华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保中心,山西朔州036800)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语言不利、头晕目眩、神呆不慧、口舌斜、半身不遂,甚至不省人事等[1]。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对中风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但仍可能遗留机体功能障碍,患者及其家庭需要承受较大的经济负担[2]。研究表明,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等方面有较好的改善作用[3]。笔者将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应用于中风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朔州市平鲁区人民医院门诊收治的中风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0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男30例,女21例;年龄40~68岁,平均(54.62±8.65)岁;病程30~87 d,平均(60.10±9.52)d;脑出血28例,脑梗死23例。观察组男35例,女19例;年龄41岁~70岁,平均(55.11±7.83)岁;病程18~90 d,平均(61.36±9.85)d;脑出血30例,脑梗死2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的诊断标准[4],并经颅脑CT/MRI确诊为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出血倾向等严重并发症;针刺部位皮肤无破损或感染,可以耐受针刺治疗;患者神志清楚,对康复治疗配合度高。

1.3 排除及剔除标准 年龄<40岁或>70岁;有认知障碍,视力、听力较差,无法配合治疗者;合并其他疾病导致肌张力增高者;治疗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及病情恶化者;其他原因导致治疗中断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康复训练,每次30 min,每周6次,治疗1个月。康复训练:患者入院后按照个体情况进行康复评定,采用运动疗法对肢体功能进行训练,并制订康复训练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上肢锻炼: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医者用上肢与体侧部位将患者偏瘫臂夹住,将另一只手置于患者肩胛骨协助其进行上提与前伸活动。之后双手分别扶住肘部与握住腕部,进行推肘伸腕活动。再进行手臂外展外旋→手臂内收内旋,重复20次。确保患者肘关节伸直且肩胛骨前伸,再将患者手臂水平外展,患者手指张开,保持手指及腕关节充分背伸。以上训练完成后协助患者手摸额头及手搭对侧肩部。②下肢锻炼: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将双手交叉后向上伸至头顶。医者一手托住患侧足部使其脚掌全踏于床面并保持背屈位,一手扶住患侧膝关节,使髋关节保持内收位,保证患侧足部不离开床面的同时向后滑动做髋关节屈曲运动。进行髋关节牵拉,重复若干次。此外,加压屈髋、屈膝、屈踝关节,然后慢慢伸直,进行下肢内收外展和直腿抬高锻炼。③自主锻炼:指导患者进行翻身、起坐、坐位平衡、站立平衡、四点跪位、单双腿搭桥、行走锻炼、抗阻锻炼及各种转移锻炼等。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头针治疗。按照于氏头穴划分法[5]进行取穴,本研究采用顶区、顶前区、额区三区治疗。前顶至百会与其向左、向右分别1寸和2寸的平行线区域为顶区;囟会至前顶与其向左、向右分别1寸和2寸的平行线区域为顶前区;囟会至神庭与其向左、向右分别1寸和2寸的平行线区域为额区。针刺方法:选用0.25 mm×40 mm毫针,常规消毒后根据以上穴区向后/向前方向透刺,针体与皮肤呈15°角,到达帽状腱膜下层后,指下阻力减小,刺入深度约40 mm,捻转速度为每分钟200次。针刺完成后患者自感胀痛、酸麻或清凉、温热等现象则气至病所。若尚未得气,则将毫针向外提出1/3再向另一方向刺入。留针时间为30 min,患者在留针期间进行康复训练,每次30 min,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1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下肢肌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下肢肌力采用徒手肌力检查法(MMT)予以评价,分为6个等级,等级越高表明患者肌力越好;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下肢评价量表(FMA-LE)评价,共17个项目,每项0~2分,最高总分数34分,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总分呈正比;平衡能力采用Brunel平衡量表(BBA)评价,共12个项目,每项0~1分,总分12分,患者平衡能力与总分数呈正比;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总分100分,分为良>60分、中60~41分、差≤40分3个等级,患者生活活动能力与总分数呈正比。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下肢MMT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屈髋肌力、屈膝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屈髋肌力、屈膝肌力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风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力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中风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力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屈髋肌力 屈膝肌力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4 2.28±0.26 3.47±0.38△▲ 2.31±0.28 3.40±0.33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1 2.21±0.29 2.95±0.43△ 2.26±0.24 2.94±0.47△

(2)下肢FMA-LE、BBA及MB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LE、BBA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下肢FMALE、BB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风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中风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FMA-LE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BBA治疗前 治疗后MBI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4 12.08±2.17 25.16±2.47△▲3.91±0.94 8.11±1.55△▲25.47±5.62 75.47±10.58△▲对照组 51 11.96±2.04 19.96±2.74△ 3.76±0.86 6.54±1.48△ 27.03±5.54 62.69±10.14△

4 讨论

头针是通过对头皮特定部位进行针刺,在治疗过程中能将患者脑部组织功能及传导功能激活,对脑组织神经纤维及病变位置的营养供应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有利于感觉神经中枢及其传导通路的重建与修复。中风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常采用头部取穴,其目的是为了刺激患者神经和感觉发育。本研究在头针刺激患侧感觉区和运动区的同时结合康复训练,有利于快速得气,使经气快速到达病所。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在医师指导下最大可能地进行患侧肢体主动运动,有利于促进神经反馈机制的恢复,把脑功能运动与针刺效应相结合,有利于提升患者的运动能力[6]。

本研究以头针针刺为基础并展开下肢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后下肢肌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在于:患者采用头针刺激的同时开展康复训练,对机体神经反馈机制有更好的调动作用,有利于恢复脑细胞的功能,行针过程中对患者主观能动性要求较高,确保患者积极主动参与治疗。此外,通过针刺能刺激患者下肢运动障碍位于头部的反射区,并结合康复训练,进一步强化受损区域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所以,让中风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主动参与治疗,有利于其肢体及语言功能康复。研究表明,互动式头针和针康法的治疗方式均在施针时强调患者对治疗的积极主动性[7]。但头针与康复训练同时进行具有一定局限性,患者必须积极主动配合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应用于中风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恢复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头针肌力功能障碍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