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四导四学教学模式探讨
2019-08-13张俐
摘 要:四导四学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导预疑学、导问研学、导法慧学、导评促学。本文探讨了这四导部分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八年级下册第9章的最后一节—《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这节课,探讨了四导四学模式的应用,分析了收获和不足。
关键词:四导四学 初中数学 反比例函数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095-01
1 導预疑学
这一板块是坚持学教合一的教学核心理念,通过有效的提问启发、诱导学生自主预习,且通过其中的预学检测这一小板块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进行检测,也为老师课前的最后一次备课提供了依据。其中另一个小板块预学质疑一直都是我们进行四导四学研讨时重点讨论的对象。这一板块的设计,出发点当然是希望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再结合刚刚预习检测完成的情况能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疑惑等。但事实证明,如果仅仅以一句“你对本节课内容还有哪些感到困惑的地方?”作为本环节的套路来实施的话,那么学生很少会真的静心思考自己心中是否有困惑,更多的学生空着不写。为数不多个别同学提出问题的,真正有价值的恐怕更少。因此,我们都认为一定要给学生一定的抓手,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疑可问。要将这一环节的作用尽可能得体现到实处,还离不开老师平时有意识的训练。对于学生提出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首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有老师还会很有心地将这些学生的名字在屏幕上打出来,这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就无形中被调动起来了,良性的竞争意识也随之得到培养。还有的老师的做法也特别可取,他们在编四导四学稿时将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与第二大板块导问研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两个板块的过渡就显得格外自然。
2 导问研学
这也是四导四学这一教学模式的主体环节。大家都知道,高质量的提问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设计高效的问题,精心的编写格外重要。教师得花足够多的时间备这一节课,联系以往的教学经验,好好思考几个问题应该如何设计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要舍得花时间先好好想,再动手去编。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没能从原来的师生互动环节向导问研学正确过渡。不断的摸索,多次的研讨,我们开始明白问题如何提炼,怎样的用词比较妥当。
3 导法慧学
同上面提到的预学质疑一样,这一环节有效地实施同样依赖于环节的设计。要给学生抓手,又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有老师创新地将这一板块和导问研学板块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每一个问题探索结束,就会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 导评促学
这一板块并非简单的三、四个题的罗列,无论从格式上还是从层次上都要花一番心思才行。有老师提出,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星级等第。学生完成相关题目后,可以是自评、他评或师评,随即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应的等级,这样及时评价就达成了。当然了,这一环节想要顺利进行,前面几大板块的实施要安排妥当,细到每个环节花几分钟都要计算好。
如,八年级下册第9章的最后一节—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初次看完教材,觉得这节课很难上得出彩,简单地认为就是各种类型的应用题嘛,能怎么有新意呢?在预学导航关于目标的制定上,要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定,且制定的目标应当是可检测的。预学检测部分的题目和导问研学部分的题目完全可以串起来,可以试着把课本76页的数学活动中给出的几个问题串联起来。按这个思路,整节课至少就有了些新意,有了点所谓的亮点吧。
再者,预学检测中的一组给出自变量的值求相应的函数值及给出函数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值的四个小题的设计,可以把几组数据改一改,从而让它们适应前面的某个具体情境。改动之后,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计算结果,这个难度并不大。之后以第一组为例作了示范,向学生展示了一下在实际问题的背景下,这个问题应该如何问。但后来真正上课时才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对学生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以致这个环节课堂气氛稍显沉闷。
至于问题1的第(3)小问,除了常规解法,想把不等式的解法也提一提,稍稍拓展一下是可以的,但在实际操作时花了过多时间,而且这个解法牵涉到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反而把不少学生搞糊涂了。上完课想想,简单提及是可以的,但没必要详细讲解,还导致了后面时间较紧,导法慧学部分完成得很仓促,而且虽然形式上喊了学生小结,但其实还是由笔者说出来的。还有一点,由于时间安排不够紧凑,导致四导四学教学模式中导评促学这一环节没有体现出来,这就使得整节课欠缺完整,也没能做到当堂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
至于问题3,也是由于时间紧迫的原因,没能给学生足够独立思考的时间,而是直接讲解了分析方法,估计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并未能很好地接受。好在设计时接受了张主任的意见,先设置了一个简单的跟三角形面积有关的小问题用作铺垫,使得问题3的难度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也再次说明了一个问题,笔者对于教学方面的思考着实比较欠缺,事先也意识到这一题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小,只是想着如何讲能让学生接受,却没想过先设计一道相关的简单题铺垫一下的做法。导问研学环节,仍然未能将学生的主体性很好地体现出来,老师一味地讲还是多了些。如何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还需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才行。
参考文献:
[1] 王军文.理念 结构 引领——关于四导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思考[J].教育艺术,2011(6).
[2] 赵勤.基于四导四学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例分析[J].华夏教师,2016(12):70.
[3] 张爱平.立足“四导四学”,打造“学教合一课堂”——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为例[J].华夏教师,2016(9):34-35.
[4] 李敏.关于初中四导·四学教学模式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80-82.
作者简介:张俐(1986-),女,汉族,江苏泰州人,本科,扬州市文津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